浅谈朗诵艺术与台词表演的区别
2020-08-02赛夫
赛夫
摘要:在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语言艺术纷繁出现并不断交融。对于朗诵艺术来说,界限也渐渐变得模糊。文章在阐述朗诵的概念、朗诵的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朗诵与其他几种语言艺术的区别及朗诵艺术的本质。
关键词:朗诵艺术 台词表演 区别 特征 本质 语言艺术
朗诵艺术的概念
“朗诵”一词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为:“大声地朗读诗或者散文,把作品的情感表达出来。”朗诵是将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活动,是朗诵者基于文艺作品的基础之上,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尽可能地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一种语言艺术。因为朗诵基于文学作品之上,所以朗诵对于文艺作品来说是二次创作。
朗诵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其基于口语表达形式,又与一般的口语表达有着本质区别。因为朗诵是一种表演艺术活动,而人们在平常说话当中没有表演性的存在,它是表演者与观众共同参与,有主体、有对象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即有声语言艺术,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当朗诵者在舞台上全身心投入到作品所构筑的语言坏境中时,朗诵者没有过分夸张,没有过多表演,而是通过质朴、活泼和生动的语言技巧将观众的情感渐渐带入作品中,朗诵者根据作品的情感起伏或哭或笑、或喜或悲,带动观众的情感一起舞动,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营造强烈的艺术氛围。
朗诵的文艺作品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寓言、童话、小说和广播剧及改编的戏剧影视台词等,不包括节目主持、串联词、电视片解说。
朗诵艺术的特征
文学性强。朗诵的作品选择范围一般是诗歌、散文、寓言、小说等文学作品,或根据戏剧影视台词改编成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也是一种语言艺术,即文字语言。而朗诵是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所以朗诵是可听可看的文学作品。
生动有力,形象感强。文学艺术作品从创作到体现都离不开形象,而朗诵是通过塑造这些艺术形象来激发情感打动别人。朗诵者在形象塑造中力求立体和真实,必须做到情景再现,即通过有声语言的特殊技巧将文艺作品所述的情景再现出来,其次就是想作品人物所想、感人物之感,做到言之有情、言之有感、言之有型、言之有物。比如,“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 、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朗诵者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将自己想象成原文的作者,脑海中反复出现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情景,由远及近的画面变化,像一个个镜头在脑海中移动;想象当时作者打开门时,看到万里江山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时的心理活动,然后使它们在脑海中真实存在作为表达的支撑。当朗诵者找到支撑后,再通过一定的语言技巧处理,朗诵出来的这一片段便会生动和立体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让他们随之感染。
情感丰富。情感是艺术的生命力,是文学作品的魂。朗诵具有文学性,而朗诵就是要将作品的魂抓住,再表现出来。所以,朗诵的一个更明显的艺术特征便是情感丰富。人们在广播电视节目或晚会中经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朗诵,或是激情昂扬让人振奋,或是细腻温柔让人慢慢品味,或是悲伤凄凉让人潸然泪下,总之,受众都会自然而然地随之产生共鸣,情感随之波动。例如,王怀让先生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首诗中,作者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和荣耀,这种强烈的情感贯穿全诗始终,文字本身读起来就已经让人感到振奋。
“我是中国人!
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
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
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
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
当掌声把五星红旗托上蓝天,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当朗诵者准确把握了情感,使其一直存在并且不断燃烧,并将其通过各种朗诵技巧表达出来后,其所产生的情感效果比文字本身更加强烈,受众那种无法控制的激动心情就会随着诗歌的节奏起伏波动。
所以,情感不丰富无法做到真正的朗诵。当然,上面提到的亢奋状态不只是表现为激情昂扬这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这里的亢奋状态是朗诵者根据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激发出来,随时为体现作品而动,或喜或悲都可看成是一种亢奋状态,如开动了马达的汽车,往哪个方向走,由作品情感掌握。
表演性强,有审美意义。朗诵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表演形式,往往是在舞台上或大庭广众之下进行表演,朗诵者虽然不需要为特定的人物化特定的妆、穿特定的服装,不需要特定的布景,但在舞台上为了增强朗诵艺术的表演效果,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往往需要借助灯光和音响的配合。朗诵艺术表演性强是因为其具有形象感强和情感丰富这两个特征,而这也是构成其表演的基础因素。朗诵者在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中,需要用有声语言塑造作品中的形象、展现作品中的景物、抒发作品的情感,以达到欣赏、感人的目的。例如,金北平老师在一届齐越朗诵艺术节上朗诵的《最后一只藏羚羊》中,即通过有声语言扮演着一只在一次大屠杀中幸存的藏羚羊。通过他的表演,观众仿佛看到和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着血腥气,地上血流成河,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愈加惨烈”的景象,那一种无以名状的悲伤和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斯坦尼说过,“观众只要感觉到他的情感的精神真实及其表露的形体真实,他们马上就会倾心于情感的真实,无法控制地相信在舞台上看到的一切”。金北平老师在舞台上由于全方位地投入到作品所建构的语言环境之中,专注、执着,没有过分的夸张,没有太多的表演,质朴自然,这自然会调动起观众的情感因子,随着他的情感起伏,或悲或喜,或哭或笑,使观众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情感上的交融,具有很强的审美意义。
朗诵艺术与台词表演的区别
首先,台词是表演艺术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有声语言创作的一种范畴。但正如本文前述,朗诵艺术的一大特征是文学性强,通常是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台词普遍以现实生活语言为主,而在戏剧舞台上,某些经典剧目的台词也具其文学价值,因此这部分的台词表演渐渐被模糊成了朗诵艺术。台词的有声语言表演的方式可称作“朗诵式”。朗诵式是有声语言传播当中以朗诵的声音形态存在的一种“话语样式”,与之并列的还有宣读式、讲解式、谈话式。“朗诵式”表达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与朗诵接近,但其仅仅只是一种台词表演的手段,同时,也不是所有台词表演都需要用到“朗诵式”。例如,“您中午吃了么?没吃再来两口?”“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前一句是生活用语,后一句回答则引用了苏轼的《猪肉颂》,后一句可适用于“朗诵式”。试想如果“话语样式”用反了,以朗诵式方式打招呼恐怕会相当僵硬,表演目的就不可能达到。因此,台词表演要根据语境、角色状态等调整“话语样式”。“朗诵式”只是台词表演的一种次要手段。严格来说,台词当中的对白并不属于“朗诵”的范畴。朗诵式在朗诵和台词表演中的主次关系的变化是朗诵与台词表演的一个显著的区别。
当然,人物对话也是许多经典文章的亮点之所在,朗诵作品当中可存在人物对话,只要其存在的比例不至于在朗诵创作过程中让谈话式大过朗诵式,这样的人物对话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此外,台词对白作为表演的范畴,在舞台上的创作活动是角色扮演。而朗诵的话语主体是客观事件的讲述者,虽然也饱含感情,有时也充满着一定的矛盾,可能也充当一定的角色,但代表的还是话语主体本身而不是稿件中单一固定的人物,而当中存在的表演成分更多的是就自身的副语言而言,绝不等同于“扮演”。台词表演中往往需要多种肢体语言辅助,比如,“我累了,想坐一下……这沙发,真舒服啊!”这是一段台词,表演中演员很可能边说边坐下,这就是台词表演的一个特征,即动作性,这是表演建立信念感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真实感的重要途径。而朗诵艺术则更多是在语言上展现两种状态,而表演者并不需要真地坐下。動作性是朗诵和台词对白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别。
朗诵艺术表演时要尽可能诠释原作者创作思想,将文字语言展现为有声语言,虽然是二次创作,但要严格忠于原著思想。而台词表演则具有更多的个性,千人千面,在塑造人物上的发挥与创作要更多。个性化也是朗诵艺术与台词表演的第三个重要区别。只要明确了这三点特征,即可清晰地区分朗诵艺术与台词表演之间的区别。(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谢伦浩:《文学作品朗诵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2.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作》,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3.郭玉斌:《朗诵艺术的技巧与赏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4.张洁,霍烺白:《朗诵指导与作品精选》,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伍振国:《影视表演语言技巧》,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6.罗莉:《文艺作品演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7.金北平:《最后一只藏羚羊》,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QzLreJdVZE 。
8.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