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强价值观的生态哲学阐析

2020-08-02王木林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王木林

摘  要: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位要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体现了唯物史观与生产力标准的根本要求。实现国家富强关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强国。只有立足于生态哲学,把自然看成是对象性关系,而非人类征服的客体,我们才能真正构建生态文明,这正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社会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生态哲学;核心价值观;国家富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0)02-0006-0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位要素,富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体现了唯物史观与生产力标准的根本要求。富强价值观内蕴着建设生态文明,守护生态环境的底线,善待自然,保护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尊重自然规律,变革生产方式,践行富强价值观,建设美丽中国。只有立足于生态哲学,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对象性关系,而非人类征服的客体,我们才能真正构建生态文明,这正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生态文明:富强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国家富强价值观本身蕴含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辩证统一。富强是国家物质文明建设的应然状态,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富强价值观是指国家整体实力的强盛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诉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领全国人民走上富强之路,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从而使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所在。实现国家富强,本身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富强价值观寓意表明国家富强与生态文明之间具有高度的辩证统一性。富强梦是和谐之梦,直接关涉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的生态和谐。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同时又是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多维度、多空间、多线性的统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人对自然的呵护与守候,又是人与人从“他者”的关系翻转为“主体间性”的重要表征,自然不能再是“客体”,而应是对象性关系;富强梦是美丽之梦,只有山川河水的生态得到了合理的保护,它才是美丽的,由生态的自然美所牵引出的人文美、社会美,才能实现中国美;富强梦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之梦。国家富强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这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

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许多发达国家经历了从环境污染到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有许多地方走了这样的老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人们,而绿色发展理念表达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生产力理论,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绿色发展是引领绿水青山和谐共赢的保证,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真正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实现中国富强之梦。绿色发展理念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关系难题,彰显了当代中国人民高度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形成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和方式,既能有力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新实践,又能引领中国人民完成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梦。富强是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辩证统一。要正确把握富强这一国家层面的首要价值目标,必须正确认识国强与民富、先富与共富、均富与同富等范畴的辩证关系。富强实质上就是民富国强,包含着两大主体的价值诉求:一是人民的富裕,二是国家的强盛。民富是根本,国强是保障。没有人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强盛,没有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裕也无法保障。富强首先在于富民,即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在于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人民的幸福也就无法实现。保护人类的生存发展环境,是实现國家富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在对待自然环境问题上,我们曾经也有过教训,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人不是孤立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才能有效开发利用自然。我们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是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走向生态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全过程,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平衡、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生产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取决于生产方式,即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绿色生产和生态文明相结合的法律制度,健全绿色发展经济体系,构建绿色市场创新体系,着力发展绿色金融、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的新型产业。当下,中国正在推进现代化进程,我们要破除生态文明过程中存在的冲突与悖论,必须懂得资本逻辑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之所在。只有驾驭与导控资本逻辑,让资本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把资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化,最大化地增加资本的积极效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改革创新,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总布局,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中,建构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规范十分迫切。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统一,解决了处理好当代人的眼前的局部利益与未来人类的长远的全局利益的关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国家富强价值观,关键在基于全面准确理解基础上的行动,重点在于落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新路,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要义之所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应对生态风险挑战,需要世界各国以对人类共同负责和人类间相互包容的精神,秉持平等、互助、合作、共赢的宗旨,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共享绿色发展之繁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工业文明:富强价值观的生态哲学追问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地面貌焕然一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不断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越发凸显出来,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理性审视实现国家富强梦,有着重要意义,也更能够辨清发展的本质内涵与哲学性质。这离不开对中国当下工业化遭遇的主要困境与面临的问题的审视,因为中国既要推进工业化发展,又要构建生态文明。恰当地处理二者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来看,生态文明似乎与工业文明在内在逻辑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推进工业文明过程中,如果人们过度地利用自然,而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就必然会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资本具有无限扩张的理性本能,会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资本逻辑无限扩张,不断地对自然进行蚕食。从当代生态问题的制度性根源来反思,它是资本逻辑的边界虚幻性及社会约束力的缺失所致。生态危机的发生机制根源于“资本逻辑”统治整个人类生活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也就是说,资本逻辑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根源所在。就生态危机发生机制而言,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的矛盾,这一解释的确抓住了生态危机何以发生的直观动因,那就是体现为资源稀缺与欲望无限的矛盾。人类利用资源来满足自己的无限需求使得资源相对人类的欲望来说总是处于稀缺状态。人类欲望无限扩张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事实,而是一个历史的现象,即正是资本无限增殖的秉性呼唤出人类的无限欲望,从而造成了资源稀缺与欲望无限的矛盾,逐步体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断裂及其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当西方经济学家竭力为资本的合理性乃至永恒性进行理论辩解时,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这一至关重要的理论向度,甚至把资源稀缺与欲望无限的矛盾看作是经济事实而不可超越。那种认为全球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都是工业化造成的直接后果,将中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对立起来,把资源和环境问题都归因于工业化生产,这无疑是有失偏颇的。工业化与生态文明二者是否完全处于对立的关系,还是能够找到彼此兼容的方面,需要在人类文明演进的一般规律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往人类文明演进由原始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由农业文明递升到工业文明,呈现出线性跃升的基本特征。在这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原始文明对自然界的敬畏,到农业文明对自然的亲近,再到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人类的活动似乎与自然界处于对立状态。在传统工业化时代,不可再生的资源迅速被消耗,排放出大量的污染废物,使自然界无法承载,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要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把转变生产方式作为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是脱离经济发展,忽视工业生产,片面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寸步难行,而绿色产业发展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国家富强价值观的实现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国家富强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挑战,产生许多伦理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我国在进行工业化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且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的问题,涉及实现国家富强价值观与生态文明的关联向度。实现国家富强蕴含着生态哲学寓意,中国一定要走出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悖论。生态悖论是指一切有悖于人类、自然及社会这个有机统一整体协调发展的错误理念,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体现。从主观上讲,生态悖论属于人类认识论的范畴,因此,如何从认识论维度来矫正认识的偏差,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从客观上看,生态悖论及其现象的出现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结果上来说,生态悖论现象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采取盲目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导致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灾害的现象,它给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都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反思与追问生态悖论现象就显得尤其重要,可以为我们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构建生态文明提供有益的借鉴。面对这种生态悖论现象,我们如何去克服呢?我们觉得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的生态伦理可以为这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在“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中,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规范十分迫切。在这一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中,以下两个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一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如何处理好当代人的眼前的局部利益与未来人类的长远的全局利益的关系。具体来说,在不违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促使民众对已习惯化了的现实利益做出某些方面的主动放弃,从而使未来人类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二是协调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上的责任与义务。

三、绿色发展:富强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3]我们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生态问题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但是根据人类既有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某些负面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揭露和阐释,生成了与生态问题相关的生态文明观。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在发展中充分发挥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不同主体在绿色发展中有不同的作用。因此,要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注意防范主体的越位和缺位。在绿色發展进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职能和监管职能,市场要发挥有效调节和自我约束作用,各社会组织和公众要积极参与和监督发展,全社会要树立生态文明风貌。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国家富强,又能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4]我们一定要紧紧守护生态环境的底线,作为生态环境的自然,本身就是人的无机身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西方社会所走的工业化道路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保护为先、发展为要、制度为基、民生为本,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走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更充实的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内容,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内容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类与社会的双重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取舍是有条件的,即受自然的承载限度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一旦超越了自然的承载限度、打破了自然规律,就会破坏生态的自然平衡,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每天所面临的却又不愿看到的生态问题就是这种生态失衡问题的直接后果。如果人为的生态破坏现象极为严重的话,那么就会危及人类的生存,甚至使人类遭到自然的强烈报复。人类只有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生产的实践中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才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遭到自然的报复,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空间,乃至进一步拓展世界经济发展空间。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在对这一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所提出的全新发展观。在“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中,建构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规范十分迫切。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统一,解决了如何处理当代人眼前的局部利益与未来人类长远的全局利益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
党员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