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参与乙女向游戏研究
2020-08-02可肖肖侯一凡
可肖肖 侯一凡
摘 要:随着互联网游戏市场的不断发展,2015年涌现出了许多为女性玩家打造的女性向游戏,改变了以往女性玩家在网络游戏中长期缺位的状态。乙女向游戏在满足女性玩家在现实生活中对亲密关系幻想的同时,也不断建构着女性玩家的自我形象。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乙女向游戏进行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法探究其对女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性别;乙女向游戏;女大学生;恋爱观
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已超过4.9亿。互联网游戏已经成为人们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重大影响。过去的网络游戏一直由男性主导和参与,女性长期处于边缘地带。于2017年底推出的一款面向年轻女性用户的以恋爱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恋与制作人》改变了这种状态,由于其过硬的自身素质和丰富的玩法,该游戏上线就受到了大量女性玩家的热捧,一度成为现象级手游,上线不足一个月便有710万的下载量,达到了3个亿的交易额,让人们认识到女性玩家潜在的消费能力和商业价值。不少以女性玩家为主要客户群体的网络游戏相继推出,如《旅行青蛙》、《梦间集》、《螺旋圆舞曲》、《遇见逆水寒》等,进一步激活了游戏市场。
数据显示,《恋与制作人》91%的用户为女性,20岁-24岁的女性用户占43.6%,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女大学生步入成年早期,渴望通过建立亲密关系来重新确定自身的同一性,乙女向游戏的出现为女大学生群体渴望亲密—恐惧社交的对立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并且相较于中学生和上班族,女大学生有更多的可供自己支配的空闲时间,能更广泛地参与到虚拟恋爱游戏之中[1]。
游戏潜在的价值观会在玩家和虚拟男性角色互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结合陈娅芝的研究,大学生处于准社会化的阶段,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同时还指出在恋爱关系上女大学生更加敏感,外界的声音更容易影响到她们的恋爱观[2]。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总目标指出“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律体系和公共政策”一种普遍流行的大众娱乐手段,以《恋与制作人》为代表的乙女向游戏在两性关系的叙述中仍然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根据既有数据预测,2020年女性玩家将会突破6个亿,女性向游戏市场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其对社会性别构造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审视当下火热的乙女向游戏市场和反思此类游戏中的价值观念极为重要[4]。
一、研究背景
乙女向游戏是指男性为可攻略的角色(一般可攻略男性多于或等于两位)的女性向恋爱养成游戏,游戏的开发设计从女性的需求出发,在声优、画面、场景、情节、人物等方面策划精心博得了大量女性的喜爱。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乙女向游戏的研究寥寥无几,既有研究主要是讨论乙女向游戏迅速发展的原因、女大学生参与乙女向游戏的个体心理以及乙女向游戏对自我形象的建构。对于女性参与乙女向游戏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游戏研发设计和营销的角度、女性玩家的游戲需求和期待以及促使两者紧密结合第三方的影响。李雨洁和王炜从《恋与制作人》的营销模式入手,游戏完美的人物角色设定使得游戏本身具有了价值,游戏的配音、细节、画风是该游戏赢得大量女性的喜爱的基本前提,内测名额的限量发放和预约游戏的营销方式在前期绑定了大量潜在用户,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更加有利于提升该游戏的社会熟识度[5]。这是游戏公司为游戏的发展所做的必要努力,学者黄璐从需求角度分析,游戏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满足了女性对恋爱的幻想,使玩家从中体验到真实恋爱感觉,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的缺失[6]。霍连彬和米丹两位学者进一步说明女性玩家对理想爱情和异性的渴望在游戏的情节、角色安排中获得了替代性满足,同时指出该游戏消除和减弱了恋爱互动和现实生活的复杂性[7]。可是,针对弱化人际交往复杂性的设置可能带给玩家影响没有做更进一步的说明,“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的探索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8]。”游戏的尽善尽美与现实中恋爱关系的复杂可能会导致女性玩家对现实亲密关系的疏离,所以反思与探究乙女向游戏对女大学生恋爱观带来的影响对于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文章在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从社会性别出发,用量化方法分析乙女向游戏对当代女大学生的影响。
二、乙女向游戏的多维度呈现
(一)人物权利的倾斜
一方面,游戏反映了现代都市女性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游戏的火爆程度和女性玩家的庞大数量凸显出女性话语权的提升。另一方面,该游戏虽然从女性玩家的视角展开叙述,但实际上仍然是男性话语体系为主导的反映。
在游戏世界的人物设置中,游戏中的四位男主角都拥有着在现实世界中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英俊的外表以及近乎完美的性格特征:许墨是大学教授,双商超高;白起是特警,暗中保护女主;李泽言是年轻总裁,绅士有礼;周洛奇既是超级巨星,又是顶级黑客。游戏成功塑造了四位优秀的男主,却忽略了带动剧情的女主,相比之下,女主角的人物设定略显单薄——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公司但濒临破产,需要李泽言华锐公司的投资才能继续经营,这实际上是打着恋爱的名义将经济中的控制关系正常化。女主角空有公司总裁的名头,实则在能力、金钱和社会地位上处于弱势地位,在相处中男主角仍有压倒性的制衡优势。
从剧情设计来看,女性玩家要不断依靠四位男主角的帮助才能克服困难,没有展现出应该具有的能力和成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女性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念相违背。尽管这样的剧情设定是为了让女主角与四位男主角有更多的互动,但目前看来这一设定并没有将剧情走向推至高潮,反将女主角人设单薄的缺点暴露地更加明显。
(二)女性的自我认同
问卷结果显示,27.2%的女大学生在游戏中会将自己完全代入到女主角,有20.2%表示自己会采用半代入式的方法去体验游戏。37.3%的女生则表示在游戏中体会到恋爱的感觉让他们感到快乐,其中抽到稀有的道具卡片和完成各种任务升至更高等级会使女性玩家感到快乐分别占个案总数的57.6%和56.3%,但是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和男主角开启更多的互动剧情。20.9%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游戏中的人物倾注了很多感情。不少玩家沉溺在游戏体验之中,而游戏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已经超越了游戏的虚拟限制,这种情感和体验已经被代入到现实生活当中。
观察新浪微博、哔哩哔哩、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女性玩家在游戏的相关内容下多以“太太”“夫人”自居,将游戏中的男性角色称作“老公”“男朋友”等。玩家即便知道游戲角色的微博账户是由游戏公司管理和运营,依然情不减,在李泽言一条“瑞鼠财运”的动态下,女性玩家评论近4000条。李泽言这一角色作为传统男性话语权的代表,潜在地影响着女性的主体意识。他的经典台词如“你的一切只属于我”、“我说你是个白痴,是因为我真的没有见过哪个女孩像你这么傻”等等,我们无法确定这样的文案能否带给玩家恋爱的体验,但基于社会性别,文案实际意味着男女两性平等交往的关系被女性成为男性“从属物”所代替,部分女性玩家认为这是游戏的“苏点”并不以为然。游戏会使玩家呈现“虚拟自我”——变得像游戏主角一样,表现出性格上的“傻白甜”和行动上的“敢拼敢干”,实际上其对女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自我呈现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复杂与负向性的。一方面,游戏利用女主角看似敢拼敢干、努力向上的热血性格,掩饰其欠缺思考和能力成长的事实;另一方面,女主又因自身“无知的可爱”获得男主角的喜欢,这种内在的价值导向实际上是女性自我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此外,女性玩家以“李太太”“李夫人”自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男性话语权的认可,束缚了自我意识的发展。当披着“天真”外表的“愚笨”被认为是女性值得炫耀骄傲的本能以及理所应当的夸赞时,女性的主体意识也在随之降低。
(三)社会的刻板印象
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传播工具,媒体产品体现了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期望。游戏世界是现实经过加工改造的一种再现,游戏中的价值观是对现实的映射。《恋与制作人》作为超现实恋爱经营手游,发掘其潜藏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更好地理解游戏对女性玩家自我形象的塑造。
传统父权社会由男性主导,社会的规则和伦理都由男性制定,这种压迫和不平等已经融入到社会日常之中,成为难以发现与察觉的、习以为常的默认的社会规则,这种约定俗成体现在游戏世界中并不断强化人们的性别观念。在游戏世界中,女性玩家长期被贴上弱者的标签,否定了男女两性同台竞技的可能性;现实生活中,“头发长,见识短”等没有科学依据为支撑的说法,成为用来暗讽女性的“真理”。
基于以上分析,乙女向游戏的发展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但是游戏仍然存在着传统男性霸权的烙印。《纲要》明确指出“完善传媒领域的性别平等监管机制”,在传媒培训规划中吸纳社会性别视角增强游戏创作者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增强对当下火爆的乙女向游戏市场的监管,通过文本分析等技术对乙女向游戏的价值观严格把关。
三、乙女向游戏对女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
乙女向游戏体现的恋爱观和性别观对处于准社会化阶段的大学生具有引导和塑造的作用。筛选能够敏锐地反馈大学生恋爱观情况的10个问题,分别计算两群体的肯德尔系数(计算公式为其中)。参与乙女向游戏被试的系数(其中,),得0.528,计算结果显示,问卷结果呈现出中等程度的一致性,而计算200份不参与乙女向游戏被试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异质性特征极为明显,基于此,提取前者较为明显的恋爱观特征进行分析。
(一)乙女向游戏对于女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影响
调查显示,26.5%的女大学生正处在恋爱中,31.0%表示自己有过恋爱经历,现在处于单身状态,结合数据分析,乙女向游戏对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正确看待恋爱与婚姻的联系。参与乙女向游戏的女大学生在回答“为什么会谈恋爱”时,选择“恋爱是婚姻的前提,为结婚做准备”的个案百分比为28.5%,未参与游戏的人中15.3%选择这一选项。女大学生带着对恋爱的憧憬参与游戏,容易被完美温暖的情节所感动,提升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婚姻关系的信赖并且转化为自己恋爱的原因。
消极影响:首先,容易产生不真切的恋爱幻想,导致“宁缺毋滥”的爱情观。23.4%的玩乙女向游戏被试玩家有“谈恋爱不如玩恋爱游戏”恋爱洁癖的想法,乙女向游戏中的男主角有着不现实的完美性格特征,令参与游戏的女大学生更容易感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导致其在现实生活对于异性疏离,增添了现实生活中的择偶烦恼和恋爱困扰。其次,易产生对恋爱不认真的态度。参与乙女向游戏的女大学生中有57.6%因“想拥有恋爱体验”而选择谈恋爱,未参与游戏的女大学生中48.6%的人选择该项,说明女大学生很可能会因为渴望恋爱体验增加谈恋爱的次数,从而导致女大学生对恋爱本身的轻视以及对恋爱对象的不重视。
(二)乙女向游戏对于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影响
择偶标准作为恋爱观的重要内容,包括择偶的对象性别取向、双方伦理关系的选择,还有对恋爱对象的性格、才能、家庭背景等基本条件的选择。两群体在择偶标准总体上没有出现巨大差异。玩游戏的女大学生择偶标准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三观契合(79.1%)、性格脾气(77.2%)和人格品质(73.4%),不玩乙女向游戏的女大学生选择的前三名是性格脾气(74.4%)、人格品质(74.4%)和三观契合(68.5%)。两个群体在三观契合这一标准的选择差异性较大,前者更加在意自己与恋爱对象的契合,在经济条件、家庭环境、学历学识和能力才干这四个选项上的占比稍低于后者,更加注重两个人实际交往互动过程中的协调性,强调自我感觉,择偶标准主观化的倾向较后者明显。
(三)乙女向游戏对女大学生恋爱过程的影响
“如何看待恋爱过程”,“如何和恋爱对象互动交往”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恋爱体验。在现实恋爱关系中,玩乙女向游戏的女大学生比不玩游戏的女大学生更愿意付出,玩游戏的女大学生中72.8%对“恋爱中的AA制”表示支持,而后者有60.5%的表示认可;对于“我会因为交往对象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习惯和行为”的观点,前者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的有35.1%,后者表示认同的占28.2%;针对“两人有矛盾,一定要对方先道歉”的观点,前者仅有7.6%认可,而后者有14.5%表示认可。受游戏角色互动的影响,女性玩家更容易走出“对方要为我无条件付出”的偏执和自私观念,前者较后者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互动性和非自我中心性。
(四)乙女向游戏对女大学生恋爱结果的影响
受游戏中男主角专一性格特征的影响,例如白起的经典台词“我很固执,一旦认定一个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守护你,是现在和以后要做的事”,女性玩家在现实中也更加渴望恋爱对象的专一。84.2%的玩乙女向游戏的女大学生表示自己会因为恋爱对象的精神背叛而结束感情,不玩游戏的女大学生有73.4%选择该项。同样,两者在选择因恋爱对象的肉体背叛结束感情上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前者有72.2%,后者选择该选项的有46.3%。
玩乙女向游戏的女大学生对恋爱对象专一的要求实则体现了其对安全感的追求,“参与乙女向游戏”与“独生子女”之间的相关系数,但,两者的弱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参与乙女向游戏的女大学生中51.3%表示自己会因为“感到孤单,希望有人陪伴”而谈恋爱,在这一选项中独生子女数的占比达到了63.7%,由此可知前者比后者在现实中对孤独的感知更敏感。69.5%参与游戏的女大学生表示自己会因为没有安全感而结束恋情,而不玩游戏的女大学生因此结束恋爱关系的有59.1%,前者更容易感到孤单,更加渴望对方的陪伴和专一来满足自身对安全感的渴望。
需要辩证地看待乙女向游戏娱乐功能、情感体验作用和现实影响。一方面,女大学生要增加自身的主动性,培养“四自精神”;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大学阶段是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将社会性别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平等观念和敏锐的社会性别意识。《纲要》中“妇女与教育”部分的目标第6条指出“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策略措施的第1条、第11条、第12条和第13条均强调了高校要重视并贯彻实行社会性别平等教育,而在黄丹和黄娅调查的高校中开设社会性别相关的课程的专业仅限于社会工作专业[9]。面对高校教授社会性别相关课程的空缺与不足,实现社会性别教育课程的公开化、普及化刻不容缓;此外,更需要增强性别教育的专业性,提升教师教育教學的性别意识,加强对高校教师社会性别的相关培训教育,引导大学生从社会性别平等的角度看待男女两性的差别,学会正确分析、判断与反思并且做出恰当的选择。
四、讨论与反思
乙女向游戏市场的发展增强了女性的主体地位,但仍可以看出游戏中角色和内容的设定仍存在男性霸权的印记,对女性玩家的自我认同、恋爱观和性别观产生了影响。通过游戏透视社会生活,如何推进性别平等的观念,寻求两性的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解构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
男性的主体地位根植于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并在当代“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生活模式中得到强化。在传统社会中,女性长期处于附属的边缘地带,被“三从四德”所压迫,“无才便是德”将女性阻挡在了统治阶层之外。新中国的成立真正解放了受传统社会压迫的女性,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生产劳动当中。改革开放后,女性在许多领域中的成绩更是赶上了男性,但女性地位的提升大多来自于外界力量的推动,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落后于物质保障发展的速度,因此需要不断解构无意识之中的由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与制度,增强女性的自我意识。
用爱情的幌子来哄骗女性放弃追求独立的自我发展,这是对新时代女性独立自主内涵的背离。社会性别的实质是在正视两性的生理差别基础上,追求男女平等、自主独立和个性发展,因此倡导女性用“自己的话”和“自身经验”来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断发觉、分析、评判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体系,持续发掘自身潜能,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重构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
(二)强化社会各方的性别责任意识
社会性别的形成源于社会的“赋权”,促使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和提高的任务也需要从个体所在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中明确社会各方应该承担的责任。
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充分发挥基层教育和服务的功能,有正确社会性别意识的社区工作者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普及宣传社会性别视角的实质与价值,促进男女两性在正视生理差别的基础上共同进步;学校的教育工作需要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实施、教育教学的评估工作中增强社会性别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引导大众媒体发挥其正面引导的功能,将社会性别纳入到传媒的监测评估之中,形成先进文明的性别文化与社会氛围。
(三)进一步推进社会性别平等
持续推进社会性别平等观念,促进男女协调发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1995年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问题国际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明确了社会性别主流化,把男女关注的事项和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的政策和方针的设计、落实、监测和评估之中,使男女都能够平等收益,社会性别主流化已成为一项促进两性平等的全球性策略。
根据2018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截止2018年底,全国共有30个省(区、市)建立了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将男女平等价值理念引入法规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各环节[10]。”这对社会性别平等在实践层面的进展具有深刻的意义,但关于社会性别的统计十分庞杂,社会性别在网络媒体、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资料缺口大、统计敏感度不高、监督管理体系也不健全。因此需要持续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不断探索性别教育与宣传的评估监督实施机制,摆脱性别刻板印象与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使男女平等观念的价值惠及全体人民,鼓励男女两性平等的参与竞争,使妇女发展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两性协调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五、结语
女性向游戏迎合了当代年轻女性的娱乐需求,在传统的以男性为主体的网络游戏中开辟了新的天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女性的话语权;乙女向游戏弥补了玩家现实生活情感缺失,但依然存在传统男性霸权的痕迹,间接强化了男性的话语力量,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乙女向游戏的娱乐和引导功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1]。”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各方应承担责任,在青少年教育中逐渐吸纳社会性别视角,抓紧性别观念高校教育的最佳阶段,通过各方教育宣传营造先进的性别文化和社会气氛,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提高,实现两性平等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极光大数据.2018年2月手机游戏市场研究报告[EB/OL].https://www.jiguang.cn/reports/238,2018-03-05.
[2] 陈娅芝.网络言情小说对女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研究——以长株潭五所高校为例[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3:33.
[3] 中华人民中和国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Z],2011-08-05.
[4]中国产业信息.2018-2024年中国女性向游戏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报告[EB/OL].www.chyxx.com/research/201804/632533.html,2019-04-20.
[5] 李雨洁,王炜.手游《恋与制作人》社群营销模式分析[J].市场周刊,2018(04):72-74.
[6] 黄璐.幻想与认同:女性向游戏中玩家的心理分析[J].今传媒,2019(05):20-72.
[7] 霍连彬,米丹.替代性满足:亲密关系视角下手游《恋与制作人》的用户研究[J].东南传播,2018(06):112-115.
[8] 柯俏.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J].新课程研究,2017(11):127-128.
[9] 黄丹,黄娅.湖北省H大学学生社会性别意识调查[J].长江大学学报,2016(10):84-86.
[10] 国家统计局.2018《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2/t20191206_1715998.html,2019-12-06.
[1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级别:校级;(201910065366)。
作者简介:可肖肖,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