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职业取向研究

2020-08-02袁娟张亚玲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7期

袁娟 张亚玲

摘 要: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专业,但是该专业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取向研究对于该专业基于就业进行的专业教育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选取扬州大学2017年~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概况进行统计分析,获得该专业目前的就业现状;接着,以扬州大学该专业反映出的情况,对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进行职业取向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改善该专业学生择业观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的,从学校、专业以及个人三方面出发提出职业取向优化方案。为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取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职业取向;就业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我国教育体系独有的专业,具有中国教育体系特色[1]。师范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立可以追溯到1952年,当时设立的“政治教育系”和“政治教育专修科”是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前身[2-3]。在1998年国家将此专业进行类别划分,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该专业的教研类工作。

当前社会就业竞争压力较大,针对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岗位需求较少[4]。因此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师范生会从事其他工作,该专业的就业呈现多样化发展。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于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取向的研究具有专业性和社会价值。

一、师范类思想教育专业择业现状

为了对师范类思想教育专业的择业取向进行研究,查阅资料选取了扬州大学2017年~2019年部分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分析。据已有资料统计,扬州大学2017年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约为59人,主要择业类型的选取大致分为五类,如下图1所示。

2017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8%,其中选择做老师的只有22%,继续深造的占比7%,其余都是选择和专业不相符的职业,可见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对口就业率偏低,呈现出多样化的就业形势。

图2给出了2017年~2019年的各岗位择业人数分布,三年中选择任教和特岗的择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呈现递减趋势,结合图3给出的选择企业就业的人数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由2017年的27%上升到2018年的34%,由于2019年全国就业形势严峻,其进入企业就职的比率有所下降,为32%。

二、师范类思想教育专业择业问题

(一)专业对口率低

通过第一节中对2017年~2019年扬州大学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取向分析,该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专业的教研类工作者,因此毕业后去任教是较为对口的职业取向。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该专业的专业性很强,很多学生选择毕业后进入企业从事文职相关工作或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四年培养的一种浪费;另一方面,学生选择不对口职业是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悖的,按照教育部有关该专业的培养目标[5-7],其主要是为全国各类学校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但是碍于就业形势所迫,一部分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偏离了培养目标。

(二)择业理念不科学

近几年,“国考”、“省考”广受各专业毕业生的追捧,特别是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由于该专业毕业生对职业期望值较高,他们考虑到所学专业会更希望进入“体制内”工作,因此出现了择业取向过分集中的现象。目前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没有向这方面考虑,对于现有的创业优待政策没有进行积极利用。

(三)社会需求降低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计划,是为各类学校以及党政机关培养从事思想宣传教育的工作人员,但是实际情况中很少毕业生能从事相关工作。近几年,高考改革将思想政治课纳入可选择的科目,这将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缩水,学校也相应的会减少该专业科目的用人需求,其结果是必将导致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需求量减少。

三、优化师范类思想教育专业职业取向

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择业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个人发展问题,同样也是国家民生发展问题。因此,为了优化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切实提高思想政治专业的就业率,需要从学校、专业以及毕业生三方面进行努力。

(一)学校重视就业导向

学校在教育和教学中要注重開展就业导向教育。首先,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该专业的教育类工作,这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培养,使学生拥有这一方面的职业技能。学校应该从这一方面着手,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开展以就业为指导的教学改革。无论什么时候,专业技能的培养永远是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职业取向选择的关键,只有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才会增加选择对口职业的可能性。

其次,学校要主动出击,鼓励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提供考研复习的环境,为学生提升自己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优化教育结构

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具有独特性,各高等院校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融合本专业自身优势进行办学。首先,高等院校在招生时严格控制招生人数,要尽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允许合理进行专业选择,避免因为扩招而造成专业学生人数激增,致使学生在毕业择业时出现学非所用的现象。因此,融入各自办学特色能够吸引学生自愿加入该专业,也会增强该校学生在培养时的差异性,更具就业吸引力。

科学、合理的设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打造本校在该专业领域独具特色的专业优势。在制定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围绕市场需求结合专业技术进行培养,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个性化人才。同时,也要着力于打造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自身观念转变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取向选择时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因此在进行专业人才职业选择时,要更加理性,不能一味地追求自己认为的好工作,而是应该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分析,确定更合理的职业选取方案。刚毕业的大学生,对社会市场的了解不足,因此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尤为关键的。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一定要打破固有观念中的“体制内”和一线城市等传统职业选取观念,可以适当将眼光进行下移,基层工作同样具有挑战性,是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好机会。

为了提高进行正确职业取向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同样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就业竞争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或寒暑假期间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有机会可以去地方各类学校进行实习工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进行应用,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与理论修养。

参考文献

[1] 曹守敏.大学生就业难及成因分析[J].现代教育,2013(8):67-68.

[2] 王昆来,尹玉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 王菁,颜军,孙富惠.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就业态度相关性实证研究分析——以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78-84

[4] 郑旭东,王继新.师范生教学技能体验式学习空间设计与应用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 陶西平.教师信息素养是关键[N].北京:中国教师报,2016.

[6] 林众,罗良,王沛.教育学视野下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进路及其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7):30-35.

[7] 宋冬生.城乡教师培训要有“一体化”思维[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扬州大学科创项目立项课题(X20190101)。

作者简介:袁娟(1998- ),女,江苏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职业取向;张亚玲(1999- ),女,江西宜春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职业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