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研究

2020-08-02曾晓东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曾晓东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文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重点研究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以期为我国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逐渐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教育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永葆民族和国家前进的生机和活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表述是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化了的范型意识,它是以往人们生活实践经验和价值选择活动的总结和概括,又具有规范人们的价值活动,调节、过滤和控制人们的情绪、兴趣、意志、态度的作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進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然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和建设中,却常常遇到一个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丰富、表述繁复,如果包括“八荣八耻”的内容,它的总字数达180余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传播和践行。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实践中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进一步提炼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明确的凝练和概括。《报告》中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12个范畴,可以说,这是在深入研究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充分吸收近年来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讨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一种概括和表述。随后,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这24个字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实践行动,对于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一)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内在需求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着人们价值的实现程度。大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知识不完善、社会经验缺少等原因,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够稳定,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的关键时期,因此迫切需要科学价值观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和西方思想的不断传入,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面对这些冲击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信仰危机、心态失衡、道德滑坡等价值观偏离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认为,正确的思想意识不可能从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只有通过灌输的途径,才能将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内化为人们固有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等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发展,符合他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二)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需要

素质是一个人从事社会活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根据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未来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一般说来主要由四大要素组成: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养、身心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又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

这些素质要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主要内容。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还不够完善,有些方面甚至还比较薄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提高,而其核心则是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正处于确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旦形成了良好的价值观,学习目的也会随之端正,意志品质也会相应加强,从而相应地促进其他几方面素质的提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价值观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占据着制高点的位置,抓住这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进行强化,也是完善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需要。

(三)是帮助大学生克服社会转型期负面影响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场经济所提倡的竞争机制、等價交换原则等,对于大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拼搏意识,树立求真务实精神,以及敢于维护正当利益的行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不应讳言的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四)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邓小平曾指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一定要经常教育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要有理想。”

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战略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国际上看,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对我国人民进行分化活动。这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从国内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些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价值观是一个人的深层信念系统,培育和践行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理念、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的精神追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通过一种途径实现,更不会一蹴而就。要从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认同。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其实也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教育资源。广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修养。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另外,教师自己要发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依靠真理的力量,通过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解说,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依靠人格的力量,通过教育者的自身率先垂范、现身说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榜样示范功能。

(2)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精心提炼、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使之由“虚”到“实”、由“远”到“近”地指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增强教育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满足学生对精神信仰、价值观的需求。在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注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和评价社会的热点、难点及疑点,包括影响比较大的各种社会思潮,避免思维的片面化、极端化,進而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3)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判断、理解、情感的重要作用,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这种方法难以契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扭转学生在传统课堂中的被动地位,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视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讨论,与学生平等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使他们在情感体验和求知探索的氛围过程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不同的教学手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也有着不同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幻灯片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授课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完美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到专业课教学

高等学校各门功课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专业课在注重知识性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业课教学具有时间长,载体多,空间跨度大的特点。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相比的优势,即具有持久性、专业性、理论性,而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比,更为具体化。广大教师要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要求,使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修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链接。

(二)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功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更好地理解所传递的知识和价值思想导向,进而潜移默化的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在高校教育中,把实践教学作为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同时,结合具体的专业实习,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学生在实际经历中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社会调查和研究

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组织社会调查是一种效果比较理想的方法。要围绕学生所关注和关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努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调查和研究,使大学生亲身体会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成就的主动认同,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感和意识。

(3)广泛参加社会公益服务实践

在拓展社会实践途径的过程中,要大力倡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和关心公益事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历史责任感紧密结合起来。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良好氛围,能够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1)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高校制度包括高等教育的法律和法规、管理制度、校规校纪等,反映着高校的观念、精神和文化,是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制度建设之中,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执行和落实各项制度要求,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高校要建立和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用科学和严格的管理,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促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同时,高校要建立合理、公正的道德奖惩制度,对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要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褒奖;而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要给予谴责以及相应的惩罚,激发大学生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其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畏之心和自律心理,真正从内心认同这些主流的价值观念,并转化为价值行为。

(2)发挥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对促进学生价值观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手。辅导员和学生接触较多,交流较广,很多学生都把辅导员当作自己可信赖的朋友,主观上易于接受辅导员的教育引导和建议。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基于对学生个性特点及各自价值观综合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院的主题活动,适时开展相应的教育,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结,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辅导员在教育学生时,应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主體意识,重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大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社团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切实引导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外化为相应的价值选择行为。一方面,要加大对思想理论学习类社团的扶持力度。高校应该在政策上对该类社团给予适当倾斜照顾,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专项资金,鼓励社团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寓教于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使社团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要重视社团学生骨干的培养。高校可以为思想理论学习类社团配备专业导师,在社团招新、交流展演、日常管理和规章制度制定中进行悉心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社团学生骨干,发挥他们的凝聚和带动作用。

(四)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传播阵地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已成为最能满足大学生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娱乐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媒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强烈而深刻的影响。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1)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

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推进,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安全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净化网络环境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是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等的防范能力,防止有害信息传播,对网络和系统实施保护的重要手段。为了加强信息监控,净化网络环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构建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应急和长效预防机制。信息安全不仅需要强有力的信息科学技术作支撑,还需要有健全、完善的体系作保障。因此,只有构建起具有超前的预防技术、完善的监控体系、健全的应急指挥和处置机构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有害信息等的传播,筑起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钢铁长城。二是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在净化网络环境方面,高校应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等执法部门开展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对参与网络违法活动的学生,应给予严肃批评教育,构成犯罪者,应交给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公安机关应及时掌握利用互联网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线索,并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网络之中

高校和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舆论导向,用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占领网络这个舆论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网络环境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创一片新天地。要占领网络阵地,一是以校园网络建设为着力点,办出质量高、亲和力强、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的主流网站,努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红色网站。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网络化、信息化,把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做成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网页和课件,加强正面宣传,激发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二是高校和国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网络上的网站、BBS论坛、微薄、QQ、飞信、E-mail等多个平台来拓展信息传递的渠道,弘扬、培育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营造网上精神家园。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抽象概括,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目标、信仰追求和价值规范。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才能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同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德顺.价值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 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37.

[3] 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37.

[4] 孙涵.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J].理论观察,2013(10):105.

[5] 马福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提升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0):35.

[6] 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8页.

[7] 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8] 覃事太,吴长锦.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1):61.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