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小学:遵循成长之道,才是优质教育均衡的基石
2020-08-01汤成米供图南轩小学
本刊记者_汤成米 供图_南轩小学
2008年汶川大地震,绵竹市南轩小学瞬间变为废墟。十年教育重建,带来的不止是崭新的校园,更是不断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
在南轩小学,我们可以看到南轩文脉的接续和落地,而外国语特色、艺体合一则打开视野,面向时代。这背后,是每一位轩小教育人的奋斗与成长。借用一位轩小老师的话,“光靠个人不行,我们有整个团队的力量”。
“理善万世继绝学,知行天下承南轩”是南轩小学的办学追求。一走进校园,入眼处便是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张栻的塑像 摄影_汤成米
南轩小学校长张祥云 摄影_汤成米
“我从胆怯、困惑,到如今变得自信、从容”
对现任南轩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熊启艳来说,2009年是“苦”、但“充实”的一年。那年她20岁出头,通过选拔考核进入重建后的南轩小学,新环境、新团队、新理念,无数改变让她一时很难适应。
对更多关注、支援南轩小学灾后教育重建的志愿者力量来说,2009年注定是难忘的一年。彼时任南京外国语仙林分校英语教研组组长的刘方40多岁,接受援教任务时还带着胃病。临行前,她打包了几副中药,“身体再不好,我还是要去,我一定要去。如果我能坚持下来,就一定坚持,如果不能,后面再看。”
所有人交织的命运,在那一刻,汇聚成南轩小学新一历史节点上的一个局部。
2009年9月1日,距5•12特大地震一年零三个多月后于原址重建的南轩小学正式开学。而在这之前,在多方合力之下,学校早已开始“教育重建”的探索。在校长张祥云看来,不仅是硬件、校园文化的重建,更重要的还是教师教育精神的重建。如何以优质教育带领师生走出阴霾,重树对教育、对生活的信心,是他长久思考的问题。
而梳理学校的发展历程,张祥云发现,这更是一次促进质变的历史契机。2006年,绵竹市为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断推动各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南轩小学即在此列,从原西南镇中心小学转身成为教育局直属的城区小学,并以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张栻之号南轩为校名。2007年7月,张祥云调任南轩小学校长之初就深刻认识到,这一转型背后必然要以发展学校特色为支撑。
灾后第一时间,南京外国语仙林分校决定对南轩小学进行对口援助,结成“一对一”友好学校,并从2009年8月底,每期派出一名优秀英语教师到校支教。基于此,南轩小学正式确立了“传承‘南轩’优秀教育思想,创建外国语教学特色学校”的发展目标。
2009年9月,熊启艳来到南轩小学,成为当时四名专职英语老师之一,也成为参与学校变革的一员。在学校发展英语特色教学的目标下,老师们被推向前台,熊启艳此前在乡镇学校任教,初到南轩小学,一下子有点蒙,“胆怯、困惑。加上不是科班出身,不敢开口说英语。”事实上,团队四名成员皆是来自其它学科、学段的转岗教师,其中何元嫦老师,年纪较长,此前一直教初中英语。
而眼下,是难以攻克的诸多困难。在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的大环境中,南轩小学决定从一年级就开始,每周三节,学情的变动要求教学理念、方法必须随之升级;四个英语老师,每个老师每周达18课时,繁重任务下,迫切需要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当时的日常教学中,没有电子白板、教具,“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做生词卡片、头饰等等”,有时,信息的缺乏也使教学眼光受局限。
她们需要一场蜕变。南外仙林分校支教老师来了,她们一方面感到了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们真的很想、很想学到他们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英语课本剧表演
第一期支教老师刘方,至今仍关注着这群年轻人的成长。她时不时地分享学习软件、教学心得,偶尔问及工作情况、教学成绩时,总让老师们内心紧张。在熊启艳心中,刘方老师的严格,这么多年从没变过,“她从未放松过学习,我们也不敢松懈”。
回想当年,熊启艳最“怕”,又最“想”刘方听课,“态度不认真,她最生气。她手把手地教,有错误当场批评,改正后达到要求才能下班。”
刘方给老师们制了一张工作表,完成一项画一个勾。她随时带一个小相机听课,优缺点一一记录,课后,指着照片指导。此外,更拟定专门计划书,明确老师每周需提升的版块,从语音语调、课堂用语到阅读书目,都囊括其中。
绵竹的冬天很冷。十年前的校园,没有空调,热水器时好时坏。刘方临时住在校内,熊启艳记得最深的是,天蒙蒙亮,刘方老师拿着书,围着寝室边跑边看,“她冷得睡不着呀,就起来跑步看书”。对熊启艳来说,刘方更是一个可敬可爱的长者,“从她身上学到很多,很感激”。
深深感染和鼓舞教师团队,并使大家受益至今的,是刘方爱钻研、重细节的专业精神,甚而,就是一种简单纯粹的信念。张祥云校长告诉记者,他们没想到支教会带来这样的能量,“我们原来理解的支教,就是老师来上课”。而刘芳的回答是,“不只是让几个班受益,而是为了我们学校英语教学的全面提升”。
刘方也被教师团队表现出来的韧性感动。那段时间,老师们几乎没有正常下班,而是大量备课、磨课,片刻不停地吸收更多理念和教法。而她们的成长速度也同样惊人。
2010年,南外仙林分校的赵专老师、林景云老师来到南轩小学,对英语教学体系作了进一步的优化完善。赵专老师在课间活动中融入英语元素,“边做操边说chant”,林景云老师则注重孩子们的课堂体验,将歌谣、律动、故事情景与教学相结合。结合南外仙林分校的优秀经验和本校实际情况,南轩小学最终形成了有南轩特色的“结构—情景—交际”现代英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后来在绵竹市内推广,反响良好。
熊启艳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参加市级赛课,在赵专老师指导下,她以绝对优势拿到第一名。这一结果,打消了人们对南轩小学创建外语特色的疑问。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当初懵懂的女孩感受到自己心态的变化,“更自信、从容”。自信的基础是她对英语教学的融会贯通,“把课本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发生”。
英语团队里的何元嫦老师,2007年入校,年纪和刘方相仿,现已退休两年。张祥云校长谈起她的改变,“如同是两个人”。何老师从初中英语转向小学,最初对小学英语教学不适应,刘方老师支教期间,她们经常交流,“像姊妹一样互相关怀”,变化就在不知不觉间发生。
在其他老师眼中,何元嫦是英语组的“大姐姐”“后勤部长”。周末,何老师把大家聚在一起,陪伴独在异乡的刘方老师。冬夜里,做饭、聊天、分享工作经验,熊启艳笑着说,“我们英语组很有凝聚力,大家亲如姐妹”。
十年过去,两个学校仍实现着教育资源共享。南轩小学在英语特色教学上成果斐然,教学模式在同行中独树一帜,学生口语表达非常好,每年绵竹市统考,轩小学子英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张祥云感慨,这是“教师精气神、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以英语教学为突破口,最终带来的是学校的整体发展。
“用爱去教育学生,用心去教书,这不就是知行合一吗?”
走进校园,入眼处是南宋理学家张栻的塑像。张祥云校长带着记者一行继续游览,“书墨苑”“桂香苑”“读书台”,书画对联、亭台楼阁,十分雅致。熟悉南轩小学的人都知道,这正是“南轩”小学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文化品牌。
张栻,号南轩,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称“东南三贤”。他曾在岳麓书院任主教八年之久,提出“成就人材,传道济民”的办学理想。
灾后重建过程中,张祥云便和南京援建指挥部商议,在学校主体建设完成以前,即将南轩优秀文化浓缩、融入到校园的文化整体建设之中。南京援建指挥部贾德裕常务副总指挥长不仅严格要求工程质量,更关心学校文化发展和师生心灵重建,两人一拍即合。
正如张栻节令诗“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来绿参差”中所写,2009年,师生们步入优美的校园,顿觉耳目一新。
张祥云说,学校建筑的筋骨,正是这些烙印在校园各处的文化细节,虽不起眼,但能陶冶情操、疗愈心灵创伤,进而使人们更自信地去实现自我价值。
实际上,早在2007年,学校便进行对南轩思想的挖掘。在张祥云看来,南轩优秀教育思想符合当下教育的追求,他对务实学风的强调,即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而他的“知行互发”则是教学的重要原则。但张祥云仍在思考,如何使这些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孩子们在校园文化浸润下成长
记者在校园内看见的轩小学子,热情、大方、自信 摄影_汤成米
在采访张祥云校长前,罗庆副校长先向我们讲起了一则趣事,老师们入职时,张校长总是先组织有关南轩思想的培训,而当初他听得有些“发愣”,“南轩思想太艰深了”。但在张祥云这里,老师的疑惑还要从他多年来重视人才培养、坚持探索教师队伍建设谈起。
80年代,张祥云毕业后进入绵竹市遵道学校任教,并尝试在班级开展教改实验。他通过学习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三年下来,班级数学平均成绩最高达到97分,比第二名的班级高出10多分。这让他深刻体会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促进教师岗位成才的重要途径。他兼任数学教研员,在各校听课、研究,更加深了这一认识。
80年代中期,遵道学校因骨干师资流失,教师结构出现问题。张祥云就任副校长后,通过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来打造教师队伍,短短几年间便扭转局面,变劣势为优势。2002年,张祥云由遵道学校调入回龙街小学任校长,通过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骨干教师增至21名。张祥云感叹,“老师在教改课题研究中,既要深入钻研教材,也要认真研究学生,更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这必然唤醒他的内动力,促使他自身转变、发展。”在张祥云的师资培养计划中,教育科研一直占有重要位置。
2007年,张祥云调任南轩小学校长。如何打造一所城区学校的品质、走向现代化办学,成为眼前更紧迫的问题,基于这一目标,张祥云更重视教师精神状态、教育思想的改变。
而撬动改变的,也许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你到一个新单位,要打破它的固有习惯,让大家都积极上进,每一步都有很大难处。但只要走一小步,教师的变化就开始了。”
张祥云来到学校之初,便发现连续两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的老师都是同一人,这让他留了心,“每周都由同一人布置工作,那这个人容易思维固化,而其他老师也都成了听众”。随后的行政会议上,张祥云提议,每周轮流由两名值周老师作国旗下讲话,包括主题演讲和工作总结、安排。
学校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走廊间随处可见孩子们的作品。图为绵竹年画 摄影_汤成米
老师带着孩子们包汤圆、饺子
没想到,正式推行这一工作时,却遭到老师们一致反对。张祥云把想法传递出去,“学校研究确定的方案必须认真落实”。结果那次小的改革非常成功,张祥云告诉老师们,“当每个老师都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主人公精神就出来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快转身成为优秀的直属学校呢?”
十年间,南轩小学办学规模扩大到27个教学班,教职工增加至81人,其中省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45人,占58%。教师培训方式多元,“说课、磨课”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教育科研、“走出去、请进来”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而“青蓝工程”不仅促进本校年轻老师进步,更通过培养特岗教师,为乡镇学校孵化优秀人才。
数学老师冯小蓉对现在的工作状态感到满意,采访时,她的笑容一直感染着我们,“我教过小学、中学,还带过一年幼儿园,都感觉漂浮不定。在我20多年的教龄中,就觉得在南轩的9年成长特别快。”
这是“团队的力量”。新教师到校,从导入到练习,各环节都有细致的指导。每逢赛课,整个教研组陪伴着磨课、研究、反馈,“不止是提意见,更会给出具体的执行方案”。而现在,在“青蓝工程”中,她也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她们互相听课,冯小蓉忙时,忘记听课,徒弟会主动邀请。当她发现徒弟在课堂细节和重难点方面把握不足时,她会分享自己的处理方法,而徒弟也善于思考和提问。上学期期末,徒弟顺利通过新教师考核,“已经有成熟老师的风范了”。她们有时也会聊人生,“机会很多,但自己要做好准备,只要勤奋,我们就会成长得很快”。
更重要的,还是对教育的发现和探索。冯小蓉说,数学应该是一门“接地气”的学科,“原来偏重于知识讲解,现在要和实际生活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她最近在读曹培英的《跨越断层》,深受启发,“知道了如何去用好教材”,并主动向全校老师推荐。对孩子,她倾其所能,坚定地做好“良心教育”。
最后,我们又一次谈到“南轩思想”,她说,“高深的理论,我们或许解释不好,但用爱去教育学生,用心去教书,这不就是知行合一吗?”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熊启艳还记得2009年第一次开展英语节,台上台下的孩子们在英文歌曲联唱中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印象中,比六一儿童节还要盛大”。那次英语节后来延续为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涵盖范围更广。
课间操时间
在熊启艳看来,这次英语节具有特别的意义。当学校提出要办英语节时,英语组的老师们内心都有些迟疑,“全英文,可能吗?”“一个老师要出三个节目,简直不知道怎么弄了。”在有限的条件下,老师们发挥智慧,童话剧、情景剧、英语小游戏……刘方老师积极指导并审核把关。让大家惊讶的是,没有高大上的舞台设备,最终也能呈现非常好的节目效果。
熊启艳被老师、孩子们“全身心参与其中”的热情打动了,“孩子们能在活动中说出来、演出来,真正享受到学英语的乐趣,特别好。”
这让她越来越体会到“情景教学”的重要性。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与生活发生联系,激发孩子的学习意识,培养他们面对生活、处理问题的品质与能力。
指导新教师,她常问,“你是否将课本知识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否将学到的语言用起来?”学校提出将南轩文化与英语教学相融合,熊启艳说,看似很大,其实就在“日常教学的点滴间”。
如学习“圣诞节”单元,在大致了解圣诞节的时间、习俗后,快速过掉课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熟知的节日。孩子们最熟悉春节,在这一天,家里有什么变化?街上有什么变化?先从他们看到的入手,接下来再描述自己的经历,你做了什么?爸爸妈妈做了什么?“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他们能表达出来,最后还能形成一篇小文章。”
再如“感恩节”“he can’t see”等与日常生活更紧密的课文,则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孩子们懂得感恩、学会帮助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熊启艳印象最深的是,外教老师来上课,孩子们并不陌生,而是主动打招呼,甚至反问“Where are you from?”这使外教老师大感意外,随后,又一起谈论了爱好、天气,“我们的孩子首先很大方,其次还能主动创造话题”。
去年英语口语大赛,12人参赛,5人获得一等奖,“他们变得更自信了,也更喜欢学语言了”。在南轩小学,这种“自信”,不仅见于英语学科。
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从乡镇学校转身为城区学校,2008年汶川大地震,从废墟中原址重建,再到如今探索中西融合的现代化办学。不变的,是对教师、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怀。
学校生源构成复杂,留守儿童居多,还有部分震后再生育子女。针对这一情况,除了对口心理辅导外,学校还开设了大量有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活动。平日里,老师细心辅导作业,带孩子们做面条、做汤圆、蒸包子、包饺子;教学中,穿插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在耕读园、法治广场、文化广场等实地探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采访张祥云校长时,他刚刚和师生们一起参加完大课间活动。在南轩小学,足球是全员运动,一千三百余名学生人手一个足球。大课间三十分钟,足球操、素质操、跑操等,操场上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容。
震后,学校以足球运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体育课程建设,包括开发足球操、“快乐足球”校本课程,开展全员运动会、参加体育竞赛等,2015年获得“全国青少年学校足球特色学校(首批)”“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示范学校”等称号。
2017年,在学生身体素质检测中,优良率由上年的23.8%提高至49.7%。张祥云说,“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还有科技、合唱、舞蹈、经典诵读等生动别样的社团活动。语文老师朱永辉告诉记者,他们班的孩子上课活跃度很高,“孩子身心放开后,学习兴趣更浓厚。不管是英语,还是体育、语文,我认为都是相通的,是相辅相成的”。
在探索城乡教育均衡上,绵竹市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南轩小学也一直坚持培养师资队伍,推动区域间教师交流,将办学经验带给周边学校。张祥云校长说,优质教育均衡的核心,还是回到教育之本,“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曾经,南京外国语仙林分校和刘方等老师们的帮助,现在,南轩小学的老师们又带给了更偏远薄弱的地方。
俞华老师还记得去甘洛县支教,为便于孩子理解,她特意选择了“Happy Birthday”这一主题,并真的带去许多礼物,那节课效果非常好。
她还记得临走时,孩子们用新学的语言很认真地对她说,“Thank you”。那一刻,如此平常的语言焕发出如此精确的力量。
全员运动会
在南轩小学,足球是全员运动,一千三百余名学生人手一个足球。图为学生参加足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