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口译金课建设理念与方略
2020-08-01张静
张静
(四川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1 金课建设的国家教育政策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并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第一次使用“金课”概念,鲜明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教育政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同年11月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会议上,做了关于“建设中国金课”的专题报告,对“金课”内涵、类型和保障进行了政策界定,提出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吴岩,2018:5)。这是一场自上而下落实高校“双一流”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的本科教育质量运动,旨在解决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短板和瓶颈,打造新时代的一流本科、一流专业和一流人才。
基于此,蔡基刚(2018:1-5)、陆国栋(2018:23-25)、郭英剑(2019:8-12)、文秋芳(2019:3-10)、李成坚(2019:60-65)、范祥涛(2019:19-25)和冯智文(2020:59-63)等学者先后对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金课建设做出解读并发表意见,但未曾深入探讨具体课程的建设方法和策略。
口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必修课,在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和基础口译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外需求的语言服务人才的重要环节,但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和翻译专业的口译课程又不尽相同,其定位、目标、内容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本文基于英语本科口译金课建设的教育理念与原则,依据泰勒Tyler(1949)提出的课程四要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测,以及师资要求等方面探讨口译金课建设的具体方略。
2 英语口译金课建设的理念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需要科学的教育学理念和专业思想原则为支撑。英语专业口译金课建设首先要依据其课程性质和定位,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构建课程设计的实践技能型理念。
2.1 英语专业口译金课建设的课型属性
课程建设的首要原则是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92)要求课程设置应处理好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的关系。因此,英语专业口译课程受到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约束,这是金课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口译与笔译课程性质相同,是各类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必修课或限选,属核心技能型课程,需遵循翻译双语交际转换技能的要求和原则,旨在培养“扎实的外语基本功中“译”的能力。
第二,与翻译专业的口译课不同,英语专业口译课程属于“教学翻译”,是借助翻译学习外语,一般只有1—2门基础概论性课程,而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是以培养翻译专业能力为目标,有多门系统专业性的课程如联络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等。两者在口译能力培养程度上的差异可参照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口译能力总表”(2018:13)。其中五级到九级的能力描述中,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能力程度一般是达到第五和第六级,金课应争取提高到第七级(如图1)。
图1 口译能力等级描述(五级—八级)
从实际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来看,两者有重合有衔接,因为无论翻译专业还是外语专业都有学生在实习期间或学习之余做英语导游、联络口译、会展口译、小型谈判口译等(刘和平 等,2017:80-81)。
因此,英语专业口译金课可定位成口译入门课。具体而言,金课应兼顾语言教学与口译教学,重点在讲授口译的基本概念、策略与技巧和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能力,建立一定的双语反应能力和基本口译能力(鲍川运,2004:29-31),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测评上体现“两性一度”,培养出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对外交流提供基础性语言服务的英语人才和能够继续完成高层次专业化译员培训的翻译人才。
2.2英语专业口译金课建设的理论基础
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属性决定语言提高是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课程的主线依然是口译技能(刘和平,2019:39),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在口译基本功训练中,金课须遵循口译技能发展的科学规律,适当体现“高阶性”和“挑战度”。
口译是一项包含话语识别、记忆存储及口头产出等多种认知信息处理技能在内的复杂的认知技能(Pochhacker,2004:53,73)。口译教学就是通过不断的技能练习和实践,促进学生口译处理过程的自动化(Moser-Mercer,2008:4;Gile,2009: 52,192)。口译课程应体现教育哲学中杰里米·边沁的“功用主义(Utilitarianism)”。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 J.R.安德森Anderson (1983:12;1992:166)、Anderson等(1995:171)提出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Theory,ACT theory)为口译金课建设的理论基础。根据该理论,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即知道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即知道怎么做)。该理论正好与口译金课的“高阶性”相适应,就是科学合理处理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关系,反映在课程实践中,就是主张技能知识化、知识技能化、知识与技能的素养化。口译的陈述性知识包括技能的理论知识和通用的百科背景知识等,依靠讲授和大量阅读就能达到目的;而认知技能则是程序性知识,其获得和应用的方式主要依靠大量的情境性实践训练;技能性知识生成于实践且应用于实践,并且是个体在与情境的互动中生成的,其真实意义也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体现出来。
认知学习三阶段(Ericsson et al.,1997:12)则用于指导技能训练过程。首先在“认知阶段”,口译学习者学习口译技能的相关陈述性知识,即各项子技能的程序和方法;其次在“联结阶段”,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和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从而建立起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的联系; 最后是“自动化阶段”,学习者对各种程序和方法的执行达到熟练、快速乃至自动化,便完成了专业技能学习的全过程。这三个阶段科学满足口译金课的“挑战度”要求,即课程内容的深度、高度和难度呈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英语专业口译课程训练目标主要完成第一和第二阶段,对有潜力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第三阶段的训练方法。
2.3英语专业口译金课建设的原则
英语专业口译金课建设需要首先遵从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需求原则。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一切课程建设的总原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92)规定,“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学术研究需要的各种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英语专业口译金课必须契合“创新性”,即满足国家、社会、企事业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双语人员,能够从事某些地区的基础口译活动,并为硕士阶段高层次和专业化译员培训输送人才。
第二,智能信息化原则。口译技术已呈现出定制化、智能化、泛在化、平台化的发展趋势(王华树 等,2019:76)。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语音识别、语料库、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新的口译工作类型逐渐出现,“出现了‘同交传’或‘交同传’的混合模式,口译实现从传统的单一人工口译模式,走向人机耦合、人机互译模式”(任文,2018:73)。口译的技术转向不仅会导致复杂的口译生态转变,而且很明显将会对口译职业相关的社会经济方面带来显著影响,包括大众对职业的看法到口译员的地位和工作条件等(Fantinuoli,2018:3)。这类信息化的实践内容都需要更新到金课中,以保证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口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模式,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既能解决英语专业口译课程课时不足、班额过大、实践时间太少等矛盾,也能解决知识与技能的矛盾。
第三,合作性和个性化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真实教学的质和量。既然学习是学生必须亲力亲为的事,那么其主动性就在于学生”(Dewey,1938:6)。在英语专业的口译学习中,学生的动机和层次不同,教学组织需要进行灵活引导,鼓励分层自主学习。探究式和合作式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使用对话、讨论、辩论、互评等开放合作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金课的“高阶性”核心要义也在于此。
此外,仲伟合(2007:6-7)曾提出口译教学四原则,即技能型、实践性、理论性和阶段性。这是口译金课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时需要体现的具体原则。
3 英语专业口译金课建设的具体方略
目前,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存在教学定位不清晰;教学内容仅注重口译技能的理论讲解和技巧的传授,或停留在语言转换和简单的翻译技巧层面;教学方法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放录音后对答案(参考译文)的单一模式,学生难以将陈述性知识转换为程序性知识;教学素材相对滞后,时效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弱;教学手段也缺乏先进信息化技术的辅助等诸多问题。
按照英语专业口译课型的属性,根据教育部金课“两性一度”的要求,综合上述三个原则和具体课程要求,口译金课建设的具体方略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
3.1金课教学目标
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定位和金课建设的原则决定了口译金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积累口译百科知识,掌握基础口译技能,培养双语思维能力。金课要求的高阶性是指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吴岩,2018:5)。对应到口译课程中,可根据教育目标认知分类理论(Bloom,1956:45),制订三位立体的金课教学目标,包括技能训练、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如图2)。
图2 口译金课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要有广度,并突出综合性特征,让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口译初级技能、主题知识以及部分初级语言和口译能力。技能训练目标以交替传译的技术技能为主,包括理解、记忆、笔记和转换表达等技能,具体体现在信息识别和提炼、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等子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从记住和理解陈述性知识到运用程序性知识。知识构建内容主要指口译所需的百科知识,包含口译不同场景和主题或专业知识、跨文化知识、时事知识、会议知识、职业知识、技术知识等。知识构建的目标是将这类陈述性知识有机融合在技能训练的程序性知识中,帮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拓展和夯实口译活动和语言学习中所需的百科知识。
高阶性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和初级口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转换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认知能力、策略能力和适应性能力等,以保证学生能在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中的基础口译活动或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外语教育学术研究的对外交流中进行自主分析和评估,从而创造出与具体场景相匹配的语言转换方案,解决不同情境中的复杂语言和文化问题。
3.2金课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口译金课教学内容要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即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紧跟社会和科技发展,让所学知识能为现在和未来服务,可从专业化和职业化两方面提升(如图3),从而更加突出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需求原则和智能信息化原则。
图3 口译金课教学内容
专业化内容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线,突出口译过程训练,关照语言学习和能力的提升。此阶段的口译技能可概括为理解、记忆、笔记、注意力分配、转换等五个方面的能力(王斌华 等,2010:79),辅助多样化的主题和场景内容,如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环保等主题和旅游陪同、商务谈判、新闻会议等场景。此外,随着课程思政重要性越来越受关注,还应恰当补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内容作为跨语言和跨文化沟通的训练材料。
职业化内容是目前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短板。但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践来看,金课应根据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要求,补充职业伦理与规范和口译技术的认识与应用的相关通用知识。职业道德相关内容则可参照中国翻译协会颁布的《中国职业译员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准则、职业行为规范等伦理教育。
职业化内容还应包括技术应用内容,即在技术伦理观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技术和工具运用能力(王华树 等,2015:25-32),包括信息检索、语料库、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术语管理、语音识别等工具和技术。这些技术和工具的运用不仅能提升口译的效率,还能更新语言学习的素材和方式,是未来语言服务行业从业者的必备职业素质。
教学内容在前沿性和时代性前提下,要保证内容的密度、深度和宽度,教学材料应随之调整。大部分传统教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科学性、系统性、技能性、真实性、多样性、针对性、时效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不足的问题(陶友兰,2010:2;张金玲,2010:725)。金课需要采用立体式教材,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以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来存储和呈现教学资源(陈坚林,2011),包括各类技能训练、各种专题、各种场景、各种适配口译技术工具使用指南、译员指南(包含职业道德)等在内的电子化、网络化、互动式、开放式口译资源库,及时更新和优化,分阶段分难度配合教学。
3.3金课教学组织
信息化技术融合教学的理念势在必行。金课要求教学形式充分发挥高科技优势,充分体现先进性,并且要深度互动。教育部提出了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五大类型的“金课”。口译技能的发展无法脱离实践和情境,因此,单一的线下或者线上教学均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在目前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人数较多、实践机会较少的客观限制下,应根据各学校情况,努力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和虚拟仿真式课堂,充分融合信息化技术来调整和拓宽实践的时间,通过现代化灵活的教学方式,实现自主的分层学习,构建相关实训情境,从而实现金课应有的难度、深度和广度。
口译混合式金课可分成课前线上、课中线下、课后线上三个阶段,分别辅助线上教学平台如中国MOOC、超星、雨课堂等,线下配备口译教学系统的语言实验室。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平台自学口译技能的陈述性知识;在课上实现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教师对学生自学的重难点再次讲解,并及时进行示范,总结和归纳语言问题;课后学生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继续强化实践和拓展学习。
虚拟仿真金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口译场景,具有沉浸式、情境化的优点。但对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和配套的课程及资源库等软件内容要求较高。国内有几所高校已开始基于欧盟的IVY项目探索虚拟仿真教学,包含口译实践、探索、学习活动和实时互动四种模式。学生在“学习活动”模式中通过各种试听材料来训练口译技能;在“探索模式”中学习特定情境下的语言、文化、伦理和实践方面的专业知识,完成类似于译前准备的相关工作。之后在“口译实践”和“实时互动”模式中,分组在虚拟情境中如会议室、医疗机构、法庭等,利用虚拟化身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口译实践情境,生动体会口译相关的实践问题。虚拟仿真教学通过这种高度仿真的情境、立体化的体态与表情,消除学生对口译现场的陌生感,降低学生的口译焦虑,有利于学习者对紧张、焦虑等心理的体验与控制,从而更好地把握和应用口译技能(刘梦莲,2018:82)。
这两类教学方式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组织是口译金课目标和教学内容实现的途径和载体。根据合作化和个性化原则,教师需要积极探索自省式、互动式、模拟式、实战式、团队式教学法(刘和平,2012:214-219),精心科学地设计每一阶段每一步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从而保障金课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和挑战性。
3.4金课教学评测
“英语专业八级口语与口译考试”是对英语专业口译课程进行专业测评的标准。金课主要依靠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方式完成,目的是用更准确的教学阶段评测方式检查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学习反馈,为教师提供教学改进信息。
过程性评价可将课前准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在线学习情况、讨论等均纳入其中。以混合式教学为例,线上部分利用教学平台的功能,教师对每个单元每节课每个任务点和练习按不同权重进行评分设置,并向理解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高阶性思维任务部分倾斜。线下部分教师根据学生课中的具体表现给予评分,并定期对学生的语言问题进行总结和讲评,从而实现更全面、更客观、多维度的形成性结果。
过程性评价方式可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师生座谈、口译练习周记、口译语料分析等。此外《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提供的“口译量表能力自评表”,亦为口译学生提供了能力习得的路线和目标,使学生有目的地练习,并通过自我评估、同侪评估等明确自己实际水平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异(王巍巍,2017:2-10)。
过程性评价主体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生生互评在英语专业口译课程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是更高效的评估手段。不仅能提供及时反馈,提升学习效果,还能给学生提供同侪学习的机会,从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两方面互相比较和总结,促进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和反思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
口译金课的教学测评要充分启用过程性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和调节功能,并结合终结性测评更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解决实践问题中的能力。根据评测依据,教师可鼓励和辅导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口语和口译大赛、翻译考证考级、翻译社会实践项目等,从而体现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3.5金课师资要求
目前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师大多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转型,没有接受过翻译专业的训练,实践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充满挑战,尤其是教师知识的“先天缺陷”和职前教育的缺失,“重研究轻实践”的评价机制和对技术恐惧导致的缺乏学习动力和内驱力等(张静,2020:91)。
口译金课的建设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思维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一专多能”。首先,教师需深谙口译技能的训练特征和重难点,熟悉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语言学习的水平和特点;其次,教师需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够熟练使用口译教育技术完成现代化的课堂组织;再者,教师还需具备口译实践经验,根据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将最新的职业要求和先进的口译实践技术补充进课程,不断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口译金课的教学思维模式。
口译金课需要建设知识结构和能力全面的口译教师团队。口译金课建设将促使英语专业教师快速跟上国家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并抓住个人发展的良好契机。
由此而论,英语本科口译金课的师资建设可从两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加强教师自身学习。教师本人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好网络学术和学习资源,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教学和技术知识结构,积极探索有效高质的教学改革模式。
第二,打造三种类型教师的合作团队。金课教师团队中突出口译教师在技能讲解、训练和测评中的指导作用,邀请经验丰富的口译员以讲座和实践指导等形式协助;补充教育学专业教师,保证教学方法和设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增加教育技术和翻译技术教师,保证前沿知识的补充和教学环境的搭建。三类教师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保证金课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4 结语
我国正处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本科教育,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已成为共识。与此同时,新时代翻译领域的各种变化也在给翻译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挑战。刘和平(2016:51)认为,未来的口译教育将呈现大众化、特色化、专业化、分工化、信息化、职业化和质量化的特征。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语专业口译课程在落实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中,无论从技能实践还是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口译能力是英语人才培养的显性指标,而金课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英语专业口译金课建设首先要厘清课程的区别属性,根据需求原则、智能信息化原则和合作性与个性化原则,实现语言教学和基础口译教学两者的合理结合,达到目标高、内容新、手段活、评测准、师资全的要求,从而为高层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输送综合能力过硬的学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专业英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