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2020-08-01胡薇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胡薇(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县域经济在过去的发展中主要以原始及粗放发展方式为主,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并且未能对本地区内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发展经济以破坏自然为代价,进而导致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能源消耗量较大,影响地区经济的转型。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同质化及单一化发展形态,与当地缺乏统一的经济规划有直接关系,过度重视短期经济,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拓宽了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应加大对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信息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融入信息化技术,所展现出来的作用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有助于培养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在信息化背景下,对专业化的农业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向农民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及生产经验,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第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信息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在参与农业生产时,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丰富了农民的生活,使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带动了农村的整体发展。第三,提升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信息化背景下,提升了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为农村正确判断市场行情及价格提供了依据,使我国的农产品能够走向国际。第四,降低市场交易风险,在信息化背景下,给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农业信息资源,避免农村信息获取不充足而出现生产滞后性及盲目性等情况,避免产品短缺及产品滞销等情况的产生,市场风险大大降低,确保农业供求关系更加平衡。信息化可以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进行联系,市场交易风险大大降低[1]。
■信息化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农业信息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主要是指将信息化应用到农业生产及管理工作中,以此来完成对农业资源信息的获取,合理运用农业资源,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及现代农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体系趋于完善,信息服务机构及信息管理方法在农村地区得到了不断的推广,为农民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网络化走入了农村地区,网络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发展趋势,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及农业部门的局域网得以不断完善,完成了对农业各个发展阶段的有效连接。另外,信息资源开发渠道及信息采集工作也日益完善,加速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农业资源利用效果及质量。为了能够完成对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产品市场调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业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并且信息发布渠道较广,扩大了农业信息服务范围[2]。
■信息化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提高县域地区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县域地区中,管理人员以及政府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不断推进,县域地区的领导者首先要转变管理模式,将信息化系统与县区的管理有机结合,善于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人才和知识的引进。在生活实践中,管理者要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县域地区进行管理,推动县域地区的信息化、城市化、智能化,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模式和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工作效率。在实现信息化管理后还要分级管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经济发展的计划以及推动经济进步的政策,做到优先规划,逐步优化[3]。
(二)推动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自从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以来,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人才和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县域地区应该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给予学校,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支持,给予部分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从而推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县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将网络做到地区全覆盖,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网络时代的益处,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赚钱。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县域的地理环境对其开发,做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县区领导者根据周边环境对该地区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提升县区的整体水平,做到各个产业平衡发展。
(三)加快实现产业协同和产业升级
信息化时代给人们以及各个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互联网思维下新的措施就是加快产业的协同发展,在经济发展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县级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须要突出自己本身的特点,突破产业的束缚,将产业链延长,县级地区可以将农业,服务业,工业,交通运输业进行有机结合,创造一体化的经济模式,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商业的发展,比如可以把销售行业从店面形式转移到网络上,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县域地区可利用当地的生活环境,提供休闲、放松、娱乐场所,也可提供养老一体化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养老难的问题,同时也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县域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另外,应积极与周边的其他县域地区开展合作,以此来实现规模化经济,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影响力[4]。
(四)制定完善的人才战略
目前,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与人才流失严重及匮乏有直接关系,相较于城市,县域经济实力不强,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保障体系不完善。“90后”在走入岗位后,择业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发展目光不再局限于大城市,愿意进入到基层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将学习到的先进农业技术带入到县域中,完成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变。因此,为了确保更多的人才能够加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来,应大力推行优惠政策,改变传统的用人思路,确保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在基层扎根,为基层发展贡献力量。在吸引优质人才的同时,应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培育,定期举办专业技术培训工作,邀请基层中优秀的工作人员向新走入基层中的人员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其他县域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彼此之间交换人员,交流思想,确保能够学习到更加先进的管理思想,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另外,还可与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进入到基层中调研的机会,使更多的学生走入到基层中,参与到调研活动中来,使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县域经济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发展,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5]。
(五)在县域中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
需要将“互联网化”应用于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工作中来,农户可以在互联网上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选取农产品。互联网可以对县域农业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结合实际的情况及时对数据信息进行调整,完成了对农业信息的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另外,通过“互联网+农业”的运用,完成了对资源的科学开发,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农业生产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农业运营水平得以不断提升。互联网的运用改变了县域地区传统的农产品售卖方式,解决了农产品单一销路的弊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诞生了网络直播,更是为农产品推广提供了信息渠道,例如,直播采摘果蔬,在线售卖禽畜产品,拉近了消费者与农户之间的距离,强化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体验度明显提升,使县域农产品的销路得以扩大。县域地区为了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要求农民应改变自己的传统思想,培养农民的互联网思维,集中对不会使用网络的农民进行培训,确保互联网能够走入到农户的生活中去,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结论
县域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效果及质量,县域地区走信息化发展之路是必然发展趋势。在信息化背景下,为了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提高县域地区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加快实现产业协同和产业升级,制定完善的人才战略,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积极解决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农业信息化发展效果,推动我国县域地区经济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