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研究

2020-07-31冯岩王德清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志愿服务新时代

冯岩 王德清

摘 要:近几年,随着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雷锋精神传承弘扬的关注,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精神信仰与实际行动的统一,向善向上与具体规划的契合问题,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所立的是崇真向善之德,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而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保持和发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弘扬正能量。

关键词:新时代 雷锋精神 志愿服务

一、新时代推进弘扬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研究的重要意义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为基本内涵,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的精神文化,雷锋精神逐渐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为雷锋同志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重要性[1-2], 2014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充分认清新时代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是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雷锋精神是现代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解读,他极好的诠释了与时俱进、无私奉献、敢为人先、乐于助人的雷锋“螺丝钉”精神内涵,激励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业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但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瓶颈,如学习雷锋活动方式单一,雷锋精神片面化、认识度不够,形式大于内容等,应通过提高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加强高等院校雷锋精神普及宣传力度等途径,把学习雷锋精神逐步推广成高校育人的常态化的精神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3-4]。

1.推进弘扬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相互结合,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的趋势,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也在文化信仰领域展开激烈较量,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歪曲渗透传统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价值观,迷惑颠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向,对于甄别能力不强的高校大学生产生极大冲击,以雷锋精神为依托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的信仰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雷锋精神产生的历史,文化进程,实现方式,弘扬正能量,塑造向上向善价值观[5-6]。

2.推进弘扬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相互结合,融入大学生的文化继承和创新体制之中,高校人才培养体制需要继承雷锋精神优秀的文化基因,在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长河中探求道德楷模先进事迹的动人主旋律,基于此坚持创新创优发展中国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校的教育要厚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也要放眼未来,放眼世界,培养品德高尚,质量兴国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7-8]。

3.推进弘扬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相互结合,融入大学生的“知、情、意、行”之中。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注重将知、情、意、行与具体实际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相结合,注重将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爱国情怀与新时代下新媒体相结合,注意将学生的兴趣培养与道德楷模、英雄人物相结合,把握新媒体文化的政治导向和舆情导向,运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形式内容丰富多样等特点,从思想方针、建设内容丰富完善[5]。

二、新时代推进弘扬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研究的具体举措

1.推进弘扬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相互结合,为依托为高校学生政治信仰提供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博大精深,而雷锋精神的推进和完善,更加全面细致阐述了雷锋精神生动丰富的文化内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9]。

2.推进弘扬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相互结合,依托“两课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课程,针对性地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体系的灌溉,奠定了政治信仰的理性基础。雷锋精神作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因,重在灌溉、主导、控制,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引导学生尊重英雄人物,了解英雄人物,学习英雄人物,践行英雄事迹。

参考文献

[1]孙海霞.改革开放以来雷锋精神的道德价值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2]张璐.高校雷锋精神育人常态化研究[J].青年思想,2019,(39).

[3]李印福,张召鹏.关于思想精神种子思想的研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

[4]关立春,张仲国,陈锡德.基于“互联网+”高校雷锋精神平台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11).

[5]刘源,徐成芳.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与东北全面振兴[J].大连干部学刊,2019,(1).

[6]肖云忠.雷锋精神的责任意蕴及其实践意义[J].理论月刊,2017,(12).

[7]黄建国.雷锋精神孕育的实践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火热实践[J].理论观察,2019,(10).

[8]张楚成.论雷锋精神与工匠精神[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

[9]张志元.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价值意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9,(3).

作者簡介

冯岩(1980.01—),男,硕士,辽宁科技大学讲师,辽宁省鞍山市,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王德清(1982.10—),男,鞍山师范学院研究生(在读),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市,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志愿服务新时代
浅谈雷锋精神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三个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