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识字教学中常用“三招”的透视
2020-07-31黄小燕
黄小燕
[摘要]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司空见惯的三个课堂教学现象,分别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并提出了进行教学过程优化的种种策略,并以此为例,谈了引领基层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现象“透视”和教学过程“优化”的思维角度。
[关键词]学语文;识字教学;现象透视;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
C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2-0087-02
作为教研员,我有一个学术主张,那就是:教师要具备“透视”功能,要学会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理性地分析,寻微探幽,找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思想和根源。这样,可以对那些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行为看得更加透彻,也可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具理性,使日常的教学过程也更为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理性思考,透过一些典型的具体案例感悟到本质的教育教学规律,成为有教育思想的教师,并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转变为常态化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
下面,我们就尝试着对小学识字教学中常用的三个教学“招数”进行分析,以此作為对上述学术主张的例证。
一、第一招: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书空板书课题
(一)教学现象的描述
在各种优质课比赛、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场合和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见到授课老师在上课伊始这样跟学生说:“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来书空,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然后,就在自己板书课题的同时带着学生书空课题。这种做法,低年级常见,中高年级也常见;普通教师上课常见,名师名家上课也常见。
(二)教学现象的透视
授课教师这样做的初衷应该是重视识字教学、将生字书写的指导常态化、发挥教师的范写作用等。但是,有这样几个角度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经常性地这样做是否缺少新意,让学生厌倦?第二课时和第一课时都适合采用这种板书课题的方法吗?板书课题除了“示范”的功能,是否还有其他的功能?“板书者”只能是教师吗?……
反思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板书课题的形式应该多样化,追求创新;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不同的课时,不同的年级段,板书的生成应该有不同的考量;板书课题除了有“示范”的作用,还有“评价”“检测”等作用;板书课题的人除了教师,还可以采取学生板书、师生共同板书等方式……
(三)教学过程的优化
基于前边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就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处理,以使教学更加优化。如:师生合作写板书,可以教师写“会认”的字,学生写“会写”的字;学生自已写板书,由平时书写好的学生做示范;学生自己写板书,教师提前安排平时书写不好的学生悄悄练习、课上当堂书写展示,以提升学习落后生的自信心和书写水平;对学生板书的课题进行师生或生生间的点评,以此作为对学生书写情况的评价和矫正;课题中的字如是要求学生“会写的字”,就可以采取“默写”的形式;课题中的字如是学生“会认的字”,则应该采取“抄写”的形式;可以将“是否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和“如何板书课题”与有没有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二、第二招:请同学们把生字用圆圈图画出来
(一)教学现象的描述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授课教师经常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用圆圈把本课的生字国画出来。于是,学生就按照课文后边的生字表,把生字一个一个地圈画出来。
(二)现象的透视
授课教师这样做是基于对识字教学的重视;将生字圈画出来可以让学生“聚焦”本课要学习(“会认”以及“会写”)的生字。
但是,这样做也有一些不太妥当的地方:首先,学生在圈画生字时,总是在强化“我不认识这个字,我不认识这个字,我也不认识这个字……”,给学生的是负面认识的不断强化。而“教学”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给学生“我认识了一个字,又认识了一个字,又认识了一个字……”这样的正面的认知。如果两相对比,就应该知道,后一种才可以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内心影响。再者,经过学生圈画后的课文中,往往会有十多个圈,这样就破坏了课文原来应该有的文本样式,既不美观,又有损于阅读文本的“真面目”。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对照着课文后边的生字表(“会认”和“会写”)来圈画,而不是圈画对于学生自己来说真正的、不认识的“生字”。
(三)教学过程的优化
首先说,即使让学生圈画生字,也不应该以课后的“生字表”为依据,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圈画,圈画出来的结果会各不相同,这样,就是在本质上构建起了“以学生为本的生字观”。 其次,让学生去关注“哪个字我不认识”,不如让他们去关注“我怎样去认识那些生字”。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借助拼音,借助注释,借助字典,或者向别人请教等诸多方法去认识。
另外,如果已经让学生圈画出了生字,就要随着学生将这些字认读下来,教师应别忘了让学生用橡皮将已经认识的字上边的圆圈擦去,这样他们就有了“我认识了这么多个字”的成就感。
再者,因为不同的学生不认识的字是不尽相同的,换言之,不同的学生已经认识的字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多采取让“小先生”教“小学生”的做法。这样识字教学就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形式也会变得异常丰富起来。
三、第三招:关于“生字宝宝”的游戏
(一)教学现象的描述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授课教师好不容易创设了阅读学习课文的具体情境,进入了本课的阅读学习,然后就开始了所谓的“扫除阅读障碍”的“识字教学”环节。很多教师都会带领学生们做一系列的“生字宝宝”的游戏,如,先认读“带拼音的生字宝宝”,然后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宝宝”,再“把生字宝宝送回到课文中去”;玩生字与注音、生字与形近字、选填多音字、生字连线组词、生字分类等等“给生字宝宝找朋友”的游戏;玩“用生字宝宝组词”或者“用生字宝宝说句子”的游戏。有的还利用动画、音响等效果设计了非常生动形象的“摘苹果”“打气球”“老鹰捉小鸡”等等有趣的游戏。
(二)教学现象的透视
殊不知,“生字宝宝”的游戏设计得越丰富,越有趣,越热闹,越发散,就离上课伊始创设的阅读学习的情境越远,就越不利于学生快速便捷、人情入境地进入阅读学习的过程。往往在一系列“生字宝宝”的学习游戏活动之后,教师还要再费劲地将学生从“生字宝宝”的世界里拉回到课文阅读学习的情境中。
其次,“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脱节”的问题,目前在全国小语届仍然是极为普遍地存在着的,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普遍低下。笔者在担任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市级优课、省级优课和部级优课评审专家进行评课的过程,就发现了大量这样的案例。
另外,单就识字教学而言,学生认识生字的最好的途径就是在阅读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去认识和理解;相反,如果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倒增加了识字的难度。不难理解,最难的识字方法就是认识单个出现的字。
(三)教學过程的优化
最为主要的,就是要努力实现“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的问题。比较成熟的做法是“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教学“双线并行”。在阅读中识字,识字则推进阅读。也就是说,要强化“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避免脱离课文语言环境的“孤立识字”。那么,原来的“生字宝宝”识字游戏是不是一无是处、要全盘摒弃呢?也不尽然。在课文的阅读学习完成之后,在随后的复习巩固环节,在学后测评的环节,仍然可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去进行认读生字、书写生字、理解生词、运用生字新词等的单项联系、综合练习等。
四、深度思考:引领教师提升的“捕鱼之道”
以上,我们一起对识字教学中“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把生字用圆圈图画出来”“做‘生字宝宝游戏”等三个常用的教学环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剖析,这就是前边我所主张的“透视”。
现在的问题是,当我们从这样的新的角度去分析和优化教学的时候,不少老师会表示认可,但是,更多的教师会有这样的疑问: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增强自己的“透视”能力,让我也有一双这样的“慧眼”?我自己怎么也能设计出优质的教学设计来呢?恐怕这是基层普通教师最常见的心态。因此,作为教研员,我们对基层教师的引领就真的需要兼顾这样两个方面:“授之以鱼”——让教师们看到先进教育理念支撑下的教学设计确实是更好的;“授之以渔”——让教师们学会如何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设计出优质的教学活动。
如果说,前面我们对于识字教学常用“三招”的现象剖析和教学策略优化是让教师们看到了“鱼”,那么我们更应该去引导教师们去关注这些“剖析”和“优化”背后的重要教育思想和主张。我觉得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教师们体悟:
(一)对“教学内容”的本质要有透彻的认知
就本文涉及的识字教学来讲,要清楚地认识到:识字教学分“认字”和“写字”两个层面的要求;在教材中,“认字”和“写字”是各自系列呈现的;认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阅读,写字的目的则是为了进行书面表达;所谓“生字”在教材中的呈现是相对于全体学生的……
(二)对于施教对象“学生”要有透彻的认知
就三个案例涉及的识字教学中的学生来说,教师们应该思考到这样的一些角度:学生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兼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对面向全体学生的教材内容(此处指识字教学内容)教师要做个性化的分析;几十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状况富有极强的个性化,这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可供发掘的资源….
(三)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创新的意识
要优化教学策略的角度有很多,前面我们就谈到了一些具体的做法。但是,需要教师们强化的是,教学中一定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想办法在对前两个角度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追求教学方法的变化与创新。例如:
在学习的方式上,从按照教师要求的去做事情,变成学生自己确定做什么;
在学习组织形式上,既有自己的个体学习,也有小组的、班级的合作学习;
在学习的进程上,既考虑到了新授学习,又考虑到了评价和反馈、补偿;
在学习的资源上,既有传统的黑板,又有现代化的多媒体,还有自己动手制作的复合型部件识字的卡片;
在学习空间上,既有在课堂上的学习,也有利用网络、在家庭或者社区的学习;
在学习的时间上,既有当堂的学习,也有前置的预习和延伸的拓展性学习……
总之,我们的教学要从原来的“老三样儿”,变得更加符合语文学习的本质,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方向和需求,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有意思的学习体验,要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有新的增长点。
从这样的视角去研究我们的教学,不是“吹毛求疵”,不是独出心裁,也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使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深化到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让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件美好的事情。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