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读写结合时的语用效度

2020-07-31周晨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效度读写结合

周晨霞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需要注意语用的真实效度。教师要注重语用链接的及时性,精准定位语用能力,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语用实践活动,让读写结合更加紧密,从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读写结合;语用能力;效度

[中图分类号]

C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2-0049-02

统编语文教材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思想和语用元素以单元课文组合的形式合理地进行细化、编排、定位,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循序渐进。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对于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需要借助科学合理、扎实有效的读写结合,如此才能让读有深度,写有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必须妥善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

一、语用链接的时间处理

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时,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运用的能力,解读作者表达的意蕴之外,往往还会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而后进行语用表达能力的迁移训练。然而,因为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时候我们的读写结合并不能尽情舒展。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课)第二自然段时,讲到了”点”和“面”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对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个“点”的描写,感受战士们为了痛击敌人而全力拼搏的高大形象。接着,教师让学生课后也运用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曾经参加过的某项活动。然后就进入下一自然段“山顶抗敌”的教学环节了。这样的教学安排,表面上是节约了课堂时间,使得教学节奏更加鲜明、紧凑,但这样的只学不练,极易形成学生眼高手低的写作状况。他们或许能对“点面结合”这一写作方法煞有介事地进行解说,但并不一定能灵活运用,甚至可能完全是纸上谈兵的似懂非懂。

我在教学“点面结合”这一写作方法时,也适时安排了片段仿写实践,并在课内及时引领学生进行表达。只不过我不是另起炉灶,重塑话题,而是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之后,对战士们用石头砸敌人这一“面”的描写进行想象、补充、细化,补写出“点”的表现。学生在独立思考、想象写话中,对马宝玉之外的另外四名战士进行了细致地刻画:“副班长葛振林一把扔掉手中打光了子弹的枪,弯腰抱起一块西瓜大小的石头,然后荡开双臂,使劲将它抛了出去。宋学义咬紧牙关,挑了一块比方凳还大的石头,顺着山势用力推了下去。小战士胡德林和胡福才呢?他们抱不动巨大的石块,就头也不抬地将手边抓到的尖利的山石不停地往山下鬼子堆里砸。”在读到“战士们屹立在狼牙山顶峰”一段时,我再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五壮士群体像和每位战士的形象,从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面”和“点”的练笔。如此即时语用,并举一反三,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满了人物形象,更让学生心中的那份情意得以宣泄、倾吐,并对“点”“面”描写的表达效果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远比将写放到课后去训练效果要好很多。

二、语用能力的精准定位

统编教材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加以规划,侧重于一项语文要素的贯彻落实。因此,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实践时,一定要恪守课程标准的学段阅读与写作目标,围绕课文所处单元的重点,进行精准的语用能力培养。

如《开国大典》(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7课)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如第二自然段的方位顺序描写让表述更加有条理、第七自然段的排比让表达更有气势等。然而,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以及小学高年段侧重篇的建构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就不能让读写仅仅停留在段的仿写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将“选择典型的场面”以突出热烈、庄严的气氛作为读写结合的链接点,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写到的几大场面,并由扶到放,指导学生做批注,及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在充分的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学生有的按照课文表达的先后顺序绘出开国大典庆祝活动的流程图:“参与人员众多一会场宽大喜庆一人们从四面八方汇来一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一升国旗鸣礼炮一毛主席宣读公告一开始阅兵仪式一群众游行。”有的则进行了有机归类:参加庆典的人多(以面的描写为主)、毛主席讲话(点的刻画)、阅兵检阅和群众游行(面的描写)。由此批注:“面”的描写更加衬托出会场的热烈气氛,显示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而“点”的描写更注重庄严、神圣的情感流露。这样的点面结合,更加立体地凸显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学生的深度阅读,带动了他们对课文表达形式的领悟,给他们习作的选材思路、谋篇布局带来了新的启发。

在此基础上,我以选择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来写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你会选择下面哪些材料:(1)全校师生齐聚红领巾广场(面的描写);(2)全校师生齐聚红领巾广场(点的描写);(3)学校领导、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主席台就座(面的描写);(4)学校领导、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主席台就座(点的描写);(5)校长、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致辞(面的描写);(6)校长、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致辞(点的描写);(7)全体学生宣誓(面的描写);(8)全体学生宣誓(点的描写)。学生很快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并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如在写全校师生齐聚红领巾广场、学校領导、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主席台就座这一场面时,应以集体的“面”的描写来衬托典礼的热烈气氛;而校长、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致辞则应以“点”的描写为主,这样更便于表达典礼的中心主题……虽然学生没有动笔去写,但写的能力已经在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得到了历练。

三、语用形式的多样选择

课堂读写结合、即时语用的形式很多,除了上述的学生口头说话、独立迁移写作、积极思辨表达外,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表述模板,或者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自主创作。这样既能有效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练写的兴趣,不至于让课堂组织氛围趋于乏味、单调。

如在指导学生将“点”的描写通过细节刻画,补充得更加真切、丰满、立体时,我围绕开国大典中广场上不断欢呼、不断鼓掌,群众喊哑了嗓子,拍麻了手掌,来表达自己的欢喜和激动这一细节,让学生将之与“群众不停地欢呼和鼓掌,还觉得不能表达内心的欢喜和激动”这一句进行比较,从而悟得细节描写的好处。接着,我出示:“广场上____ ,____,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____ ,把 _____ ,还觉得不能表达内心的____。”让学生想象补充。课文的意境、场面的热烈在想象中得到了丰满,表达的形式、抒写的寄托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积累、内化。

在交流人们听到毛主席庄严的宣告之后齐声欢呼的画面时,我则以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想象、体验课文情境,以参与典礼者的身份接受采访,运用课文中的信息以及课外搜集的资料,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进行阐释。这样,学生的精神受到洗礼,表达得到了历练,于言意共生中实现了读写的双丰收。

总之,从课程标准给出的学段发展目标出发,从教材制定的单元语文要素探究出发,从学生当下的认知发展实际出发,给足学生读写的时间,定位好言语实践的目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这样的读写结合,能让语用效度最大化,让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最优化!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效度读写结合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微信在高职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复杂图形测验对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非痴呆的诊断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