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塔

2020-07-31龚巨平

瞭望东方周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楼阁七宝舍利

龚巨平

塔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建筑形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与中国传统木构楼阁相结合,得以创新发展,并遍及华夏各地。

在古印度佛教中,塔被称作“窣堵波”,或作“窣堵坡”,是梵文Stupa的音译,简称为“兜婆”或“塔婆”,主要用于供奉和安置佛祖及圣僧的遗骨、经文和法物。

根据佛教经典的记载,塔的样式在释迦牟尼传法的时代已有固定形制,一般下为方形塔基,上起覆钵圆丘,圆丘的顶部安置槃盖和相轮,周围还设有栏楯。作为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塔是佛教意识形态的一种物质体现,是佛教文化的纪念碑。

我国古代常称佛塔为“浮屠”“浮图”“浮屠祠”。“浮屠”是梵语佛陀的音译。史载东汉明帝夜梦身高丈六、通体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以为佛,遂派人往西域求法,请来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于是在洛阳建造浮图精舍,供僧人居住。

三国时西域康居国沙门康僧会于东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由交趾到南京弘传佛法,吴主孙权为其立塔建寺,因为是江南第一座寺院,称为“建初寺”,并以“佛陀里”作为塔寺所在里巷的名称。

汉代和三国时期佛塔的形制,已无地面实物可考,但在出土文物中依然可以窥见当时的面貌。

2008年在湖北襄阳一处汉代至三国时期的墓地中出土了一件黄褐釉陶楼。陶楼由门楼、墙院和两层楼阁组成,形成长方形单进院落。与一般陶楼不同的是,陶楼顶上设有七重相轮和新月形塔刹。研究表明这座陶楼是一件受到古印度佛塔建筑影响,具有特殊功能的明器,体现出佛教初传时期古印度文化因素与汉文化传统杂揉的特点。

在孙吴统治区域内,孙吴—西晋时期常见一种特殊堆塑罐,罐体上部亦层叠堆塑楼阁,罐体腹部和口沿贴塑佛像,这种堆塑罐从功能上被称为魂瓶,亦被視为佛教初传时的糅合佛教文化的重要见证物。

2006年在南京胡村发掘了一座南朝砖室墓,墓室后壁用花纹砖砌筑出三座凸出的、呈品字形排列的塔形结构。这是南朝时期建康地区佛教文化因素在墓葬中的反映。

楼阁式塔的出现,改变了古印度实心塔身的结构,内部中空,由此可借楼梯登上塔顶,俯瞰周边山川形胜。洛阳著名的北魏永宁寺塔,刚一建好,建塔大功德主胡太后亲自登上九层浮图,宣示皇家威仪。

唐宋以后,塔作为各地的地标,是冶游的必去之所,凡有登临,必加咏颂。唐代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当时参加科举的学子,都要到大雁塔游览,登高极目,畅意抒怀,考中进士的学子塔下题名纪念。“雁塔题名”也成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供奉和安置在佛塔内的佛祖及圣僧的遗骨(舍利)、经文和法物,在佛教经典中都可称为舍利,故佛塔一般有多被称为舍利塔。舍利一般埋藏在地下专门砌筑的地宫内。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现、并得到不同程度清理的舍利塔地宫已达80余座。其建造年代上自北魏,下迄明清,涵盖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按照佛教仪轨,地宫内一般以多重箱函和金棺银椁、琉璃瓶来密藏舍利。2008年在南京发掘的北宋长干寺塔塔基地宫内出土有佛顶骨舍利、诸圣舍利、感应舍利以及大量供奉的遗物。舍利的安置,“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外用铁函、石函层层套装,深埋于地下。其中七宝阿育王塔,通高117厘米、最大边长45厘米。塔体以檀香木制作骨架,表面为银皮,通体鎏金,并凿有452个圆孔以镶嵌宝石。

长干寺七宝阿育王塔是国内地宫内出土的最大佛塔,被誉为“塔王”,其造型精美丰赡的,是宋代手工制造的集大成之作;塔内发现的文物,种类之繁多,保存之完好,堪称是20世纪80年代陕西法门寺地宫之后又一座震惊世界的佛教艺术宝库。

(编辑黄琳)

猜你喜欢

楼阁七宝舍利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下)
家有巧手爷爷
北京游记
三朝高僧传中的舍利描写
吊兰
七宝的汤圆
亭台楼阁知多少
何谓[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