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吸复合麻醉镇静深度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观察

2020-07-31李海英周红社

贵州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鳞癌丙泊酚芬太尼

李海英 周红社

(西安高新医院麻醉科,陕西 西安 710075)

术后认知障碍(POCD)作为围术期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给患者预后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麻醉深度和PDCD发生之间有着密切关系[1]。腹腔镜手术中多选择静吸复合麻醉,麻醉效果较为理想,但麻醉深度选择不合理可引发PDCD[2]。本文主要探讨予以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不同静吸复合麻醉镇静深度对其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1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的96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各有32例。A组年龄43~64岁,平均(51.28±6.52)岁。病理分型:鳞癌、腺鳞癌、腺癌比例分别为19:8:5。B组年龄42~66岁,平均(51.35±6.65)岁。病理分型:鳞癌、腺鳞癌、腺癌比例分别为20:8:4。C组年龄45~65岁,平均(51.49±5.82)岁。病理分型:鳞癌、腺鳞癌、腺癌比例分别为18:9:5。纳入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原发性宫颈癌;与手术适应症相符;体质量19~30 kg/m2;具备正常认知能力,3个月内未应用过镇静药物,同时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得分在24分以上;预估手术时间不超过4 h。已排除存在手术禁忌症者;存在精神类疾病者;存在脑血管病者;内分泌系统存在疾病者。三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术前30 min给患者进行0.01~0.02 mg/kg阿托品肌注。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等,同时开展BIS监测。依次给患者静注0.02 mg/kg咪达唑仑,2 μg/kg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诱导剂量为5 mg/kg,于丙泊酚的血液浓度应降低到2.0~2.5 mg/kg后静注0.6 mg/kg罗库溴铵。开展气管插管,后予以机械通气,VT8~10 mL/kg,呼吸比为1∶2,呼吸频率为12~15 次/min,氧流量2 L/min左右,呼吸末的二氧化碳分压35~45 mmHg。术中选择TCI模式进行0.5~2.0 μg/(kg·h)瑞芬太尼及3~10 mg/(kg·h)丙泊酚输注,予以七氟醚吸入,呼吸末浓度在1.0%~1.5%,予以5~10 mg/kg罗库溴铵间断静注维持肌肉松弛。按1~2 mg/次、15~30 mg/次剂量进行阿托品、麻黄碱静注,控制血流动力学的波动范围≤基础水平20%,术中对瑞芬太尼、丙泊酚的静注速率开展调控以保持BIS值稳定,其中A组为30

1.3观察指标 对手术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并比较;分别于手术前、拔管后1,6,12 h选择MMSE量表[3]对三组进行评估,内容共11项,题目30个,总分为30分,下降超过2分说明存在认知障碍。连线实验(TMT)[4]:于术后24 h分别给三组开展TMT实验A(依据1~25号顺序将纸面散乱圆圈相连)与TMT实验B(依据由小至大顺序将标记数字、汉字的圆圈交替相连),将完成2项实验花费时间的多少作为评定标准,时间越少,说明认知功能越高。

2 结 果

2.1相关手术指标的比较 三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苏醒及话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比A组及C组更短(F=23.19、10.75,P均<0.05)。见表1。

表1 三组相关手术指标的比较

2.2MMSE评分的比较 术前,三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 h及6 h,三组MMSE评分差异显著(P<0.05),且B组比A组及C组更高(F=5.68、10.36,P均<0.05)。拔管后12 h,三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三组MMSE评分的比较分,n=32]

2.3术后TMT时间的比较 A组的TMT时间为(47.85±14.36)s,B组的TMT时间为(40.05±9.56)s,C组的TMT时间为(49.65±14.38)s,B组比A组及C组TMT时间更短,差异对比显著(F=15.86,P<0.05)。

3 讨 论

POCD属于外科手术特别是全麻术后一类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可能和住院时间及康复延迟、术后并发症、出院后生活质量较低等因素相关,严重者可永久丧失认知功能。研究[5]发现,特别是伴恶性肿瘤的女性术后PDCD发生率不断上升。静吸复合麻醉将静脉输注、气管吸入麻醉药物相结合,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较多,且取得了良好麻醉效果,但麻醉深度不合理可影响到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6-7]。

丙泊酚能减少早期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进而改善术后患者的记忆功能,同时还能对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及其激活后炎性细胞因子合成与分泌产生抑制,避免炎性细胞因子给神经细胞带来损伤[8]。瑞芬太尼属于临床一线类麻醉药,有研究[9]发现,其在促进术后认知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比芬太尼更优。本次研究在维持麻醉时,通过调控瑞芬太尼、丙泊酚的输注速率以控制BIS值,能尽可能降低药物选择给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

本文结果显示,三组在苏醒及话语时间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且B组比A组及C组更短,分析可能和术中麻醉深度及药物使用剂量等有关。MMSE、TMT属于认知功能评定中的常用手段[10],麻醉期间通过BIS监测模块监测麻醉深度,能确保测定的客观性。本文结果显示,拔管后1 h及6 h,B组MMSE评分比A组及C组更高,同时TMT时间比A组及C组更短,说明B组的麻醉深度更有利于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分析原因可能和该阶段维持麻醉深度需要的药物更少有关,而C组TMT时间延长可能和海马体炎性反应间有关,其具体机制还需日后深入探讨析。

猜你喜欢

鳞癌丙泊酚芬太尼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宫颈鳞癌和腺鳞癌的识别分类
丙泊酚对脂代谢的影响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对比观察
丙泊酚预防MECT术后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
整合素αvβ6和JunB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