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

2020-07-31

中国水产 2020年4期
关键词:梭子蟹饵料水温

图1 技术路线

一、品种概况

(一)育种过程

1.亲本来源

亲本来源于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核心育种群体及我国沿海东营垦利的黄河入海口、南通启东的长江入海口2个低盐海区(盐度20~28.7)野生地理群体,其中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800只,东营垦利海区520只,南通启东海区510只,共计1830只,雌雄比例均为1:1。

2.技术路线

利用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核心育种群体及东营垦利、南通启东野生群体构建基础群体,评估遗传参数,一年一代,采用群体选育技术连续多代选育(详见图1)。

每年5月份,等比例随机收集育种群体亲蟹子代,分批次进行II期幼蟹低盐(11.1)胁迫筛选,存活幼蟹构建育种群体;育种群体养殖至11月份,再次选育,选择标准为:(1)规格大;(2)体质健壮、活泼有力、交尾雌蟹;(3)留种率3%~5%。

3.选育过程

2010年收集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核心育种群体及我国沿海2个低盐海区野生地理群体,采用室内人工控制定向交尾技术(1雄:1雌),通过完全双列杂交方式进行亲蟹交配,合计860组。交尾结束后,筛选附肢齐全、健康、活力强的交尾雌蟹670只,建立核心育种群体,移入室内越冬池。

2011年春从核心育种群体中挑选510只健康的抱卵亲蟹,进行标准化苗种培育,待幼体发育至II期幼蟹时,进行低盐胁迫选择。低盐胁迫方法:每只亲蟹随机取约2000只II期幼蟹,发育同步的Ⅱ期幼蟹同批采用低盐(盐度为11.1,72h半致死盐度)胁迫72h,统计幼蟹存活率,然后24h内逐渐恢复至正常海水盐度,放入室外池塘进行养殖。11月份收获时以体重为指标,4.6%留种率,选择2050只交尾雌蟹进行越冬。2012年春选择512只雌蟹,继续以II期幼蟹低盐胁迫存活和收获时亲蟹体重(年留种率控制在3%~5%,2000只以上亲蟹)为选育指标对核心育种群体进行选育。

至2015年已连续进行了5代选育,形成了特征明显、性状稳定的三疣梭子蟹新品种,将其命名为“黄选2号”。新品种连续两年进行生产性养殖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新品种耐低盐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整齐度好。

表1 “黄选2号”与对照平均个体体重比较(单位:g)

(二)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品种特性

与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黄选1号”新品种相比,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新品种形态特征无显著性差异,具有下述优良经济性状。

(1)耐低盐能力强: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新品种耐低盐能力强,II期幼蟹低盐胁迫存活率比野生商品苗种提高13.12%,比“黄选1号”提高12.11%,可显著提高对养殖水体盐度变化的适应力。

(2)养殖成活率高: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新品种养殖成活率高,比野生商品苗种提高28.60%~33.33%,比“黄选1号”提高5.57%~14.07%,产量稳定。

(3)生长速度快: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新品种生长速度快,养殖收获时,与野生商品苗种相比,平均个体体重提高18.27%~19.15%,与“黄选1号”无显著差异。

2.中试情况

为了评估新品种的生产性状,2016年~2017年以当地野生商品苗种为对照,选取我国比较有代表性三疣梭子蟹养殖区,在日照东港、潍坊昌邑、连云港赣榆和宁波象山开展了中试养殖对比试验,中试养殖面积累计3020亩,测试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新品种的生产特性。收获时,随机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只,测量体重,统计养殖成活率。分析结果如下: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生长速度平均提高18.38%~19.57%,养殖成活率平均提高27.93%~33.05%,见表1和表2。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蟹来源

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新品种亲蟹保存在特定的良种保持基地(省级良种场),亲蟹为经选育性状优良、遗传稳定、适合扩繁推广的群体。

2.亲蟹选择

每年11月份,选择交尾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雌性亲蟹,健壮活泼,附肢健全,无外伤,体壳无附着性或寄生性有害生物,规格250g以上;抱卵蟹要求卵块轮廓完整、紧凑、饱满、卵粒表面光洁、色泽鲜明。对乳化病、弧菌病、纤毛虫病进行检验,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进行检测,保证选择个体不患有疾病。

表2 “黄选2号”与对照养殖成活率比较(%)

3.亲蟹培育

(1)越冬池

11月上旬将雌蟹转移至室内经消毒越冬池,池底铺10cm~15cm细沙,将沙整理平整,靠近排水口处用砖隔出20%~30%面积大的投饵台,用于投饵、清除残饵。

(2)光照

越冬期间应减少光照强度,使光照强度控制在500lx以下。

(3)水温调控

亲蟹入室初期,让水温自然下降,降至9℃时开始升温,冬季水温保持在9℃~11℃,应保持水温的稳定,日温差不超过1℃,特别是在换水时温差不能太大,应把水预热至培育水温,再加入培育池。室内配有暖气管道,使室温略高于水温,避免池水温下降太快。

(4)水质

亲蟹越冬池用水为透明度1m以上的沙滤水,其中溶解氧不低于5mg/L,pH值在7.8~8.6,盐度22~32,其他指标应符合或优于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5)放养密度

越冬期间,亲蟹密度可控制在3只/m2~5只/m2。

(6)饵料与投喂

投饵要定时、适量。越冬期亲蟹摄食量较小,每天投喂量为亲蟹总体重的3%~5%,下午4时投喂,饵料投在池底未铺沙处。饵料的种类以沙蚕、蛤蜊等鲜活饵料为主,投喂前进行消毒处理。

(7)越冬管理

每天上午8时,换水70%~80%,清除残留饵料和死亡亲蟹。定期进行镜检,发现纤毛虫等病原后,立即用合适药物有效处理。

(二)人工繁殖

每年3月份,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亲蟹越冬结束,进行强化培育。

1.温度控制

3月上旬,亲蟹池每天提温0.5℃,到20℃后保持稳定。发现抱卵后,将抱卵亲蟹转移至另一培育池。

2.饲料与投饵

饵料以鲜活沙蚕为主,每天下午4时,投喂在培育池的饵料区,投喂量为亲蟹体重10%~15%,以饵料略有剩余为宜,投喂前饵料消毒(高锰酸钾)洗净,避免携带病原。

3.培育管理

每天上午8时,换水70%~80%,清除残留饵料和死亡亲蟹。定期进行镜检,发现纤毛虫等病原后,立即用合适药物有效处理。

4.亲蟹抱卵

三疣梭子蟹从交尾到产卵的积温为2458℃(以0℃为基准),当卵子通过输卵管排出时,与纳精囊内的精子相遇而受精,受精卵排出体外,黏附于腹肢内肢的刚毛上,通过不断煽动腹部,并用螯足梳理卵块,使其不断接触新鲜海水直至孵出。

刚产出卵块颜色为浅黄色,以后逐渐变为橘黄、橙黄、茶褐、褐色和黑灰色。在水温19℃~24℃、盐度22~32,三疣梭子蟹自抱卵开始,经过15天~20天,积温达到340℃~390℃,则即将孵化。第一次产卵孵化后,经15天~20天暂养,又可进行第二次产卵,而个体大的雌蟹,可连续产卵3次~4次。

(三)苗种培育

1.幼体培育池

幼体培育池为室内水泥池,屋顶用玻璃钢瓦建造。体积30m3~40m3,水深1.5m为宜,池壁标出水深刻度线,有进排水、滤水、加温和充气设备,能控制温度,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开始幼体培育前应对培育池消毒,如果为新建水泥池,碱性太强,则需用水浸泡1个月左右。

2.亲蟹排幼

当亲蟹腹部卵块呈黑灰色,镜检膜内无节幼体心跳达200次/分左右,及时捞出亲蟹,消毒后冲洗干净装笼,吊入培育池,按满水体计算幼体密度控制在3万尾/m3~5万尾/m3,当一个苗种培育池幼体数量达到要求后,迅速将亲蟹笼转移至下一育苗池。

3.饵料及投喂方法

溞状幼体孵化后立即开始从外界摄食,在ZI~ZII幼体培育期间投喂褶皱臂尾轮虫,使其在育苗水体中保持有不少于10个/mL的密度水平。

ZIII期主要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每天投喂4次~6次,每次的投喂量为1.5个/mL~3个/mL。ZIV期主要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每天6次~8次,每次的投喂量为2个/mL~3个/mL,在第3天适量投喂丰年虫成体,为大眼幼体提供饵料。

M、CI、CII主要投喂丰年虫成体,M平均每天每尾投喂10个~20个丰年虫成体,CI平均每天投喂20个丰年虫成体,CII平均每天投喂30个丰年虫成体。

投喂时间上午8时~9时、中午12时、下午3时~4时、傍晚6时~7时、晚上12时和凌晨4时,在投喂前可用烧杯盛池水检查,根据饵料剩余情况,决定下次投喂量。

4.水质调控

育苗用水需经沉淀过滤后才能使用,过滤采取砂滤和网滤方式,添加EDTA钠盐3g/m3。也可以采用化学方法:向育苗用水中加入120g/m3~150g/m3、含有效氯8%~10%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2小时后再加入硫代硫酸钠消除余氯,除氯后向水中充气。在水中添加小球藻(2×106个/mL~3×106个/mL)或扁藻(2×104个/mL~3×104个/mL),使水体呈黄绿色。前期采取添水方式,每天添加10cm,逐渐添满池水,至ZIII开始换水,日换水量10%。

5.水质监控

育苗池盐度控制在22~32,pH值为7.8~8.6,溶氧量5mg/L以上,氨氮质量浓度≤0.35mg/L,ZI期时水温为20.5℃,以后按0.5℃/d的升幅逐步提高育苗池水温,达26℃时,恒温培育,至幼蟹出池时将水温降至自然水温或与养殖池中水温差不大于2℃。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1.池塘的选择

可以利用现有养虾、养鱼池塘,也可以重新选点建池,要求交通方便、有电力供应、水源充足、无污染、海水交换方便,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底质为沙质或沙泥质,柔软,无粘性,蟹池面积以20亩~30亩左右为宜,池形采用长方形,池底平坦,每口池塘都有完整的进、排水系统。

2.池塘处理

(1)池塘消毒

对于新建造的蟹池,先进水浸泡1次~2次,然后进行消毒;对于养殖过的蟹池则必须在春天3月份左右,清除积水、淤泥,同时暴晒、风化、使底质松软,促进有机物分解。在投苗前20天左右,进水20cm,选择晴天上午9时~10时,用80kg/亩~100kg/亩生石灰消毒,兑水化浆,全池遍洒,杀死池塘中原有的有害生物及休眠卵、病原体。

(2)池塘肥水

消毒10天~15天后,用6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0.6m~0.8m,施肥培养藻类和基础生物饵料,每亩施氮肥1kg~2.5kg,磷肥0.1kg~0.5kg,分2次~3次投放,施肥时间应在晴天9时~10时,也可使用鸡粪每亩10kg~15kg。放苗前4天~5天,用10g/m3茶籽饼彻底清除野生杂鱼及鱼卵等,并起肥水作用。当池水透明度在30cm~40cm,池水呈茶褐色或黄绿色,pH值7.8~8.6,即可放苗。

3.蟹苗的选择

选择活力强,体质健壮,身体透明,肠胃饱满,无损伤,无畸形,规格均匀全甲宽0.6cm~0.8cm,体表光滑无附着物,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的蟹苗。蟹苗放养前必须检测微孢子虫病。取肌肉组织封片进行显微镜检查。如果发现微孢子虫,即判定该批次苗种不合格。同时利用试剂盒进行WSSV检测。

4.蟹苗放养

蟹苗培育池和放养池水的盐度要求一致,盐度相差不宜超过5,水温18℃以上,温差小于2℃,氨氮小于0.5mg/L,经水质检测合格后,即可放苗。放苗应选择在风和日丽的上午或傍晚进行,放苗位置选在上风口,离池边20cm以外,防止风浪将蟹苗冲到池边死亡。为利于前期管理,可选择池底较平坦的地方集中放苗,一般每5亩水面选择1个投放点,投放点做好标记,便于前期投喂。根据池塘条件和管理水平确定合适的放苗密度,混养一般控制在1000只~2000只,单养一般控制在2000只~3000只。

5.饵料与投饵

(1)饵料选择

应选择鲜活饵料进行成蟹养殖。前期(II期~V期)以丰年虫成体为主,V期幼蟹以后,以小蓝蛤和新鲜杂鱼为主。

“黄选2号”雄蟹

(2)投饵量

投喂量应根据梭子蟹的不同生长阶段与环境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前期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8%~10%;中期日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10%~15%;后期日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8%;投喂量根据水温、天气、水质肥瘦、摄食等情况适量调整。在II、III、IV期幼蟹阶段,投喂丰年虫成体,投喂量可达体重50%~70%。

(3)投喂时间

根据梭子蟹昼伏夜出的习性,投饵时间分别为3:00~4:00,16:00~17:00,其中傍晚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70%。

(4)投喂方法

饵料投喂前,必须经过消毒洗净,饵料投在池边浅水区,以便检查摄食情况及防止底质污染。通常每10天调整一次投饵量,以每次投喂时前次投喂无残饵为限。综合各种因素总结如下:前期少投,高温期少投,阴雨天少投,蜕壳时少投,水质差时少投,水质好时多投,适温时多投,蜕壳前后多投,8月下旬交尾后多投,收获前多投。另外,9月份以后,应多投些鲜活杂鱼及贝类,以促进肥满度和性腺发育。

“黄选2号”雌蟹

6.日常管理

在三疣梭子蟹养殖中,日常管理非常重要,应予以重视。要早晚巡塘,观察蟹的摄食、生长、蜕壳及活动情况。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1)水质检测

每日要做好温度、盐度、pH、溶解氧和透明度等水质测定,定期(5天~7天)进行1次水体的氨态氮、硫化氢、亚硝酸盐、化学耗氧量的测定,做好养殖记录。

(2)水质控制指标

pH在7.8~8.6,透明度30cm~40cm,溶解氧>4.5mg/L,氨态氮<1.0mg/L,硫化氢<0.01mg/L。

(3)加水与换水

刚放苗时,以添水为主,7月上旬前,使水深达1.5m以上;养殖中期当全甲宽达8cm以上时,此时温度较高、投喂较多、代谢旺盛要加大换水量,每3天~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30%~40%;养殖后期梭子蟹生长明显减缓,转入育肥增重阶段,此时水温逐渐降低,池水不易变坏,此时减少换水量及换水频率;养殖期间,如遇继续暴雨,要设法将上层池水慢慢排出,注入盐度较高的新鲜海水;进排水时,要勤观察,如果遇上赤潮,停止交换水。

总之既要保证水质清新,又要保证环境稳定,根据梭子蟹密度及水质情况,可以调整换水频率。

(4)增氧设备的使用

生长中后期应根据蟹的大小、密度和池水溶氧量,在每日12时~15时开启增氧机,以确保溶氧充足,保证池中溶氧在5mg/L以上。

(5)水质改良剂的使用

为了保持蟹池的水质的良好和稳定,减少对蟹应激反应的发生,可以适量使用一些水质改良剂。生石灰主要起到调节水体pH、杀灭病原细菌,增加池水缓冲能力的作用。养殖中期,一般每10天~15天用生石灰1.5g/m3改良水质、底质一次,选择晴天时进行,施肥量根据水质、水温情况确定。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梭子蟹近年来病害较多,一旦发病,造成比较大的损失,所以主要以预防为主,减少疾病的发生。主要防病措施包括:彻底清池消毒;使用经检疫的健壮蟹苗;合理控制放养密度;适量投喂消毒清洗后的鲜活饵料;加强投喂管理,适时增氧,保持良好底质和水环境,不盲目大排大灌;疾病流行季节适量投喂免疫增强剂;使用无公害药物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水体消毒,也可使用微生态制剂来改善和稳定底质环境。提倡采用积极主动的防病措施,不主张发病后的被动性治疗。

1.乳化病

(1)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活动减少,食欲减退,继而蟹体消瘦,肌肉萎缩乳化,后期体呈倒位,拒食,7天后出现大量死亡。如切断游泳足,会有乳白色液体流出,打开甲壳体腔内亦有大量乳白色液体。

(2)流行季节

常见养殖中后期,一般9月份至次年2月份。

(3)防治方法

放苗前彻底清塘消毒,选择优质蟹苗,控制放养密度,加强水质管理,合理投喂,适量添加多维、免疫多糖等增强体质,设置隐蔽物防治残杀。

2.弧菌病

(1)主要症状

病蟹瘦弱,呈昏睡状,甲壳上往往有受感染创伤,解剖蟹血不凝固或凝固很慢,高倍镜下观察血淋巴可见活动的细菌。

(2)流行季节

常见夏季高温时节。

(3)防治方法

养殖期间隔10天左右用0.2mg/L~0.3mg/L二溴海因或0.5mg/L二氧化氯消毒。

3.固着类纤毛虫病

(1)主要症状

固着类纤毛虫可附着蟹的体表及鳃部。肉眼观察病蟹体表似生有绒毛状物,手摸体表呈滑腻感,鳃呈灰黄或灰黑色,鳃尖更为明显。固着类纤毛虫大量附着在鳃上会大大降低鳃的呼吸功能,病蟹表现为呼吸速率加快、瘦弱、活动呆滞,在水中溶氧低时向浅滩处爬行,最后窒息死亡。

(2)流行季节

常见水温20℃以上,水体中有机质含量高的养殖塘内。

(3)防治方法

彻底清淤消毒,保持良好水质,减少残饵,养殖中后期每隔15天投放15mg/L~20mg/L的生石灰。

4.丝状细菌病

(1)主要症状

丝状细菌附着在鳃丝、附肢及甲壳周缘的刚毛上,菌丝之间粘附大量杂物使鳃丝呈灰黑色,尤其是鳃尖处症状最为明显,使刚毛粘连在一起。会严重阻碍鳃的呼吸,最后导致窒息死亡。

(2)流行季节

常见夏季高温时节。

(3)防治方法

彻底清淤消毒,保持良好水质,减少残饵,养殖中后期每隔15天左右投放15mg/L~20mg/L的生石灰水。发病是外用三氯异氰尿酸或二氧化氯消毒,内服氟苯尼考或中药三黄粉等。

5.颤抖病

(1)主要症状

该病常发生于高温季节,往往导致蟹大批死亡,表现症状为附肢颤抖,尤其是游泳足最为明显。

(2)流行季节

常见夏季高温时节。

(3)防治方法

主要以预防为主,池塘消毒,水体消毒,患病后可内服氟苯尼考和磺胺甲基异戊唑。

6.甲壳溃疡病

(1)主要症状

病蟹甲壳上、步足各节、背部、腹部有数目不定的黑褐色溃疡性斑点,尤其以蟹的腹面较多。主要是由一些能够分解几丁质的细菌引起。发病早期出现一些黄褐色斑点,斑点中心稍凹陷,呈微红褐色,继之,溃疡斑点扩大,并形成性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处有较深溃疡,边缘变为黑色。到晚期,溃疡中心不加深,甲壳被烂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死亡。如发病期间蟹蜕壳,症状可消失。

(2)流行季节

养殖后期,一般10月份至次年2月份。

(3)防治方法

防止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及时清除。饲养过程中定期用消毒剂消毒水体,如二溴海因等。发病时用漂白粉1mg/L~2mg/L全池泼洒,隔1天~2天,再泼1次。

7.蜕壳不遂病

(1)主要症状

蟹的头胸甲后缘与与腹甲交界处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导致死亡。

(2)流行季节

常见夏季高温时节。

(3)防治方法

适时换水,提供新鲜海水,增大水体含氧量,保持环境安静。增加饲料中钙质、甲壳素的含量。蟹池中投放16mg/L~27mg/L的生石灰。

猜你喜欢

梭子蟹饵料水温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香饵
香饵
虾稻共作地虾沟水温与气温的关系及其预报研究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中国梭子蟹之乡”寻味之旅
蒸梭子蟹多加[1味]特别鲜
反季养螃蟹仨月净赚500万元
藤——致树及其它
玩转梭子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