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施工期和营运期的中华白海豚保护
2020-07-31肖尤盛
文/肖尤盛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内唯一以中华白海豚为保护物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文从港珠澳大桥建设实际和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出发,详细介绍了港珠澳大桥施工期和营运期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达到“建设港珠澳大桥、白海豚不搬家”的目标。
一、港珠澳大桥与中华白海豚保护区
(一)港珠澳大桥工程
港珠澳大桥工程是由粤港澳三地建设的世界大型跨海建设项目,自2009年12月开工建设,2018年10月开通营运。大桥主体工程总长29.6km,采用桥隧组合方案,设置有东西人工岛。港珠澳大桥穿越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桥梁和海底隧道约为20km,其中穿越保护区核心区约9km、缓冲区约5.5km、实验区约5.5km,涉及海域约40km2。
(二)中华白海豚保护区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99年10月,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环境,总面积460km2,其中核心区面积140km2,缓冲区面积192km2,实验区面积128km2。保护区内的中华白海豚群体组成完整,拥有婴年期、幼年期、青年期、少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全部6个世代,交配期多集中在4月~9月,有一定的繁殖规模,它们的最高寿命可达40岁以上。
(三)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现存数量与生存现状
1、中华白海豚现存数量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2011年开始出海监测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检测范围是内伶仃洋以南到江门大襟岛以西。至2011年~2018年,珠江口水域栖息的中华白海豚现已累积识别2367头。
2、中华白海豚生存现状
据原农业部关于印发《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年)》的通知,中华白海豚全球的总数在6000头左右。中国是全球中华白海豚最重要的栖息地,种群数量大约在4000头~5000头。我国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包括有福建的三都澳、厦门湾、东山湾,台湾岛的西部海域,广东的韩江口、珠江口、漠阳江口、雷州半岛东部海域、海南三亚附近海域以及广西北部湾等,其中珠江口水域(包括香港澳门以及江门水域)数量最多,超过2000头。受人类活动和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中华白海豚生存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二、港珠澳大桥施工期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
港珠澳大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工程,是我国第一座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跨越粤港澳三地海域的跨境海洋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期,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努力以及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大桥参建施工单位的配合下,港珠澳大桥实现了主体工程施工期中华白海豚“零伤亡”,实现了“世纪工程完成、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主要有以下做法:
图1 港珠澳大桥中华白海豚保护培训班
图2 海豚观察员现场观察与瞭望
表1 经批准进入保护区施工船舶情况
(一)成立中华白海豚保护管理组织机构
在建立工程管理组织机构的同时成立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人任组长,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由各施工监理单位以及各参建施工单位负责人组成,进一步加强对环保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中华白海豚保护的领导和协调工作,为港珠澳大桥施工期的中华白海豚保护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制定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监管监测实施方案
根据港珠澳大桥施工计划,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制定了港珠澳大桥施工期的中华白海豚保护监管监测实施方案,并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保证了港珠澳大桥施工期监管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举办港珠澳大桥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培训班
要保护中华白海豚,首先要了解中华白海豚。因此,保护区管理局根据港珠澳大桥工程施工计划和进度,组织举办中华白海豚保护培训班(图1),培训内容涉及中央、广东省政府文件要求,国家法律法规,参观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中华白海豚生活习性,学习施工缓解措施以及参观标本室、观看中华白海豚野外活动影片等。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管理和施工人员通过培训了解和认识了中华白海豚,充分理解了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意义,从而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主动做好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
(四)建立大桥工程施工船舶准入审查管理制度
保护区管理局根据中华白海豚的生活习性,结合港珠澳大桥施工计划,对所有申请进入保护区施工作业的船舶进行环保审查(表1),从源头管控进入保护区内施工作业的港珠澳大桥施工船舶数量、施工路线和施工范围。港珠澳大桥施工7年来,进入保护区内施工强度最高为2013年~2015年,保护区内施工作业船只日均约60艘,大部分施工作业船舶为无动力船,其动力主要借助拖轮航行,现场主要施工船船速均控制在10节以下,没有超速现象及船只撞死撞伤中华白海豚事故发生。
(五)开展中华白海豚保护措施及施工缓解措施检查
根据施工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分析,开展施工海域水下噪声监测评估,通过定期现场巡查和不定期联合现场监管,确保打桩、挖泥、抛石等施工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安全距离。在施工期间,特别是对中华白海豚影响较大的施工前,加强各种施工前海豚观察与瞭望(图2),严格要求施工现场的海豚观察员进行5分钟的海面观测,确保施工范围内没有海豚出现,如果发现海豚,还要组织进行驱赶。同时,对施工船、辅助施工的交通与运输船舶制订相对固定的航线,缩小船舶航行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范围。
(六)开展国家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
在港珠澳大桥海上施工现场及海上施工船舶张贴中华白海豚系列保护宣传图示,向海上施工人员和船员派发中华白海豚保护手册等,使所有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熟悉保护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性,学会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基本知识。连续7年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期开展“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组织宣传“进工区”,中华白海豚保护图片展等活动,将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深入到港珠澳大桥施工的每一个角落(图3)。
(七)落实生态补偿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等国家法律法规,港珠澳大桥建设单位落实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生态补偿。
港珠澳大桥自建设以来,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管理局的努力下,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按照与原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签订的《港珠澳大桥工程中华白海豚生态补偿协议书》严格直接投入中华白海豚生态补偿费用8000万元。
三、港珠澳大桥营运期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
(一)港珠澳大桥工程营运期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
根据《港珠澳大桥工程对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影响专题研究报告》港珠澳大桥营运期间对中华白海豚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直接的栖息地占用、车辆噪音滋扰和区域水流变化等方面。
1、海豚栖息地的占用
对中华白海豚而言,栖息地面积减少主要是指桥墩所占用的海床、人工岛及海底隧道的海床面积。大桥桥墩之间的狭窄空间以及桥面阴影带的存在可能会影响中华白海豚的活动。
2、水质影响
大桥营运期间,一些有害物质及污染物,如铺路面用的沥青及焦油、橡胶残余物、汽油及柴油等,均可能污染桥底的水域。但由于大规模流失的机会不大,加上在桥边加装容器设施并定期清理容器内废物,亦能有效防止这些物质流入水中。
3、车辆噪音影响
在大桥上行驶的车辆所产生的各种噪音主要以1kHz以下海豚敏感的低频声波为主,经桥面至桥墩再传入水中,可能会影响在桥墩附近水域活动的中华白海豚。
(二)营运期需采取的保护措施
1、严加控制桥面的污染源
营运期大桥桥面的污染物会污染附近水域环境。来自桥面的污染源可能包括含污染物的桥面降雨径流,管理和服务区的生活污水,过往人员抛弃的废物,货运车辆撒漏,以及桥面交通事故造成的污染等。因此,应通过限制装载危险化学品的车辆通行,严禁散装超载车辆上桥运行,以防止物品撒漏造成沿线水体污染。桥面应设置集中排水管道,收集排水和降雨径流。保护区内人工岛的用途应主要局限于作桥隧连接,避免过多的人类活动;管理和服务区的生活污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在保护区以外排放。做到防止桥面污染物对保护区内水质的影响。
2、加强宣传和教育
所有参与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工作人员都要接受中华白海豚保护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熟悉并严格遵守中华白海豚和环境保护行为守则。大桥的交通标志都显着地标示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存在和过往人员所应遵守的重要行为守则。同时,利用各种宣传口号、展板等对过往人员进行宣传,内容可就大桥兴建对中华白海豚所实施的援解措施,以增进公众对白海豚的保护意识。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特别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存在和文明是建立在与地球上各种生物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人类只是整个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员,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最终人类自身亦得不到保护。中华白海豚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财富,保护中华白海豚、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图3 水生野生动物宣传月与施工船上的保护宣传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