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父母:你想毁了孩子吗
2020-07-31薇笑如花
文/薇笑如花
在父母教育中,有一个流行词叫“直升机父母”。
他们对孩子无微不至,随时待在孩子的上空盘旋,时刻关注着孩子。只要孩子有需求,他们就能第一时间提供指导和帮助,一味地替孩子包揽一切。但是这种“过度保护”,却有可能断送了孩子的未来。
《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当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时,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动手锻炼的机会,最终也会处于不利地位。”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达琳·斯威特兰和执业临床心理医生罗恩·施托尔伯格。他们结合20多年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和治疗经验,共同著作了这本《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提出了五种常见的家长陷阱,并为解决这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最常见的五种家长陷阱
1.解救陷阱:家长替孩子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老师布置了一项手工作业,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但是孩子坐不住,大半天都做不出来,这时候家长干脆就自己动手帮孩子做完。但这样做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依赖心理,有问题直接就找父母。
应对方法: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实在找不到解决方法,那么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助,帮他们一起分析可行方案,引导孩子去思考和选择,而不是直接帮孩子解决。
2.火速陷阱:家长火速满足孩子需求,不需要他们耐心等待。
举个例子:当孩子期盼得到某一样东西的时候,从来不会考虑迅速满足自己的要求可能会给其他人带来什么影响。比如在你接他放学的路上,他要求马上去吃披萨,而不管家里人已经准备好了饭菜。
应对方法: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心理医生沃尔特·米舍尔就进行过延迟满足和儿童方面的研究,他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学业表现更好,还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上进心。
3.压力陷阱:不顾一切地推动孩子向前冲。
举个例子: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兴趣班。
应对方法: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别人适用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家长最大的责任之一就是在给孩子创造机会和避免过分干扰之间掌握好分寸。
4.给予陷阱:轻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给他们努力获取的机会。
举个例子:孩子今天说要买个手机,家长就给买了。明天说要买个平板,家长又给买了……就因为家长想要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条件,所以只要孩子开口要求的,家长都尽量满足。
应对方法:让孩子学会自食其力。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明白赚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向父母赚取零花钱,然后用零花钱去支付自己想要购买的东西。
5.负罪陷阱:因为内心的负罪感或不安感,家长向孩子妥协。
举个例子:孩子要求买一辆玩具车,可能会用撒娇、威胁,或者大吵大闹的方式去请求家长给他买,逼迫家长心软就范。
应对方法:因为工作忙碌的原因常常拒绝孩子,可能会加重家长的负罪感。那么,设立一个特殊的节日——欢乐星期五,放下一切和孩子一起进行游戏,或者让孩子带朋友回家玩,一起招待他们。不仅可以让孩子得到满足和快乐,也能减轻家长的负罪感,从而更加理智地面对孩子提出的需求,做出正确的回应。
为什么父母会陷入“家长陷阱”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妈妈为了女儿英子能够考上清北,选择辞职在家专心照顾她的起居饮食。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免受外界干扰,她把孩子卧室的每一面墙都弄成了隔音墙。而且,为了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她还在其中一面墙上安上了一块大玻璃,随时监视女儿的一举一动。
除此之外,她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禁止孩子吃麻辣烫、麦当劳等一切垃圾食品,逼迫孩子喝各种养生药膳,美其名是补充脑力迎接高考。
甚至,她还对女儿说:“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们俩的人生理想应该是一样的呀。”
育儿专家李芷怡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说:“很多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替孩子做事,实际是为了满足孩子依赖自己的需要,或者怕给孩子收拾残局。”
的确,这种过度保护孩子的爱,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为了自己好。
一方面,父母不忍看到自己的孩子为了眼前的问题焦躁不安,他们选择了挺身而出,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去保护孩子,使他们免于折磨和挫折。
另一方面,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最好,他们竭尽全力地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力求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于是,他们宁愿自己帮孩子纠正错误,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从而让孩子丧失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是因为父母们这种迫切的“为了孩子好”的心态,才让他们这么容易就陷入了“家长陷阱”中,不仅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还给孩子带来了一辈子的伤害。
《让孩子学会思考》的核心观点是:父母的职责应该是引导孩子,教会孩子自己思考、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出信心十足、独立自强和勤于思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