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的《阿Q正传》熟语日译研究

2020-07-30侯晓琳

青年生活 2020年27期
关键词:阿Q正传熟语

侯晓琳

摘要:本文以《阿Q正传》日译本为语料,以其中的熟语日译为研究对象,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熟语的日译,发现该理论对熟语日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等因素都应被译者考虑在内,灵活地使用翻译方法,使译文读者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来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但无需多余的处理努力来实现最佳关联。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阿Q正传;熟语;日译

前言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以阿Q为主人公,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鲁迅的《阿Q正传》作为一部富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国内外许多翻译家被其独特的语言特色所吸引(如熟语的使用),被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其中日译本是探讨日汉翻译问题的重要语料。熟语所负载的文化内容最丰富,所折射的人文世界最精彩,所表达的处世道理最深刻(崔希亮,1997)。《阿Q正传》中熟语的日译不仅要考虑表层意义,还要考虑熟语中所包含的特定文化内容,是翻译中的难点。若翻译不当,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最佳关联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本读者的认知环境。因此,本文以井上红梅、竹内好、藤井省三三位译者的《阿Q正传》日译本为语料,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对《阿Q正传》中熟语的日译进行探讨与分析。

1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Wilson在1986年合著的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的理论。Gutt是第一个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他根据认知心理学和关联理论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语际间的明示推理过程。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包括了两次明示—推理,牵涉到的主体包含了译者、原文作者以及译文读者。第一次明示—推理发生在原文作者和译者之间,第二次明示—推理发生在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三个主要概念,即认知语境、处理努力、语境效果。译文读者付出有效的处理努力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被视为最佳关联。译者的任务就是在明示中寻求最佳关联并传递给译文读者。译者作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扭带,对两者认知环境的处理十分重要。

2《阿Q正传》熟语译例分析

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熟语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日语中熟语是指“一般に習慣として使われている言葉きまり文句(一般在习惯上使用着的语言,长期流传的俗话或口头禅)”,或者“正しい文法に適っていないが慣用されている語り(不遵循正确语法规律的习惯性用语)”(《广辞苑》)。《阿Q正传》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当中用到了大量的熟语,本节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对其中几例熟语的日译进行详细分析。

例1 原文: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

井上訳:第一は文章の名目であった。孔子様の被仰るには「名前が正しくないと話が脱線する」と。

竹内訳:第一は、文章の名目ということである。孔子は「名正しからざれば言順わず」と言っている。

藤井訳:第一に文章の題名である。孔子は「名正しからざれば則ち言順わず」と。

例1原文中“名不正则言不顺”是儒家思想理论的一种,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順,则事不成。”原指在名分或名义上没有给予正名或确认,说话办事就不能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就讲不通。井上红梅直译为“話が脱線する”(话跑题了),和汉语熟语在字面意义上很相似,但没有译出其中所包含的内涵意义。竹内好和藤井省三使用汉文训读体,既保留了原文的特点,又利用注释比较详细地介绍有关中国的文化知识,有效地向译本读者传播了中国文化。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的第一次明示—推理过程,认为译者领会原文作者的真正意图,深入了解源语言国家的文化是很重要的。由此可见井上红梅的翻译没有寻找到最佳关联,而竹内好和藤井省三以添加注释的形式直观地向译文读者展现了该熟语的文化底蕴,一目了然,使日本读者在理解话语的时候达到最佳关联。

例2 原文: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井上訳:けれど「塞翁が馬を無くしても、災難と極まったものではない」。阿Qは不幸にして一度勝ったが、

竹内訳:ところが「人間万事、塞翁の馬」だ。阿Qは不幸にして一度勝った。

藤井訳:しかしまさに「人間万事塞翁が馬」というように、阿Qは不幸にも一度は勝ったというのに、

例2原文中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这是中国人人皆知的一个典故,该熟语也经常出现在普通百姓和文学作品中,讲的是有一位靠近边塞的人,他家的马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来慰问他。他说:“怎知不是福运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祝贺他。他说:“怎知不是祸端呢?”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腿。大家都慰问他,他说:“怎知不是福运呢?”过了一年胡人侵入边塞,塞上参战的人十个死九个。唯独他儿子因为腿摔断了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福可变为祸,祸可变为福,这其中的变化难以捉摸,深不可测。“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也传到了日本,竹内好和藤井省三认为日本读者能理解其内涵意义就直译为“人間万事、塞翁の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所要传达的内容,实现了译文是原文文本的最佳再现的原则。井上红梅译为“塞翁が馬を無くしても、災難と極まったものではない”,表达出的意义没有问题,但口语体的形式失去了原文文言文的特点,因此,译文读者无法取得与原文作者一致的语境效果,无法达到译文读者的期望。

例3 原文: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

两个字来,

井上訳:そこで三教九流の数に入らない小説家のいわゆる「閑話休題、言帰正伝」という紋切型の中から「正伝」という二字を取出して名目とした。

竹内訳:そこで三教九流の仲間にも入れてもらえぬ小説家の使う「閑話はさておき正伝にかえりまして」というきまり文句のなかから「正伝」の二字を引き出してきて題目とする次第である。

藤井訳:そこでまともな人とはみなされなかった小説家のいわゆる「閑話休題、言帰正伝」というきまり文句から、「正伝」の二文字を取り出し、題名とするのだが、

例3原文中的“三教九流”是一个汉语词语,三教指儒、佛、道三教,九流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儒家者流、阴阳家者流、道家者流、法家者流、农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四字熟语与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等有紧密的联系,译者必须考虑读者的认知环境。井上红梅和竹内好采用直译加注法译为“三教九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所要传达的内容,同时又可以使译文读者根据译文所处的语境理解熟语的含义,无需付出太多的处理努力而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图。藤井省三则译为“まともな人”是指正经人,不属于“三教九流”,没有正确传达原文作者真正的意图。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是以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为纽带进行翻译工作,所以翻译时应设想读者的认知环境,使用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或者通过添加注释向读者传达原文作者真正的意图。

例4 原文:"这断子绝孙的阿Q !"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井上訳:「阿Qの罰当りめ。お前の世継ぎは断えてしまうぞ」遠くの方で尼の泣声がきこえた。

竹内訳:「跡取りなしの阿Q」遠くのほうから尼さんの半分ないている声が聞こえる。

藤井訳:「罰当たり、子孫が絶える阿Q」遠くから若い尼さんが泣きながら叫ぶ声が聞こえてきた。

例4原文中的“断子绝孙”出自《荆钗记·执柯》,意思是没有儿子,也没有孙子,指没有后代。也有作为惩罚诅咒对方“断子绝孙”的意思,这和中国的传统风俗有关。在中国“断子绝孙”对家族来说是最可怕的事情,关系到家族的名誉和繁荣。在日本“断子绝孙”只是指没有后代,没有诅咒的意味。井上红梅和藤井省三采用意译法灵活变通语言,以“罰当たり”为前提翻译“断子绝孙”,有效地传达出原熟语的内涵意义,实现了原文作者想表达的交际意图。相比之下,竹内好译的“跡取りなし”是指没有后嗣,仅仅是字面意义,虽使读者不用花费太多的处理努力,却不能产生理想的语境效果。

例5 原文: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

井上訳:今は秋の暮で、この特別の歳時記が行われたのは、辮子を巻込んだ連中に

取っては非常な英断と言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竹内訳:しかし、今はもう秋も末であるから、この「冬の帷子」式の風俗は、巻きあげ家にとっては大英断と言わざるを得ないし、

藤井訳:今は晩秋なので、この「季節外れの」情景は、弁髪グルグル巻き派にとっては大英断と言わざるを得ず、

例5原文中的“秋行夏令”是指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是不符合季节或时代的意思。井上红梅译的“歳時記”是指日本俳句按季节用语分类的注释书,所以“特別の歳時記”是指某一特别的书籍,所理解的含义是错误的。竹内好译的“帷子”是指不加里子的衣服、夏用的麻单衣。“冬の帷子”是指冬天穿夏天的单衣,含有穿不符合季节衣服的意思。从意义上来看,类似于“秋行夏令”,但“冬の帷子”不是日本的既成用语,是日本读者难以理解的语言表达。藤井省三译的“季節外れの”是指与之相对应的季节脱节,是与“秋行夏令”功能意义对等的表达。根据关联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包含两个交际过程。首先译者从原文中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其次将从原文中理解的原文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对“秋行夏令”的翻译,井上红梅错在第一步,竹内好错在第二步。在文学翻译中,要考虑到譯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找到最佳关联,才能将原文作者的意图再现给译文读者。因此,我认为藤井省三译的更合适。

例6 原文:聊且惩罚他忘了生辰八字,也敢来做革命党的罪。

井上訳:彼が生年月日時の八字を忘れ、図々しくも革命党に入って来た罪を懲らしめてやりたくなって溜らなくなったが、

竹内訳:彼がおのれの素姓を忘れて革命党になろうとした罪を懲らしてやろうと本気に考えた。

藤井訳:身の程を忘れて、図々しくも革命党になった罪を罰してやりたかった。

例6原文中的“生辰八字”简称八字,是指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年月日时共四柱干支,每柱两字,合共八个字。生辰八字在中国民俗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中国道家、星相家据此推算人的命运的好坏。竹内好和藤井省三采用意译的方法,考虑到了读者的认知环境和接受程度,使目标读者不用花费太多的处理努力就能理解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井上红梅直译为“生年月日時の八字”,只是找到与原文完全相似的译文,但日本读者是无法想象“八字”的,感觉不到原文作者真正的意图。译者在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读者的认知能力,尽量在原作者的认知语境和读者的预设语境之间搭建桥梁,尽量使读者付出必要努力之后经推理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

3  结语

通过对《阿Q正传》中的熟语日译分析,我们发现关联翻译理论对《阿Q正传》中熟语的翻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译者在翻译熟语时必须注意三点:要善于分析。充分考虑到中日文化的差异以及充分解读出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的交际意图;要有巧妙的表达方式。为了使译文读者不用花费多余的处理努力,译者应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可采用意译法使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给译者读者带来与原文读者一样的语境效果。对于有特殊文化内涵的熟语可采用直译加注法来弥补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不足;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玥.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十九大报告中熟语的日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9.

[2]李莎.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3]张嫚嫚.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译者认知语境分析—以《枫桥夜泊》两种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8.

[4]曹晓.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2018.

[5]赵佳琪.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的汉语谚语翻译[J].学术论坛,2019.

[6]刘梅,赵明.中国熟语的日语对译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猜你喜欢

阿Q正传熟语
20世纪以来我国综合性熟语词典出版分析
看图猜熟语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巧手连线
从小D到大同
熟语误用成因探究
熟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