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构艺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产品流行文化新模式探索

2020-07-30丁宇吴月亮

青年生活 2020年27期
关键词:流行文化网络信息

丁宇 吴月亮

摘要:中国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经济水平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对古建筑的侵蚀也越发的严重,多少精湛的技艺流失在时间的长河。古建筑这颗中华文化建筑史中的瑰宝怎么才能很好的保存下来又不阻碍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如何才能跟上时代,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善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建筑艺术,更要通过网络和媒体传播的途径来提高传播范围和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网络;信息;流行文化;构建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历经百年沧桑,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承载着当时的政治文化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是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积淀,是全人类不可复得的宝贵财富。

近代以来我国动荡的历史使得我国很多的古建筑毁于一旦,存留下来的古建筑也因为时间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有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有些更是到了消失的边缘。

自民国时期起我国就开始了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刘敦桢、卢树森主持复修了南京栖霞寺舍利塔,这件是民国“古建筑修缮”的代表作,保存了古刹的神韵和气质。同年颁布的《古物保护法》给中国古建筑保护定下了基调,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以后,更是加大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力度,专项专款,并且了成立专门的保护组织。

但是近些年来,依旧有很多的建筑不能得到合理的修复和保护,很多的建筑工艺都得不到保留,更别说传承和发扬,它们被统一制式的木作或者水泥雕塑所取代,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和对历史文化的抛弃。

现在许多地方的古建筑都面临着农村城市化的局面,拆还是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认真保护起来的古建筑也难免遇见各种意外,无论哪一种,都是对古建筑的破坏。

推动建筑文化方面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文化技术,找到传统建筑和现代科技的结合点,通过“人人知,人人爱,人人护”的方式来保护古建筑文化,不仅能保存古建筑的形制、样式和内部构造的详细数据,还能供普通用户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各种奇思妙想,也能提供给专业团队用于分析和整理数据,研究修复方案。

1.古建筑文化的发展机遇

在“互联网+”的新模式下,想要给中国传统的构建艺术找到新的发展道路并不困难,但是要想让传统与科技进一步融和发展就需要合适的形式,将传统的建构艺术融合到当代的流行文化中去获取新的生机和活力。继承和发扬正是现在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只有让年轻人喜爱构建文化,才能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保存下来。

“互联网+模式”是21世纪高效的传播模式,我们要合理的使用它,让它作为催化剂,给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1.1古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几千年来虽然纷争不断,但是文化始终保持着传承,这也使我国建筑的演变有迹可循,对我们的了解和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木材贯穿着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史,由此演变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制成立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精华,承担建筑结构框架和整体承重的就是大木作,包括柱、梁、枋、檩等,他们组合成建筑的骨骼,而小木做则是建筑的血肉,包括门、窗、各种隔断、房屋外檐装饰及防护构件、楼梯走道、龛橱、篱墙、等42种,对建筑的起到丰满装饰的作用。

斗拱则是小木做里面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代表之一。斗与拱,都是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位于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合称斗拱。它经过工匠们的研究改良,有着合理的科学原理,可以将外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之上,讓屋顶的大面积出挑有了可能,也使建筑物更加的美观,同时榫卯的结合让建筑有了弹性的空间,有更大的能力应对自然灾害。

2.互联网+与流行文化

2.1什么是“互联网+”

自从2012年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第一次提出互联网+新型模式以来,它已经发展了八年。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互联网+模式依旧处于发展的阶段,虽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各个行业机构应用有限,还没有达到普及和利用。

从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上来说,互联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调配作用,降低资源消耗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从应用角度上来说,互联网+能够突破产业壁垒,推陈出新。

本次课题想要实现的就是用互联网+与产品流行文化的结合方式来达到中国古代建筑遗迹和古代建筑艺术的目的。

2.2什么是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是被普通大众喜欢和追随的一类文化,是能被多数人理解和欣赏的文化,如电影、电视等这一类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总的来说,就是普遍存在的人民大众所能接受的信息传播方式。

我国现在流行文化的研究现在还缺乏深度。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动力,存在巨大的消费能力,不管是精神消费还是精神带动的物质消费。我们要利用好它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社会风向,要树立我国的国家形象、增强我国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要达到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多重目标。

2.3互联网+和产品流行文化的结合

互联网技术对建筑技艺的保护在巴黎圣母院的损毁上展现了巨大的优势。从建筑修复技术来说,将巴黎圣母院修复成原来的样子是没有问题的。但需要的过程却是漫长的,有文物专家表示至少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彻底修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无法走进这座拥有 850 年历史的建筑参观了。不过因为互联网数字化技术,人们还是可以在互联网上重温巴黎圣母院建筑内外的每一个细节。

其实前几年就有一些机构开始对巴黎圣母院进行3D数字化工作,比如由两名艺术史和考古学教授发起的 Mapping Gothic France 项目,旨在研究哥特式建筑而设立,将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通过3D数字扫描,完整立体地呈现在网上。其中就包括巴黎圣母院,在 Mapping Gothic France 的网站,可以看到巴黎圣母院不同角度的全景、细节图片,一些立体图像需要佩戴 3D 眼镜才能看清,不过这也更加接近真实的圣母院。

这样的互联网数字技术除了能让人们在线观看历史遗迹,对于很多古建筑和文物的修复也有帮助。通过 3D 激光扫描技术记录的数据,在建筑或文物意外损毁后也为修复提供了更加详细的参考模板。

在国内,类似的互联网技术也被应用到敦煌莫高窟这样的遗迹保护和存档中。2016 年敦煌研究院就发布了首批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和全景漫游——数字敦煌,让每个人都能身临其境地探秘1600多年的莫高窟。不可否认,数字化重构很难复刻那些遗迹的质感和厚重感,但是这些数字化的记录的确能减轻自然灾害或各种意外对历史建筑造成的损失。

不久前我国星巴克猫爪杯的走红事件,就是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结合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概括起来就是宣传预热--线下抢购--旗舰店预售的互联网新营销模式。星巴克猫爪杯这次都是赚足了眼球,扩大了影响力。其实从这只猫爪杯里可以看到一种新型的产品销售模式——互联网营销。

3.特点与优势

互联网的使用让传统的文化推广有了更大的平台和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要将优势融合发展,缺点补足,不断完善。

3.1电子化

互联网+模式可以将我们传统的构建艺术作为一种新的符号,作为中国建筑的电子标志,能广泛传播,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区域和具体的建筑,运用好网络技术的可修改可编辑的便利性,当信息电子化以后,就赋予了它更多的可能性,不管是3d打印还是虚拟建模,都能真实的还原建筑,达到宣传和研究的目的,而不是需要每次麻烦的到实地考察和测量。

3.2精细化

互联网的精细化处理能够了解建筑各方面的情况和不足并加以改变。比如将建筑整体扫描,再将建筑的承重结构进行分析,实时了解建筑情况,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风险。

3.3创新性

互联网+模式和产品营销模式的结合已经赚足了眼球,而我们要推广给人民大众的不是意义的内容,而是将中国古代建构艺术融入其中,使其具有内涵和精神支柱。

如何将晦涩难懂的建构知识传播开来,融入到流行文化中去,我们就不妨借鉴一下其他企业的思想。乐高就是很好的例子,将拼装积木赋予其内涵,比如星球大战,汽车品牌等。市场已经验证过,譬如皮影戏,机关锁等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技艺都通过新的方式获得了生机,并在世界上留下了可喜的成绩,说明中国文化市场前景大好,需要我们推波助澜。

3.4及时性

将不能移动的建筑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了解千里之外的宏伟建筑,可以通过VR系统自己搭建和组装。这些都充分运用了互联网和流行文化的信息高效传递。

3.5用户性

我们可以将用户的信息收集和合成,基于大数据创建用户喜欢的使用模式,推送喜欢的产品,对软件自身提出意见和改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做出不同的推广,调研不同人群对于传统建筑与“互联网+”模式的意见以便做出及时性的改变。对于适合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模式的文化创新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改进模式,调整方向,满足的不仅仅是流行文化中的热点和噱头,而是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用逼真的视觉效果或是精致的杯子,把电子的,虚幻的,转变为日常的,生活的。

3.6融合性

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已经是势不可挡的潮流,当代的流行文化不仅已经完全市场化,而且更是在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成为了一种刺激市场活力,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方式。流行文化从一方面看来是处于传统艺术的对立面的,因为原有的传统文化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精神需求。但是从一方面来看,流行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最佳挚友,一种艺术想要得到最好的保存就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繁荣的状态,就需要融入人民日常生活中去。把复杂的传统建构艺术融入到快节奏的流行文化中去,实现继承、发展、创新,时刻保持自身活力

4.小结

在当前“互联网+”理论与技术对古建筑数据还存在空白的情况下,大范围、全方位地开展古建筑的测量和数据录入是不显示的也是不可能的,首先要提高群众对于古建筑文化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建立好具体实施案例,比如岳阳楼,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景点衍生出来的产品更容易获得群众的认可,也更愿意为这份喜爱买单。在使用过程中,要重视用户参与性,及时收集数据和整理,完成用户反馈。要注意区分用户群体,将各个年龄段的用户分开,提升用户体验性。

一直以来中国古代建构文化虽然在保护之中,但是得不到合适的发展,多少优秀技艺流失在时间的长河,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迎接考验,将古代建构艺术的由繁化简,由难化易,带进平常生活之中,这样才能保持它的生机和活力。将古代构建艺术融入到产品制作和销售之中。

参考文献

[1] 沙玉广;冯秀军;孔慧;.分析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措施[J]. 绿色环保建材,2020

[2] 梁松;.浅谈古建筑青砖墙体的修复施工[J]. 现代物业(中旬刊)

[3] 王樱默;赵天宇;.小议古建筑改造利用的措施方法[J]. 建材与装饰,2019,No.597

[4] 李立睿;邓仲华;.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圖书馆构建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5

[5] 杜宪.VR游戏角色设计制作特性研究[J].江南大学,2019.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编号:S201912649005)

猜你喜欢

流行文化网络信息
订阅信息
浅谈流行文化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流行文化对高校美学教育的影响
韩国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启示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