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傲慢与偏见:谁制造了“中国威胁论”

2020-07-3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排华华工李鸿章

在历史上,中国曾长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令人“心驰神往”。随着近代西方国家海外殖民扩张的步伐,这种光环吸引了掠夺者的目光。

1792年,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斯当东为副使,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结果,双方因为觐见时的跪拜礼仪,发生了不愉快。马戛尔尼对乾隆皇帝及其官僚逼迫他下跪叩头深感屈辱,他后来成为主張用武力“教训”清朝的主战派。斯当东则以在华经历为根据,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腐朽的“泥足巨人”的形象。

随后发生的两次鸦片战争,不仅为此说法找到了“注脚”,而且让英国乃至西方靠军事扩张殖民地的野心大为膨胀。从此,“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白种人优越论”开始在西方社会蔓延。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宣布“绝对禁止华工入境十年”。此后直到2012年,美国国会才通过决议,为《排华法案》致歉,但英文原词是“regret”(遗憾),而不是“apology”(道歉)。

1885年,美国怀俄明州石泉城发生屠杀华工事件,“28人被残杀,15人受重伤……被焚烧和抢劫的华工财产共147748美元”。

1896年9月2日,李鸿章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华盛顿车站张灯结彩,鼓乐喧天。73岁的李鸿章在这次历时半年多的欧美之行中,每到一地,都要用他自己携带的轿子代步,而东道主为了表示尊重,往往派军人或警察充当轿夫。

但这一次,李鸿章遭遇了尴尬:车站警察拒绝抬轿。即使陪同李鸿章访问的美国武官把好话说尽,华盛顿车站的警长还是严禁手下执行这一特殊任务。美国武官无奈,只好到站外找了4名负责外围警戒任务的警察,但固执的警长仍将这些外围警察赶出车站。李鸿章立等良久,最后由车站的管理人员找了4名铁路工人,才将李鸿章的轿子抬到了等候在站外的马车边。

那位敢于怠慢总理级国宾的车站警长,是爱尔兰后裔,此举是为了报复李鸿章对美国爱尔兰人的抨击。就在前一天,李鸿章在纽约接受了各报的联合采访,猛烈抨击了美国的排华政策。他认为“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而这一排华法案正是“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响,因为中国人是他们很强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想排除华人”。

中国劳工勤奋、聪明、成本低廉,而且本分,从不参加什么工会之类的组织去和老板们作对,所以深受老板们的青睐。为了保护自己的饭碗和利益,爱尔兰人成为反华排华的急先锋和主力军。当时中国人在美国没有任何公民权,博弈的结果显而易见:美国两院于1877年公布《调查中国人入境问题特别委员会报告书》,公开宣称中国人将“如同加利福尼亚州的蝗虫危害农夫的田地一样”危害美国。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让西方看到了一种可怕的前景:已经掌握了现代科技的日本正在崛起,并逐渐以强国的身份参与到与西方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活动中来。无论是地缘位置还是文化背景,日本的崛起都不是西方列强所愿意看到的。因此,甲午战争之后,俄、德、法三国向清政府伸出所谓的“援手”:三国不惜以武力恫吓,逼迫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德国皇帝为了拉拢俄国沙皇,让人绘制了一幅油画,成为欧洲历史上家喻户晓的“艺术宣传品”。这幅油画的名字就叫做《黄祸》。1898年,美国将《黄祸》作为宣传画印刷发行。

时间进入到20世纪,中国屡遭侵略,在西方各国眼里依然是“东亚病夫”和“睡狮”。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中国已经摆脱了“三座大山”,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某些国家仍然不时地炒作“中国威胁论”。直至今日,这种谬论仍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存在。例如,2019年,美国外交政策组织宣布启动“应对中国当前危险委员会”,创始会员中不乏对华强硬派。而美国《国家利益》网站2020年6月8日报道,美国最新报告宣称,中国于今年5月新服役两艘094型战略核潜艇,“使美国本土遭到核打击的风险大增”。

来源/《文史博览》等

猜你喜欢

排华华工李鸿章
李鸿章的尴尬
警惕借疫情“排华”
Tracks Across TIME
一战华工
华工:不能忽视的一战英雄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蒙古国社会“排华”没那么夸张
浅析印度尼西亚独立后的排华原因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