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爱家、爱读书

2020-07-3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张家合肥办学

张武龄是一位思想开明的教育家,一生热衷公益办学,他的4个女儿,是民国文化界里有名的“张氏四兰”,他的6个儿子,亦皆是栋梁。

张氏家族人才辈出,绝非偶然。张武龄出生于合肥的名门世家,祖父张树声历任清朝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父亲张华奎是清朝政坛的风云人物。

张武龄的曾祖父张荫谷是一名秀才,他治家谨严,性情豪放刚毅,对儿子的教育有文有武,要求严格。李鸿章赞誉他“生而端毅,刻励为学”。

张荫谷是乡民公推的德高望重者。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武装势力四处蔓延,在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合肥位处南北中间地带,乃“绝对军事要地”,张荫谷拿出所有家当,招纳贫户,组织团练,带领乡民坚守了七八年,维护了地方稳定,使老百姓有安宁的日子。

咸丰十一年(1860)九月十三日,“奋起为乡社保障”的张荫谷“口喑心瘁,遂以积劳告终”。去世时,“远近百里,相聚哭赴”。

张家自张荫谷一代,形成了“爱国、爱家、爱读书”的家风,代代传承。

张荫谷去世后,守圩自卫的任务落到了长子张树声身上。

張树声志向高远,博学冠群。他爱谈天下形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深植心中。他幼时特别崇拜周瑜,曾写过一首《过周公瑾墓》:“鼎足功收一炬红”“半壁江山效死忠”,抒发立志报国的情思。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令张树声以“三山团练”为骨干组建淮军,张树声遂带兄弟数人从军,随李鸿章到上海,与刘铭传等分领淮军。

战争中,大弟张树珊战死湖北,四弟张树屏升至记名提督衔总兵,官至武职一品大员。张树声则因功绩显赫,被清廷授予“卓勇巴图鲁”称号,不断获得提升,成为淮军阵营中的“二号人物”。

张树声并没有安享战功带给他的功名利禄,他资助教育,和乡邻一同捐资建立了肥西书院,还救济贫困,设置义庄,修桥补路,挖塘修堤坝、修复庙宇祠堂及古迹等。

张树声一直为国事抱有“忧危之怀”,他出身儒门,却不甘跟风守旧,提出改革科举,是晚清第一位提出废除科举的官员。他兴办实学馆,开西学之先,在他的力主下,一所理想的西式学校在广东省竣工,校址后成为黄埔军校所在地。张家大概从张树声起,治学、办学一脉相承。

张树声为家国之事殚精竭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夜,仍在为国家担忧,他当日的奏折字字血泪:“病势愈深,上念君恩之高厚,下为时事之艰难,焦灼五中……此臣所以终夜感愤,虽与世长辞,终难瞑目者也。”

1884年,张树声病逝于任上,谥号“靖达”。

张树声之子张华奎受其影响,思想开明,通晓洋务与外交,主理重庆海关通关开埠,展现出杰出的政治才能,县志称他“事治而商不扰”。他曾负责一件中日交涉的大案,那就是履行《马关条约》,条约上明确日本可在重庆开埠及设立租界的要求。史载,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张华奎与日本领事交涉重庆通商事宜,使日方未能尽如其愿。任上,张华奎还参与办学,如创办广益书院。只是时间似乎对他尤其吝啬,光绪二十二年八月(1897年),他因积劳咯血去世,年仅49岁。

(责编/袁栋梁 责校/陈小婷 来源/《《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王道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张家合肥办学
合肥的春节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秀秀台
摄影家张家让眼中的锦屏
小小书画廊
只对你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