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馆际壁垒 促进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联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7-30张慧

戏剧之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博物馆

张慧

【摘 要】让“非遗”活起来单靠一个机构很难实现,需要多个机构联动保护,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本文从“三馆”在保护“非遗”中的作用、“三馆”联动保护“非遗”的实现路径两个方面,讨论打破馆际壁垒,促进“三馆”联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关键词】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动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206-02

文化館、图书馆、博物馆简称“三馆”,是地级城市的基础设施,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馆”承担着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履行教育功能、宣传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等职能。职能的交叉与雷同点、服务对象的一致性,决定了“三馆”协同合作的可能性。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开展馆际合作,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开展文化服务‘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但实际工作中,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三馆”基本各自为阵,缺少联动契机。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三馆”作为国家文化机构,均面临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课题,因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联动的可行性契机。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丽多彩,《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阐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音;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从定义中,可以看出,“非遗”涉及音乐学、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比较文学等多个学科,全面保护“非遗”,必然需要“三馆”联动。

一、“三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一)文化馆的全域保护作用

如今,“非遗”申报、立档、保护、管理、宣传等工作主要由文化馆承担。首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存在于乡村,而文化馆扎根基层的天然优势使得它能第一时间接触到这些项目。其次,文化馆集结了文化艺术各门类的人才,要达到“非遗”的传承、发展和利用,离不开文化馆的专业功能和业务能力。最后,文化馆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擅长和各色人群打交道,而“非遗”主要依靠人们口传心授,其核心是掌握并承载着“非遗”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文化馆直面群众、熟悉基层,因而有利于和传承人沟通交流,进行引导与管理。

(二)图书馆的抢救记录作用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明记录的地方。为了让现在以及未来的人们传承历史的精华,吸取历史的教训,各图书馆应把保存最能反映人类文明轨迹的地方史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1]“非遗”作为人类智慧结晶,最能反映人类的文明发展轨迹。因而搜集、整理、收藏“非遗”相关文献资料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数字化记录保存“非遗”资料,也成为了图书馆下一步工作重点。现国家图书馆就承担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采取资料搜集和影像记录并举的方式,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全方位记录,让“非遗”技艺能永久保存。截止到2019年12月,已有478个“非遗”项目通过验收,进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馆藏。

(三)博物馆的收藏展示作用

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成果。物质与非物质是同生共进的,没有物质依托的非物质活动和没有非物质活动的物质都是没有历史,没有发展,更不可传承和延续。[2]两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博物馆能够为“非遗”涉及实物提供专业的收藏保护、完善的展示空间、系统的理论研究,“非遗”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博物馆收藏,使博物馆展示内容更加丰富。

从“三馆”在保护“非遗”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看到,文化馆的作用贯穿全部却无法深入,由于我国过去民族民间文化抢救是“文艺”行为,由各级文化馆唱主角,以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专业为主的文艺工作者在田野调查、田野采风中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抢救出大量的民间文艺作品,[3]由于文化馆专业、设备、职能限制,普查发现的音频、文本、实物资料存在不会修复、无法完善保存、缺乏专人维护的现象。此时下游领域图书馆、博物馆的适时介入,补充了文化馆的短板,避免资源浪费,达到最优化配置。

二、“三馆”联动保护“非遗”的实现路径

(一)合作社会教育活动,整合优质资源

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第二课堂,均有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职能,合作“非遗”社会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宣传“非遗”,更有利于形成合力扩大“三馆”的影响力。社会教育活动经费来源于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每年中央发放南平市文化艺术馆10万元、图书馆10万元、博物馆80万元的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对于南平市这样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而言,合作“非遗”社会教育活动,可分摊活动开支,共用人力资源。2019年南平市文化艺术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合作,以知识讲座加互动体验课形式,举办了以剪纸、春联创作、年画拓印、南平南词传习、中秋桔灯制作体验等为主题的“让非遗活起来·非遗小课堂”社会教育活动,尝试打破馆际壁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馆”资金与人员紧张的压力。

(二)协同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策展这一概念是舶来品,来自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的“策展人”。从1985年“美术新潮”时期开始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涌现出范迪安、栗宪庭、高名潞、费大为等一批策展人。[4] 不同于简单的陈列展品,策展人希望通过自身的创意构思、资源整合,对艺术样式及内容丰富的展品进行阐释,再以展览为媒介,营造出一个构思新颖、有价值且有说服力的艺术环境。现策展概念多用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其实,我国瑰丽多彩、种类繁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展示的过程中,也极其需要精心策展。“三馆”协同策展,能够尽可能跳出各馆知识领域,在创意构思、资源整合方面形成合力。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策展为例,福建省南平市是建盏发源地,建盏文物、文献资源丰富,但对于建盏的对外展示,仍以南平市博物馆策划的《见盏——寻味千年造盏工艺》文物静态展览为主,辅以南平市文化艺术馆在“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中策划的动态展示,而南平市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多收藏于库房中,少有对外展览。其实《见盏——寻味千年造盏工艺》要在避免雷同、形式简单的情况下,完整展示出建盏的前世今生,就需要“三馆”将资源共享,在“全遗产观”视野下把建盏文物(博物馆)、文献影像记录(图书馆)与当代建盏传承人(文化馆)有机结合,向民众展现一个整体性、全向性、系统性的建盏发展史,打造切题的千年延续不断传承的文化样态。

(三)尝试项目协作,充分利用资源

一是文化遗产普查项目协作。以南平市为例,2009年南平市各级文化馆进行了全市第一次“非遗”普查,得到“非遗”线索89433条,调查项目24506个;2012年至2016年,南平市各級博物馆进行了全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2007年至2011年,南平市各级博物馆进行了全市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同样作为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在频率、经费、设备、持续时间等方面,胜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在走访调查、口述记录、深入基层群众等方面,长于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二是两馆协作普查项目。文化馆为博物馆补充人文存续研究资料,博物馆为文化馆提供“物”的可考据历史源流,从而达到全面了解“非遗”。

三是实现区域性网络共享平台。以南平市为例,截止到2019年12月,南平市已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5个省级“非遗”项目,150个市级“非遗”项目,373个县级“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依附于传承人、传承群体或特定空间存在,有一大部分特别是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俗等类别项目面临着特定空间消失、后继无人、老艺人离世等危机。建立“非遗”数据库,成为最有效、最迅速的保护方式。

如今,全国各地文化馆“非遗”数据库建设日臻成熟,如何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成为现今的课题。在共享理念时代,打破馆际壁垒,利用网络优势与数据库共享功能,文化馆主动开放接口,与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建立对接,共建区域性网络共享平台,使“非遗”数据库真正发挥其展示和利用的服务平台作用。

三、结语

让“非遗”活起来单靠一个机构很难实现,需要多个机构联动保护,更需要全民共同参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上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未来,在“非遗”保护工作走向深入的背景下,“三馆”管理体制上的壁垒会逐渐被打破,“私产观”与“个人政绩观”等不合时宜的声音将淹没在合作大潮中,“非遗”正式迈入联动保护领域。

参考文献:

[1][美]图书馆宣言十二条[A].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4-25.

[2]于红.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3.

[3]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武汉大学,2005.

[4]于久棋.引领与扶持:中国艺术策展的历史现状及本土化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博物馆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博物馆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