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析

2020-07-30陈洁心

戏剧之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改革

陈洁心

【摘 要】我们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探索适合民办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尤为重要。《合唱与指挥》作为高校音乐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不仅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养,也为中小学和社会培养合唱活动的组织者、教育者、引导者。本文主要从安阳学院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出发,探析其中的优点及不足,总结经验,去粗取精,以便更好地完善和指导教学。也希望能为我国其他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178-03

民办高校作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公办高校一样,也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家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而《合唱与指挥》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实践性强,旨在培养学生们的综合音乐能力。安阳学院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尝试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笔者就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措施和问题进行探析,以此来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安阳学院《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基本情况

安阳学院的前身是2003年成立的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201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目前,安阳学院音乐学院设有音乐学、音乐表演、学前教育三个专业。其中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开设有《合唱与指挥》课程。

根据安阳学院音乐学专业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开设有《合唱与指挥》(该课程为必修课,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开设一年半,共三个学期,每个学期34学时)、《中小学合唱教学与排练》(该课程为选修课,从大三上学期开始,开设一年,共两学期,每个学期34学时)等课程。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合唱与指挥》课程也是开设三个学期;《合唱排练与实践》代替了《中小学合唱教学与排练》,成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们的选修课。

综合来看,课程设置有一定的连续性、针对性、阶段性,涵盖了合唱指挥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根据课程的设置,采用的是大班教学模式,一个班人数在60人左右。

二、《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实践具体措施

(一)明确课程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侧重点

高校开设的《合唱与指挥》必修课程,是培养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具备合唱与指挥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之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而非成为专业的指挥人才。要让学生们掌握基础的合唱指挥理论知识、组织合唱声音训练、指挥合唱演唱的能力。因此,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要更加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针对性、阶段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既要重视合唱训练和指挥技巧,也要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以安阳学院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为例,都是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合唱与指挥》课程,都是开设三个学期。《合唱与指挥(一)》侧重于合唱理论知识讲解以及合唱声音训练;《合唱与指挥(二)》既包含了合唱综合能力训练,还涵盖了一些基础指挥理论知识及技巧;《合唱与指挥(三)》主要训练和培养学生们掌握一些特殊的指挥技巧及对具体作品的指挥。在音乐学专业的《合唱与指挥》课程中,更多偏重于中小学合唱知识点和训练内容;而音乐表演专业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更偏重于群众性的合唱知识点和训练内容。

另外,开设的《中小学合唱教学与排练》和《合唱排练与实践》选修课,以学生们的实践活动为主。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曲目的选择和训练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

(二)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合唱与指挥》课程采用的都是大课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课堂,讲授理论知识,指导学生们合唱训练及指挥技巧。虽然也有课堂互动和自行练习环节,但或多或少忽视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由于《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实践性强,建议集体授课、小组练习、个别辅导三者相结合,运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除了要创新教学方法外,还要增强教师语言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们课堂上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在《合唱与指挥》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先就各班的人数和男女学生比例分声部和分小组,每小组6-8人,尽量保证各小组内声部人数的均衡。在进行理论知识和指挥技术学习时,采用集体授课模式;在合唱作品演唱时,采用“集体学,小组练习”的模式,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在学习合唱作品演唱和指挥技术时,采用个别辅导和集体讨论的模式。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自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例如,在合唱作品的演唱和指挥动作设计上,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合唱与指挥》课程偏重实践,教师不能使用太枯燥和死板的语言进行指导,要运用一些趣味性语言,生动地进行示范,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会让学生们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曲目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合唱与指挥》课程实践性很强,选择恰当的合唱作品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曲目的选择上,不能随意、盲目,要根据各班学生的演唱水平、兴趣喜好等进行选择。我们选择的曲目多以二部合唱、三部合唱为主,辅以少量的四部合唱。既有混声合唱和同声合唱,如《在太行山上》《送我一只玫瑰花》等,也有适合成人和儿童演唱的作品,如《黄水谣》《库斯克邮车》等。不仅有无伴奏合唱和有伴奏合唱,如《春游》《菊花臺》等,还有经典的中外作品和当代流行合唱作品,如《四季的问候》《可惜不是你》等。为了扩大学生的感性体验,可以选唱适量的技能难度较高的合唱歌曲[1]。曲目的多样性,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参与性和课堂效率。

首先,选择的曲目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要综合考虑各班级的人数比例、声部的划分情况、学生的专业方向、学生的演唱水平、对不同语言的掌握能力和期望达到的效果等。其次,曲目的选择要具有时代性。艺术家在不同时代创作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时代性。不能一味选择经典合唱作品,还要引入一些当代流行的合唱作品。要涉猎多种不同风格类型的曲目,让学生体会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艺术魅力。最后,曲目的选择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逐步提高作品的难度。

(四)增强学生合唱艺术实践能力,创设平台

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2]。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技巧,如果没有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和展示,往往都会成为“纸上谈兵”。笔者作为《合唱与指挥》主讲教师,一直在探索促进合唱指挥教学和艺术实践两者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加大课堂教学实践的比重,并算作平时成绩。安阳学院开设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有理论知识、技巧训练和实践部分。以《合唱与指挥(一)》为例,教学内容以合唱理论知识讲解和合唱声音训练为主,每次教学两个课时(即2节课),课堂上会分出一大半的时间让学生自行开展小组实践,策划和组织合唱训练。教师则对各小组进行引导,并会随机进行小组抽查和展示。无论是合唱训练还是指挥技巧,都会将学生们的实践活动融入教学环节,加大教学实践比重,让学生们学以致用。

其次,创设课外实践平台,主要包括课外活动排练和舞台表演这两个方面。其中,校学生合唱团是课外实践的必要平台,有专门教师负责辅导,规范化管理,每周有固定排练时间,并代表学院和学校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和比赛。由于人数有限,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合唱团的排练活动,得到实践锻炼,为此,安阳学院音乐学院还创设了更多平台,增强学生合唱艺术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安阳学院音乐学院每年会举办“一二九红歌合唱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学生们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指导班级合唱排练,进行艺术实践。另外,舞台表演实践是检验学生掌握合唱和合唱指挥综合技能的重要平台[3]。安阳学院音乐学院每年都会固定举办《实践与排练》教学汇报音乐会、教师汇报专场音乐会、“青春梦想”教学汇报音乐会、合唱专场音乐会、迎新晚会、毕业晚会,以及各类文艺晚会等。

(五)综合化的课程考核模式

《合唱与指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合唱演唱技巧、指挥技巧和排练的综合能力。安阳学院《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考核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这两部分组成,综合百分比后得出最终成绩。其中,终结性考核为技能考核,即以小组形式进行舞台表演。在《合唱与指挥》课程中,只有《合唱与指挥(三)》是考试课,其他都为考查课。考试课中过程性考核占30%(包含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各占10%),终结性考核占70%(以分组形式进行实际指挥展演,并打分)。而考查课中过程性考核占60%(包含考勤、作业、纪律、互动等,各占15%),终结性考核占40%,以实际展演方式进行打分。这种综合化的课程考核模式,使学生们不仅要关注最终的考试结果,还要注重平时的课程学习。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实践学习和最终展演的呈现效果。

三、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安阳学院《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仍在不断探索的阶段。综合来看,该校学生的合唱与指挥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施和环境受限

近年来,安阳学院音乐学院的招生人数逐年递增,现有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已不能满足所需。由于各班级的人数较多,上课时虽然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但都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进行,难免会受其他小组影响,效率不高;在实际小组排练过程中,每个教室仅有一架钢琴,各小组无法及时校对音准;缺乏专门的合唱课教室,没有空间让学生们设计合唱队形和动作等。

(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参差不齐,综合能力不足

民办高校艺术生大多从高中才开始接触音乐,专业技能单一,基础知识掌握参差不齐,且生源的整体素质同其他专业院校和公办类综合类高校相比差距较大。虽然大一就开设了《声乐基础》《钢琴基础》《视唱练耳》等相关基础课程,但学生们掌握的各项基础知识还远达不到合唱指挥课所需要的水平。安阳学院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以声乐专业为主,但学生们多以首调唱名法进行识谱,缺乏绝对音高和固定音高感,常会出现跑调现象。另外,大多数学生钢琴视奏和弹奏合唱作品的能力极差,无法运用到实际合唱训练中。在和声、曲式分析、音乐史、组织排练等方面同其他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学生参与性差异较大

民办高校的学生们普遍存在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在课堂实践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们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但也有小组成员性格较怯懦或不善交际,难以调动其课堂参与性。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并积极进行引导和课堂调控。除此以外,仍然有一些学生以不挂科或者顺利拿到毕业证为目标,在课堂小组活动中不作为。

(四)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年轻化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要加大教师培养专项经费的投入,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完善科研奖励机制等,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进而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

四、结语

《合唱与指挥》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不仅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养,也为中小学和社会培养合唱活动的组织者、教育者、引导者。为适应新时代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民办高校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也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各民办高校还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改革道路。安阳学院《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改革实践探索正在进行,希望能对其他高校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武冠,高奉仁.合唱与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谷秋阳.艺术实践在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現代化,2019,6(58):260-261.

[3]谷秋阳.应用转型背景下高师合唱艺术实践教学模式探究——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5):258-259.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教学改革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