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
2020-07-30李雪
李雪
摘 要
对《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从编制原则、设计思路、编制流程、内容编排结构、表示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图集设计与编制的过程,为同类图集的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设计;地图编制
中圖分类号: K928.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16.093
0 概述
长江三峡地区自然风光秀美险峻、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从古至今尤其是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发生了沧桑巨变,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研究价值。
《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是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主编,由星球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的一部综合性的大型历史专题地图集,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长江三峡历史变迁的地图集。《图集》凝聚了蓝勇教授等专家学者多年的科研成果,用211幅地图、300余幅图片和20余万文字,从政区、自然、人口、经济、交通、城镇、军事、文教卫生八个方面,全景展示了三峡地区自史前时期至21世纪初的历史演变。《图集》是国家 “十二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图再现研究”的最终成果,出版发行于2015年,已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奖图书奖和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
1 编制原则
1)科学性。《图集》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的科研成果,是一部具有科学参考价值的综合性历史地图集。历史地图编绘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图集中历史地图上政区界线、历史地名,均是编者团队大量考证、实地调研的成果,编制过程中必须严格尊重其研究成果、保证地图成果的科学性。图集配备的丰富翔实的学术性释文,便于读者进一步查阅地图背后的学术资料和专题数据,也是图集科学性的体现。
2)严谨性。《图集》内容的时间范围起自史前时期,止于21世纪初,时间跨度大、涉及时期多。为尽量准确地反映各时期的历史原貌,正确表示政区界线,隋代及以前的政区图主要以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为基本资料,编者根据其对三峡地区政区沿革的研究成果进行修改;隋代以后的政区界线,则是编者在现代县界基础上根据研究成果绘制而成,为了不造成古今界线差异引起误解,对于三峡地区以外的制图区域,删去了历史郡、州、府界,只保留一级行政区界作为参考。
3)协调性。《图集》涉及内容丰富繁多,在编制中需仔细核对,确保统一协调。例如,政区地图中区划变迁与图说释文中历史沿革文字的协调,地图上地名位置与文字描述的统一,专题地图统计图表与释文中统计数据的一致,各时期政区地图与同时期专题地图政区界线的统一。图上历史专题内容都是编者团队经过查阅史料、综合比较、田野考察、统计计算得到,因此遇到不协调的情况,均需与编者团队沟通,经查证后核对修改。
4)艺术性。为突出历史地图集的古朴厚重与三峡地区的险峻雄奇,图集的整体装帧设计、地图色彩设计、符号设计上都围绕图集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图外古典装饰花边采用专色印刷,使其形成古朴典雅、端庄大气的风格,具备一定艺术收藏价值。
2 编制技术流程
1)原稿资料整理:历史地图集与普通地图不同,专题内容的表示主要基于作者原稿和专题资料。因此图集编制开始前,首先需要对地图原稿、专题资料、照片文字等进行收集,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对照片根据主题和清晰程度进行筛选,并确认照片与文字对应关系。
2)图集总体设计:对图集的规格装帧、数学基础、内容编排、表示内容及表示方法等进行设计,制作专题符号,编绘样图,并最终形成总设计书、图式图例、各图幅设计书。
3)现代地理底图制作:根据总体设计,基于最新地图数据,经过投影转换、参数变换、分幅裁切等过程制作图集所需的现代地理底图,并进行严格的审校、修改、验收,作为专题历史地图编制的基础。本图集中的底图主要包括中国图、三峡地区图、分县政区图、河道图等。
4)地形生成与制作:根据设计的数据基础和晕渲色表,基于DEM数据生成彩色晕渲,采用等高线数据制作分层设色图,用于部分专题图的地形表示。
5)各时期政区资料叠加:在现代地理底图的基础上叠加各时期政区情况,得到各时期政区底图,进行审校、修改和验收。
6)专题要素叠加:在各时期政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专题内容,制作各时期专题图,进行审校、修改和验收。
7)图文排版、整饰添加:根据图集总体内容编排,将地图、图说、照片进行统一排版,这一步骤可以与地图制作同时进行,地图验收完成后再进行更新,形成完整的图集初稿。
8)图集初稿审查修改:进行三审三校、保密审查和国界审查,尤其注意各图组图幅之间协调性的对照核查,发现问题统一修改、核对,并经编者认可后定稿。
9)打样印刷装订:定稿后打数码样,确认无误后经过CTP印刷,装订成册、后加工装盒。
3 规格与装帧设计
综合考虑地图集使用场景、制图区域形状及印刷纸张规格等因素,《图集》设计为横向8开本,成品尺寸为297mm×420 mm,单页版心尺寸为240mm×380mm。内文采用128克无光铜版纸,环衬为特种纸,采用烫银工艺的布艺硬壳封面,加覆膜护封,锁线精装。根据图集的主题,设计了亚麻布面包装的函盒,配以水波纹装饰,体现长江三峡水波浩荡的特点,突出《图集》的历史厚重感,提高收藏价值。
《图集》版式大部分采用满铺地图的形式占满单页版面,图外采用青冈色古典花边。对于各时期三峡地区政区图中,增加了附图表示当时三峡地区在我国疆域中的位置图,便于读者了解该时期我国疆域情况及各政权分布情况。对于河道图、分县图、城镇图,采用每页1-4幅地图的形式灵活排版。
4 数据基础设计
由于《图集》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历史时期多,各时期三峡地区的政区范围不同,为兼顾政区范围的相对完整和主区面积的最大化,各图幅的范围和比例尺不进行统一。序图中的中国图比例尺为1:1460万;三峡地区专题图比例尺一般为1:210万,唐、北宋、清、民国时期图比例尺为1:170万,南宋时期为1:180万;分县图比例尺在1:55万到1:65万之间,河道图比例尺在1:2.5万至1: 4万之间。地图投影采用双标准纬线的等角圆锥投影,其中三峡地区全区图中央经线为东经109°,标准纬线为北纬29°和31°。
5 内容编排设计
本图集涉及的专题内容门类众多,单纯按时间顺序排列无法展现专题内容间的逻辑性和对比性,因此采用了根据专题划分图组,图组内按图幅主题分类、同一类中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编排方法,便于体现各专题时空演变。图集中20多万字的图说释文,与地图内容紧密相扣、互为参照,但将地图与释文混排会影响地图内容阅读的连贯性,因而将图说释文配在各图组地图之后,并附完整的参考文献,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图集》由序图、导言、历史地图及图说组成,历史地图中分为政区、自然、人口、经济、交通、城镇、军事、文教卫生八个图组,各图组内容如下:
序图6幅,包括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势图、长江三峡地区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旅游资源图,展现现今中国及三峡地区概况。
政区图组40幅,包括自秦代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共18个历史时期的三峡地区政区图,明时期3幅乡里图,以及清末19个州县的县级政区图,详细反映三峡地区政区沿革。
自然图组44幅,包括荔枝种植分布变迁图1幅、动物分布图4幅、灾害分布图12幅,以及清末河道图26幅。
人口图组18幅,包括3幅文化遗址分布图、12个时期的人口分布概况图,两幅“湖广填四川”移民路线图,以及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外迁安置示意图。
經济图组17幅,包括3幅农业区域图、6幅垦殖指数图、3幅土贡分布图、5幅工矿分布图。
交通图组6幅,包括历史时期交通概况图,元代、明代、清末、民国四个时期交通图,以及清末民初川汉铁路规划路线示意图。
城镇图组47幅,包括历史时期夔州城址变迁图、18幅清末各州县治所街道图、28幅20世纪末三峡地区重点城镇的街道图。
军事图组17幅,包括5幅各时期关隘城堡分布图,10张军事活动图,以及夔州古城城址图、佛图关城图两张古城图。
文教卫生图组16幅,包括人才、学校、著作分布图12幅,寺观教堂分布图2幅,医院、医生分布图2幅。
6 表示方法设计
1)符号设计:专题符号主要采用象形符号,酌情采用几何符号和文字符号。符号设计尽可能简洁清晰、生动直观、有代表性,避免读者反复查阅图例。例如,动物采用侧面剪影符号,建筑采用正面视角的立体象形符号,工业矿业采用几何符号,战场符号根据战争发生的年代采用刀对刀的符号(1840年以前)或枪对枪的符号(1912年以后)。
2)颜色设计:历史地图内容有古今对照的需要,本图集中将古要素设计为黑色等明显的颜色,而今要素统一采用浅棕色表示,既可以表示出要素的古今对照关系,又使今要素弱于古要素,不干扰古要素的阅读。专题要素的色彩与地理底图相比要更鲜艳醒目、饱和度高,其中军事活动图中用冷暖色表示双方势力的对立,进步势力(含农民起义)用暖色调表示;反动势力(封建官府、叛军、日军等)用冷色调表示;友军用中色调表示。
3)注记设计: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要素注记,系统设计其字体、字大、字色,达到内容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清晰易读的要求。
4)地形表示设计:根据专题内容的不同,叠加地形的地图主要为军事图组和自然图组,其中军事图组要表示统计图表、战争形势等要素,采用了叠加半透明的彩色地貌晕渲的方法,不影响专题要素的阅读。而河道图采用分层设色表示地形,清晰美观,搭配不同的纹理表示的滩涂性质,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清末长江河道两岸山峰耸峙、江中滩险流急的特点。
7 结束语
《图集》在编者团队多年科学研究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以历史地图的方式,全景展示了长江三峡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及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的变化,为再现三峡风貌、传承三峡文明做出了一份贡献,为同类图集的设计与编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2]祝国瑞,郭礼珍,尹贡白等. 地图设计与编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蓝勇主编.长江三峡历史地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