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文化传播路径分析

2020-07-30宋冰洁宋冰艳

科技视界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群体传统

宋冰洁 宋冰艳

摘 要

全球化、跨文化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不可阻挡。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的提升为地球村居民的沟通交往创造条件,也为融媒体时代到来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围绕中国文化发展现状,将大学生群体作为文化传播主体进行分析,探索新型文化传播路径。

关键词

多元文化;大学生;文化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16.089

1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现状总体呈现出:多元文化潮流不可逆转,传统文化传播面临困境的问题。

1)中华文化自觉的缺位。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长期处于落后挨打的国际地位,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形成了严重的弱势文化心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发生了更为激烈的碰撞,许多中国人的弱势文化心理更为严重,缺乏对自身文化地位的深刻认同,凸显出文化自卑或文化排斥,或表现为食洋不化,崇洋媚外,奉行“民族虚无主义”。

2)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培育的缺憾。“文化”内涵丰富,貌似抽象,但实则是依据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呈现和传播的。世界其他国家也树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如英国的王室文化,美国的好莱坞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法国的香水文化,德国的啤酒文化,意大利的时装文化,巴西的足球文化等。所以,如何塑造当代中华文化形象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且急迫的任务。

3)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的狭隘。目前中华文化传播路径比较狭窄,渠道相对较为单一。诚然,中华文化传承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有时候发展的瓶颈并不在于内容,而是缺乏切实有效的路径,要善于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手段,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

2 以大学生群体作为文化传播主体的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8月30日在京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中,20-29岁占比最高,达24.6%;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占比最高,达26.0%。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六成,移动互联网使用持续深化,互联网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1]与数据相映证,互联网对于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这类必须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生活的人群来说是“必须”的工具,他们接触互联网的机会和时间多,受互联网影响的层次更深、范围更广,使用互联网了解文化信息的可能性也更大。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说明,经大学生群体将传统文化向低、中、高龄人群的普及、宣传,其可行性、效率可能更高。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率先成为接触各类文化的先行者,但也极易受到不同类型文化的影响及左右。同时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提升面临着诸多挑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度不足、认同感差、感兴趣程度也在逐渐走下坡路。互联网拉近了世界文化的距离,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传播下对国外文化展现出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却与中华优秀文化保持着较为疏远的距离,大学生的文化人格培育迫在眉睫。[2]

3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文化传播路径

3.1 增强传统文化鉴别力

伴随着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发展,当代大学生群体处于一个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网络媒体中充斥着各种新颖、随意的以及良莠不齐、极具视觉听觉冲击力的内容。但现阶段大学生群体仍缺乏必要辨别能力,缺少理性分析,往往不能够准确地辨别其中的真伪,易受到网络媒体影响,是一个言行极易受影响的群体。[3]

通过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大学生文化鉴别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传统文化教育也要抓紧,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中国的文化故事,扩大中华文化的辐射面。可以借鉴中宣部主办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学习强国》的推广模式,引发国民的文化学习热潮,开辟传统文化特色类手机垂直应用进课堂,为文化传承提供一个广泛、权威化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第一时间优质学习资源。打造此类手机垂直应用的特色:

1)提供丰富学习资源

完整核心数据库、丰富文化资源库、智能学习行为分析系统、创新学习生态系统、有效管理学习服务系统。

2)持续更新栏目开设

音视频学习:收获全新学习体验。音乐、广播、短视频、慕课、影视剧……

3)定制提供在线学习答题

文字题、音频题、视频题,每周一答、智能答题、专题考试,在不断学习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4)学习积分

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每日登录、浏览最新资讯、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挑战答题、收藏分享,每一种学习行为都会获得积分。日积月累,积沙成塔,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文化知识。

5)朋友圈

专属文化朋友圈,碰撞文化的火花,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3.2 传承传统文化

找寻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感。挖掘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个体的成长过程伴随着文化渗透,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建构属于同时代人的集体文化记忆。在大学生同时代的成长经历中寻找共鸣,唤醒共同的文化基因,强化文化的群体归属感、身份认同感,让大学生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以互联网的大普及推动传统文化面貌改头换面,重视传统文化的碎片化体验。抓住大学生被移动设备所充斥的大量碎片化时间,突出传统文化的直观视觉化体验。塑造短时间、强针对性、多信息量的文化输出方式,在带来别致文化盛宴的同时,不断增强文化黏性,“刷新”文化记忆点。使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熟识互联网的优势,让传统文化的“复古”与新媒体的“新潮”擦出火花。

3.3 重视传统文化宣传手段创新

娱乐层面——娱乐传播成为阶段性新媒体时代主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的风向标总是随着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向走。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媒体的良心,来守护文化的本真模样。

使用传统文化“寓教于乐”的推广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文化建设。结合现代移动技术的发展优势,在微信、微博中发展“微时代”的新媒体传播技术。现代许多网络游戏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场景与情境设计,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例如微信中的“拼手气红包”,设计开发团队在继承春节红包风俗的基础上,加入游戏因素,创新娱乐功能与红包的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4]

发挥传统文化“粉丝”的带动效应。实现从精神层面逐步发展到行为层面的文化实践[5]。传统文化的传播缺乏一批活跃、具有无限创造力的群体——传统文化“粉丝”。引导、鼓励大学生作为首批“粉丝”,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解读,组建更大交流圈及粉丝群,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力。

4 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具时间延续性以及历史积淀厚度,在世界文化园林中独树一帜,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更是绝无仅有。但新媒体时代下,需要赋予传统文化一个更符合时代特点的定位。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现状,以互联网的大普及推动传统文化改头换面,运用好新媒体平台优势,探究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播力的提升路径,为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使文化朝着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向走。如何发挥大学生群体在传统文化宣传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大学生利用熟识互联网的优势、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促进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杨扬.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3]程乐乐.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4).

[4]张玲.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传播力研究.

[5]曹慎慎,受众参与的价值——从受众生成内容到粉丝文化(中国民航报社,北京 100000).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群体传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