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平衡疗法对痉挛型脑瘫“下弯”个案康复作用的研究
2020-07-30任李艳
任李艳
摘 要
目的:通过对康复对象在整个训练周期后,下肢膝屈曲肌张力的变化以及行走时步态的变化,探讨神经平衡疗法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神经平衡疗法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小A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个别化康复训练;结果:小A下肢膝屈曲肌张力有一定程度降低、站立姿势、步态有一定程度改变;结论:神经平衡疗法对脑瘫儿童康复有重要作用,是脑瘫康复一种重要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神经平衡疗法;痉挛型脑瘫;下弯;康复
中图分类号: G76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8 . 4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常伴有认知、交流、感知等障碍。脑瘫可分为:痉挛型、徐动型、协调不良型、松弛型等,其中痉挛型脑瘫发病率最高,达到50%-70%。痉挛型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姿势异常和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2],同时也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听觉障碍等等。在痉挛型脑瘫中,大多数患者下肢和骨盆肌肉张力异常,影响患者关节活动度,继而影响患者行走和站立及其他一些生活活动的完成。
目前国内脑瘫儿童康复方法和手段众多,也都有各自特点和优点。神经平衡疗法是由台湾物理治疗师叶仓甫教授在Bobath概念基础上,结合“中庸-平衡”观念,创新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脑瘫动作训练方法。神经平衡疗法强调动作发展要遵循一定的阶段和顺序,并力求通过训练达到平衡肌肉张力、增强肌肉力量的目的。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神经平衡疗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且由于其操作手法简单、易于掌握,被全国众多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教师采用,且反馈的结果显示康复效果良好。
1 研究对象
小A,女,9岁,脑瘫,特殊学校在读学生。经评估确定:小A是痉挛型脑瘫个案,现有运动能力处于骨盆控制阶段,能独立完成高跪、跪走,不能完成交替半跪;其视力正常、听觉正常、触觉依赖、前庭敏感、认知能力较差、情绪反应敏感。小A双侧下肢膝屈曲肌轻度紧缩、双侧下肢腓肠肌轻度挛缩。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法
每次训练时,观察学生训练的效果,记录在案。
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为个别化康复训练做好充分准备。
2.3 实验法
采用神经平衡疗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康复训练,并对康复训练前后学生情况进行比较。
2.3.1 康复训练计划思路
评估现有能力,并填写评估表→根据评估结果,初步设计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计划→再次评估现有能力,修改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计划→评定康复训练效果。
2.3.2 康复训练计划实施
根据康复训练计划,对小A进行为期三个月个别化康复训练,35min/次,4-5次/周,具体训练计划如下:
2.3.2 评估及测量工具
采用《全人疗育运动训练评估记录表》、Ashworth肌张力分级表、关节活动度量角器等。
3 研究结果
3.1 神经平衡疗法对膝屈曲肌张力的影响
经过三个月康复训练,小A膝屈曲肌张力有一定程度降低。在第一个训练周期的初期,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将轻度紧缩的膝屈曲肌压下去,并且不能做到完全伸直;第二个训练周期后期,只需要利用2kg沙袋就可以将轻度紧缩的膝屈曲肌拉直。
3.2 神经平衡疗法对站立姿势、步态的影响
经过三个月康复训练,小A行走时步态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在第一个训练周期前,小A在进行站立时,膝关节弯曲的比较厉害,膝关节屈曲角度为65°,行走时,步态也较差;第一个训练周期结束后,小A膝关节屈曲角度为50°,说明训练效果较好;第二个训练周期后期,小A膝关节屈曲角度为25°,站立时,膝关节基本可以伸直,行走时步态有所改善。
4 讨论与分析
痙挛型脑瘫是脑瘫中患者较多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异常姿势和运动障碍,并伴有语言、智力等障碍。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肌肉张力主要表现为高张力型,肌体僵硬、关节活动度小、上肢经常呈现出屈曲状、下肢呈伸直状或屈曲状。“下弯”是痉挛型脑瘫异常肌张力的一个表现。下弯主要是由于患儿的膝屈曲肌肉张力较高,导致膝关节活动度减小,膝关节弯曲,不能伸直。患儿行走时,膝关节弯曲,背部向前弯曲,步态不稳定,且行走姿势不好看。在下弯的评定过程中,一般有两种情况可以界定为下弯:一是当患儿运动区处于躯干控制时,患儿的髂腰肌张力呈现出紧缩现象;二是当患儿运动区处于骨盆控制时,患儿下肢膝屈曲肌张力呈现出紧缩现象[3]。在痉挛型脑瘫个案康复训练时,动作训练设计一般遵循如下的顺序:首先,抑制或牵拉张力高的肌肉及促进低张肌肉张力增加;再次,增强高张肌肉拮抗肌肉力量的训练;最后,功能性技能和目标动作的练习。同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大肌肉先训练、小肌肉后训练、多做交替动作、少做协同性动作、主动多于被动、动态多于静态、慢速优于快速等。
本个案是一例典型的痉挛型脑瘫“下弯”案例。在训练初期,现有运动能力评定结果显示:小A运动能力处于跪走阶段,运动区域是骨盆控制,其双侧下肢膝屈曲轻度紧缩左侧重于右侧、双侧下肢腓肠肌轻度挛缩。根据运动评定结果,断定小A为痉挛型脑瘫“下弯”。根据评定结果,按照康复训练原则和动作训练设计原则设计第一阶段康复训练计划,第一个动作操作中,抑制高张的肌肉时,采用长时间的、持续性的按压,降低膝关节屈曲肌群张力。因为采用短时间、间断性按压和牵拉会使肌肉产生反牵张反射而使高张肌肉张力越牵拉越高,造成病情加重;第二个动作中,采用主动运动的训练方法训练提高膝屈曲肌群的拮抗肌-股四头肌张力和肌力,从而达到改善“下弯”的作用;第三个动作设计中,采用了脚下垫楔形架的双手扶墙站立,利用静态站立提高股四头肌肌力和张力,同时兼顾到小腿三头肌的张力的牵拉。在动作的设计中,采用了扶墙站立,没有用扶TB架站立,预防了因手部掌指关节抓握TB架而引起屈肌的协同作用,防止膝关节“下弯”加重。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根据小A的进步情况,设计了第二阶段康复训练计划。在新训练计划中,设计蹲起的动作,加大了对膝屈曲肌群的拮抗肌-股四头肌肉的力量练习;同时,也增加了单手扶滚筒站立的动作,为最后的独立站立做目标动作练习。经过三个月的个别化康复训练,小A的膝屈曲肌张力有所降低;站立时,姿势有所改善,并且行走时的步态也有所改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神经平衡疗法对脑瘫儿童康复有重要作用,是脑瘫康复一种重要有效的方法。
5.2 建议
(1)在平时个别化康复训练中,应增加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有效剂量。
(2)在个别化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持之以恒、不能间断,持续进行康复训练。
(3)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摆位姿势,腹爬前倾式站立架,在上课的同时,牵拉膝屈曲肌,增强训练的效果。
(4)在学校生活中,尽量少采用不正确姿势走路,这样会降低康复训练的效果,对学生康复不利。
参考文献
[1]陈秀洁.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8-389.
[2]侯晓晖,等.Halliwick技术对学龄期痉挛型脑瘫儿童步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9):870-874.
[3]金容.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导[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