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语言暴力行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7-30樊佩佳
樊佩佳
摘 要
本文作者随机选取西安某高校在校“00后”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00后大学生遭受家庭语言暴力的现状,借此对家庭语言暴力行为进行分类,研究家庭语言暴力行为的成因、影响,并探究对策。
关键词
家庭;语言暴力;00后;大学生;亲子沟通
中图分类号: G78;H0-0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16.072
1 定义
语言暴力行为分为隐性语言暴力行为和显性语言暴力行为,从狭义上看,所谓语言暴力行为,就是将用语不合逻辑和法律规范,欲通过不讲逻辑的语言风暴,以语言霸权的形式,孤立和剥夺他人的某种权利,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骂”是否定性语言的极端形式[1]。有明显的谩骂、诋毁等侮辱歧视性的因素,从言语行为的明说意义就会致使他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于显性暴力言语行为;需要听话人花更多心力去推导,如运用语气、评价手段等,具有绵里藏针等修辞效果,伤害更含蓄、更间接,属于隐性暴力言语行为[2]。本文中,家庭语言暴力行为界定了语言暴力行为实施的范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诉诸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使得他人精神上或心理上受到痛苦或伤害的行为[3]。本文中家庭语言暴力行为主要涉及父母对子女所施加的语言暴力行为。
2 研究的必要
沟通作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即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存在相关,有问题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孤独行为呈显著正相关[4]。而家庭语言暴力作为不良亲子沟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影响父母及孩子间的认知评价与情感交流[5],除此以外,已有研究证明孩童时代的语言暴力是构成整个人类社会暴力的基础[6]。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不断进步,有研究表明,对比90后,00后亲子关系的亲和度和支持性增强,冲突有所缓和,依赖性有所上升[7],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语言暴力行为是否随时代变化而减少,内容是否发生变化,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促进家庭教育进步有借鉴价值。
3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以某高校在校0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6份,其中男生587人,女生679人,均是出生于2000年-2003年的大学生。
2)研究方法:以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问卷调查中涉及单选、多选、排序和开放题。
3)研究工具:结合以往关于家庭语言暴力行为与亲子沟通的各类研究,设计制订调查问卷,统计并分析数据。
4 家庭语言暴力行为的现状
农村的家庭语言暴力行为更严重。在本研究中,1059名00后大学生表示父母近一年内使用过语言暴力,占总体的83.6%,其中农村学生有740名,占1059名遭受家庭语言暴力组的70%,也印证了“农村是家庭语言暴力重灾区”[8]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该群体中亲密型亲子关系的数量相比总体样本水平,高出10%。由此可见,语言暴力行为影响下的亲子沟通更加匮乏,亲子关系也倾向于更加疏远。
5 家庭语言暴力行为的分类
通过对1059条“你的父母往往如何实施语言暴力行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家庭显性语言暴力行为主要集中在侮辱贬低型,如:“后悔生了你”等此类语言暴力行为占少数,仅2%;而隐性语言暴力行为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归纳总结,可将家庭隐性语言暴力行为分为以下八类:
(1)漠视型语言暴力行为
漠视型语言暴力行为指家长在主观上忽略子女已成年这一事实,依旧充当子女的意见领袖,不尊重子女的个人意愿,在交流中并拒绝解释所做决定背后的原因,要求子女直接服从安排的语言行为。如:“你必须”、“你懂什么”“你还小,听我的”等。
(2)劝说型语言暴力行为
劝说型语言暴力行为是指家长用说教的方式,先入为主替子女做出自认为正确的决定而非子女个人意愿的语言行为,“杀伤力”相比漠视型语言暴力行为较为温和,但是核心是一致的,即不平等交流,要求服从命令。典型句式:“我这是为你好......”
(3)比较型语言暴力行为
比较型语言暴力行为是指家长通过对比他人的优势与子女的劣势,希望促使子女进步的语言行为,这是最高频的语言暴力行为。样本中00后大学生对“别人家孩子”的反感程度居于榜首,典型句式即:“你看看那XXX”。
(4)否定型语言暴力行为
此类语言暴力行为指家长通常对子女做出负面评价,如不赞同等,从子女穿衣打扮等各个方面进行否定的语言行为,例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争气”等。
(5)付出型语言暴力行为
付出型语言暴力行为主要是指父母通过陈述自己对子女的辛苦付出与巨大牺牲,要求子女达到自己要求的语言行为,如:“要不是为了你,我早都......”、“我们每天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6)夸张型语言暴力行为
夸张型语言暴力行为指父母不基于具体客观事实进行评价,而将对子女的评价绝对化,将一个行为泛化到各个方面的语言行为,如:“啥都不会”等。
(7)预测型语言暴力行为
预测型语言暴力行为是指家长使用预测、假设、推断等,对子女的个人规划、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否定性评价的语言行为,如:“照这样下去你就完了”等。
(8)放弃型语言暴力行为
放弃型语言暴力行为指父母通过表达放弃对子女的管教,以示自己的失望与不满的语言行为,例如:“管不了你,愛咋咋地”、“你想干嘛都行,跟我没关系”等。
6 语言暴力行为产生的成因
6.1 子女学业表现
上述语言暴力行为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情境,那就是家长对子女学业表现的不满。一方面,说明00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思想仍然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农村家庭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坚持,读书考试进入体制内成了众多家长心目中的唯一选择。
6.2 家长受教育程度
参与问卷调查学生中,家长的最高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占59%,高中学历占28.8%,本科及以上仅占11.2%,家长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导致教育观念落后,助长了暴力语言行为。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希望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使语言暴力行为有所好转。
6.3 代际传承
家庭语言暴力同教养方式一样,存在一定的代际传承性,在打骂教育中长大的父母,越是倾向于以训斥的方式教育孩子⑨。因此,成长于专制环境下的家长,学会了漠视子女的意愿;学会了使用打击多于鼓励;成长于缺乏情绪控制环境下的家长,就需要学习一定的教育知识,形成新的教育思维。
6.4 夫妻感
夫妻感情和睦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的频率更低⑨。在夫妻之间容易争吵的情况下,教育子女也会倾向于使用语言暴力,且容易向子女抱怨、诉苦,说出譬如“要不是你,我早跟你爸离婚了”这类话语。因此,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
7 长期遭受语言暴力行为的影响
7.1 习得性无助
显性语言暴力行为和隐性语言暴力中的比较型等往往会加强自我否定,因此在长期的家庭语言暴力下,子女的行为会进入恶性循环,加重对自我的消极评价,不再相信自己。
7.2 低自尊
付出型語言暴力行为往往会加重子女的心理负担,容易使他们产生自责自罪感,进而产生低自尊,使他们消极地看待自己,产生“我不是个好女儿/儿子”等想法,从而觉得自己糟糕,变得敏感多疑,影响学业等。
7.3 冲突与依赖
漠视型和劝说型语言暴力行为容易导致亲子冲突和过分依赖,在父母与子女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如果双方都不让步,就会损害家庭关系。如果子女习惯妥协,则对形成独立的人格与思维造成不良影响,阻止他们进一步适应社会。
8 减少家庭语言暴力行为的对策
家是心灵的港湾,家庭语言暴力行为非但不会让压力转化为动力,反而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对比90后,00后对亲情有更高的需求[7],对尊重和平等有更高的要求,家长需要建立新型亲子关系。针对亲子沟通模式,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包容型沟通模式
家长要接纳子女的不完美。承认子女是独立的个体,尊重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一方面他们接受能力强,敢想敢做,另一方面,思考问题不全面,在包容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减少阻力。
(2)建立平等型沟通模式
家长应将已经上大学的子女当作与自己平等的成年人来交流。针对他们提出的想法,共同探讨问题,而非建立“一言堂”,用支持和理解代替否定与抱怨,成为子女的朋友。
(3)建立节制型沟通模式
家长应在沟通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节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子女的人生中,家长永远只是陪跑者,在与子女自身相关的事情上,应将优先表达权交给子女,首先倾听孩子的想法,成为子女的倾听者和引路人。
9 结语
总体看来,家庭语言暴力行为仍旧存在,许多家长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行为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普及,相信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讲究谈话艺术,把握好监护与放手的平衡,共同努力,为中国年轻一代的教育问题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妍.论语言暴力[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曾莉,李颖超.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类型及情态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年.
[3]李趁.家庭语言暴力对低龄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6.
[4]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5]王冬燕.网络及家庭环境下的语言暴力研究报告[J].当代外语研究,2018.
[6]袁建勤,唐民,王珍.“语言暴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8.
[7]张旭东,孙宏艳,赵霞.从“90后”到“00后”: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7.
[8]安昊.部分中国农村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调查——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
[9]郑苏皖,张佳佳,吴白嫚.江苏省家庭语言暴力状况调研报告[J].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