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川金钱板的由来与发展
2020-07-30钟婷婷
钟婷婷
【摘 要】金钱板是流行在四川地区的一种板诵类民间说唱艺术曲种,其名称最初来历可从清宣统年间的《成都通览》中得到印证。后经艺人们的发展改进,金钱板所演唱的曲目内容也从唱诵短篇劝世文,逐渐发展到说唱中长篇的故事,并不断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金钱板;由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055-02
一、由来
四川金钱板,简称“金钱板”,是流行在四川地区的一种板诵类民间说唱艺术曲种,其伴奏乐器由三块竹板组成,分别是面板、底板和打板,其中,有两块竹板的方孔上镶嵌着古铜钱,因此而得名为“金钱板”。
关于金钱板名称的由来,在民间艺人们中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与当初战国孟尝君弃武学文之事有关,他为了适应并习惯伏案读书,便命令童仆使用双剑敲打,以此来讴歌解闷,所以早期的金钱板的形制有一头是类似宝剑的尖头样子,故名叫“金剑板”;另一说是在唐太宗时期,星宿下凡的魏征丞相,梦斩了错降雨露的泾河老龙,龙王便去找唐太宗索命,把他纠缠得日夜不得安宁,于是太宗皇帝便招魏征进宫伴驾,魏征手持金签,敲击咏诗作赋给唐太宗压惊驱愁,事后在丞相府的琴童也开始学打金签,流传开后便叫做“金签板”;还有一说是《水浒》中的浪子燕青下山办事,在途中用光了路费,于是便即兴找来三块竹板,边打边唱以求盘缠,因为三块竹板巧扣天、地、人三才,故又得名为“三才板”;还有一种说法是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战败后,范蠡为鼓舞百姓奋发图强,自编唱词,左手持双剑击拍,右手挥舞剑鞘,在全国边演边唱,最终民众士气受到鼓舞一举消灭了吴国,在终雪国耻之际,范蠡却离国隐居。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便用三块竹板来代替剑与鞘,在板上镶嵌上金钱,把这种演唱形式保留下来,曰“金钱板”。①
盡管以上几种说法与金钱板名称的来历有一定关系,但毕竟都是一些民间传说而已,因而,我们不能将它作为信史。至于金钱板名称最初的来历,我们可以从清宣统年间刊印的《成都通览》一书中得到印证,在该书“成都之游玩杂技”部分绘有一幅当时艺人在街头表演金钱板的插图,图中将金钱板命名为“打连三”,就取自它由三块竹板组成的意思。②金钱板最初的形制是两块被称作“玉子板”的金属板,后来演变发展成四块相连的竹板,称之为“莲花板”,其后又在“刮子板”(竹板一侧制成锯齿状的打板,演奏时可发出弹音)的基础上才定型为三块竹板,民间艺人据《三字经》里“三才者,天地人”之意,把它称之为“三才板”。后来随着“三才板”的定型以及打板技巧的发展,艺人们为了增加板声的声音效果,使之更加悦耳动听,便在竹板上雕出空格,嵌上铜钱或金属片,使得打板时既有竹板声又有隐隐约约的金属声,因此他们把这样的形制称之为“金钱板”,之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二、发展
金钱板从最初艺人沿街叫唱唱腔简单的“劝世文”以求生活开始,到后来经过艺人们不断加工改进,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曲种。据记载,金钱板形成于清道光年间,③这一时期金钱板代表性的人物是以刘宝山为首的一批艺人。到了清光绪十三年,金钱板在四川已经广为流行,这可从川东兵备道的一则告示中了解:“近有卖唱之流,名曰打金钱板,编造伤时歌谣,及去岁渝城打毁真原堂并柏果树等处之事,在于城乡镇市,四处传播……除饬各州县查禁外,合行示谕严禁。”④在此期间,出现了杨永昌、吴云峰、董仲良、张兴武、张相如、叶青山为代表的名家,他们在演出中不断改进和提高金钱板的表演技艺,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打法、唱法。比如,张相如、张兴武、叶青山就把一些武术当中的姿势如“打遍马”、“踢尖子”等拳脚功夫引入到金钱板的表演当中,大大增加了其艺术效果。而作为邹忠新老师师爷的杨永昌,对金钱板发展更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⑤杨永昌(1867-1945),原四川涪陵人,原名杨仲书,绰号“杨烟灰”,师承刘宝山,他在改进金钱板的唱腔、打法和表演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因为杨永昌曾经考中过秀才,所以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对艺术有自己的见解。他强调在演唱金钱板时要讲究行腔优美,吐字清晰,追求高雅脱俗的境界,并且对唱词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在行腔中凡是使用不恰当的唱词他都一一删除。同时,杨永昌又是川剧玩友,他借鉴了许多川剧曲牌如【江头桂】、【红衲袄】、【富贵花】,把它们融入到了金钱板的唱腔之中,使金钱板的唱腔逐步具备了字正腔圆、优美纯净的特征。同时他又将金钱板的打法规范为“一字”、“二流”、“三板”等板式,使得其艺术上的表现力大大增加,这些都为金钱板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⑥杨永昌的弟子有孙洪云、王德成、邹忠新等,其中邹忠新又师承孙洪云。
当时,由于金钱板表演的曲目比较少,大多为《小菜打仗》、《四川特产》等一些小段,所以艺人们常常走动演出而不会在一个地方驻留固定演唱。后来经过艺人们的发展改进,金钱板所演唱的曲目内容也从最开始的唱诵短篇劝世文,逐渐发展到说唱中长篇的故事,这时期艺人们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一部分金钱板艺人已逐渐从街头巷尾的“扯地圈”式流动演出转入了茶馆书场进行“坐馆”表演。随后金钱板在民间的影响力逐渐加大,“从民国元年(1912)发行的《成都时事通俗画报》上,刊有题名为《警察驱逐金钱板》的时事漫画,可知当时金钱板盛行。”⑦这时金钱板的表演人员也渐渐增加,艺人还成立了“金音乐贤会”行会组织,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办会,所唱书目也积累而成,已经有“三打”、“五配”等一批保留书目,并且在演唱中艺人们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最著名的就有清派、花派、杂派。⑧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各地纷纷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队,其中以民间艺人的说唱艺术为主要宣传模式,金钱板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演出形式,因为它的表演灵活快捷,所以便于艺人深入到各街道乡村来宣传抗日活动。这一时期,金钱板在表演题材方面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原有的传统曲目外,还新增了大量宣传抗日救亡的新曲目,如《卢沟桥》、《六十年国耻》、《保卫上海》、《全国总动员》等,这些频繁的活动不仅对抗战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而且还培养壮大了金钱板艺人的队伍,涌现出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如唐国山、冯治国、孙洪云、王德成、邹忠新等。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专业曲艺演出团队纷纷成立,如四川省曲艺团、成都市曲艺团、成都市西城区曲艺团、温江县曲艺团、灌县(今都江堰市)文联曲艺组等。在这些曲艺团中均有金钱板这一曲种,金钱板的演唱训练班也在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相继开办,如四川省群众艺术馆、成都市群众艺术馆、成都市戏剧学校(今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曲艺班、友声雅集社等,使金钱板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1952年,邹忠新等一批金钱板表演艺人还代表四川曲艺界组成慰问团赴朝参加了慰问演出活动,当年邹忠新表演的《冷枪战》深受欢迎,志愿军战士黄继光还与他热情拥抱,这些都为金钱板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是金钱板曲种人才济济的时期,其中最具突出特色的艺人当属邹忠新。邹忠新,1924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自幼师从杨永昌的弟子孙洪云,在长达七十多年的金钱板表演生涯中,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金钱板唱、打、表演程式和风格,并且对金钱板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吸收了金钱板各派之长,是一位能创作,并且融唱、打为一体,尤其善于表演的金钱板大师。他除了演唱传统曲目之外,还根据时代的需求创作出了许多新曲目,如《断头山》、《双枪老太婆》、《画魂》等,在成都举办过金钱板邹忠新新曲目专场演出。他多年以来精心搜集了许多段子,对金钱板的表演与写作做了总结,使之形成了理论知识,并把它们整理成册,出版了《金钱板表演与写作》、《金钱板传统书帽选》、《邹忠新金钱板演唱作品精选》等著作。他在金钱板表演艺人中是第一个有理论著作的人,对金钱板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正因如此,邹忠新于2006年,与马季等九位中国曲艺大师一同荣获了中国曲艺的最高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注释:
①参考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第296-297页。
②参见傅崇矩:《成都通览》上册,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283页。
③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第51页。
④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北京,1994年5月第1版,第1129页。
⑤參考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第68页。
⑥参考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北京,1994年5月第1版,第1129-1130页。
⑦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第68页。
⑧参考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第68页。
⑨参考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北京,1994年5月第1版,第1130页。
参考文献:
[1]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四川卷[M].中国ISBN中心,2003,12(1).
[2]傅崇矩.<成都通览>上册[M].巴蜀书社,1987.
[3]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M].中国ISBN中心,199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