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亭》“情与理”冲突的主题探究

2020-07-30刘仍学

戏剧之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汤显祖牡丹亭

刘仍学

【摘 要】《牡丹亭》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剧作以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为根本,以“情”为中心,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过分压制,揭示了封建专制下人性和传统道德规范的矛盾,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思想。从杜丽娘和杜宝的人物设置以及剧作的情节安排,对《牡丹亭》的主題进行深入探究,揭示剧作深层的文化价值以及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从而表现“情”的价值和力量。

【关键词】《牡丹亭》;汤显祖;封建礼教;人性;情与理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022-02

《牡丹亭还魂记》又名《牡丹亭》,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讲述了南宋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触景思春,因梦伤情而亡,后化作魂魄与岭南书生柳梦梅大胆相爱,遂起死回生,冲破封建礼教终成眷属的故事。该剧问世后不仅在当时“文人学士案头无不置一册”“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①”,且对后世也造成了极大影响,古今中外流传不朽,成为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以至于在2008年出版的《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中②,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位列第三十二位,可谓是蜚声中外,“真堪千古矣!”,毫无疑问,《牡丹亭》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而但凡是伟大的作品就必然有其伟大的思想价值。在明末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儒家学说日益丧失其生命力而禁锢人们思想的时代,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对“情”的大力赞扬与肯定,对“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腐朽思想的大力批判以及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理想价值的追求可谓是难能可贵,其中不乏人文主义思想光辉的闪现,甚至后世学者已然将其与同时期的莎士比亚相提并论③。

《牡丹亭》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其主题思想远远超出了对爱情本身的歌颂,绝非为一般的才子佳人爱情戏可比拟的。在其开篇第一出《标目》第一句“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中,汤显祖就点出了本剧的关键字“情”,而在本剧的题记中那家喻户晓的名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中也反复强调了“情”的重要价值。可以见得,《牡丹亭》正是围绕着这个“情”字而写,理解了这个“情”字即是读懂了本剧的关键所在,那么这个“情”字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对于普通读者观众而言,这个“情”字无非代指爱情,《牡丹亭》也只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传奇,但当我们深入阅读后就不难感知到,这个“情”字远非爱情这么简单,而是包含了人世间一切至真至美的真情,在这个“情”字背后则是汤显祖对于封建正统思想的反叛,对于不合理的“三纲五常”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制度腐朽思想的批判以及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不仅需要有选择的自由和基本的欲望,而且更需要情感的慰藉,而僵化了的封建理学则利用各种脱离了实际的封建教条极大地压制了人最基本的人性,否定了“情”的价值和意义,使人变成阶级统治中没有感情的、麻木的动物。汤显祖之所以选取杜丽娘暮色还魂的故事来表达他的思想,就是由于在这个故事中有着“情”与“理”的尖锐对立,作者试图在这个对立中突出“情”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唤醒更多人的觉醒,以至于古往今来不少伶人读者在《牡丹亭》巨大的精神感染力下抑郁而终④。

从《牡丹亭》角色塑造来看,杜丽娘无疑是剧中“情”的代表,作为南安太守的千金小姐,杜丽娘可谓是长期饱受封建礼教的压制。她几乎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只得“终日绣房,长向花阴课女工”,即使“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也不过是男女《四书》和开首便是后妃之德的《诗经》,只求学成“但略识周公礼数”,以待“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杜丽娘的人生不仅方方面面都已经被父母安排,甚至就连去自家后花园也不被允许,几乎是一种软禁式的生活。至于情感需求,杜丽娘养在深闺,既不可能萌发爱情,也无真挚的友情,即使是父母之亲也要深受封建礼制的约束,无法享受常人之天伦。在这种环境下,杜丽娘显然极度缺乏自我主体意识,是深受封建理学压制人性的一个突出代表。然而,当杜丽娘接触到《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时,便萌发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性”的意识觉醒,从而开始了自己在强大的封建礼教压制下的微弱反抗。爱情,是人性中最令人心驰神往、最难能可贵的情感,而“性”则是人性最本质的欲望⑤,而这二者都是人性美好的典型代表,但却在封建时代遭受着最残酷的压制,一切对美的向往、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都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以各种方式不断地被挤压和扭曲,致使人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从而成为统治阶级理想中的贤淑贞节的典范。然而,杜丽娘的反抗毕竟是微弱的,但人性一旦觉醒便是不可阻挡的,因此觉醒后的杜丽娘没有选择再次向封建礼教屈服,而是在无言的抗争中离开了人世,以另一种方式使自己压抑已久的人性得到释放,向封建礼教宣示了“情”的力量和价值。

剧作中,与“情”所相对立的“理”的代表则是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和师傅陈最良,前者象征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后者则象征着作为封建卫道士的腐朽的知识分子阶层。杜宝作为杜丽娘的父亲,一直严格奉行封建礼教规范,没有过多的“情”的流露,即使对女儿却也并没有体现出真诚的父爱,在剧作第三出一开场便叹息道“中郎学富单传女,伯道官贫更少儿”,甚至对杜母哭诉“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怜也,他还有念老夫诗句男儿,俺则有学母氏画眉娇女”,只想着按照道德规范将杜丽娘培养得“古今贤淑,多晓诗书”,以待“做门楣”。杜丽娘死后,尽管杜宝痛失爱女,但又恰巧高升安抚使,此时杜宝为朝廷尽忠的礼教思想显然压过了丧女之痛,最终以“朝旨催人北往,女丧不便西归”为由,匆忙将杜丽娘后事交由陈最良料理后,便立即北上赴任。而后当杜宝任上得知杜母为贼人所害的消息后,经过短暂的悲痛立马清醒过来“夫人是朝廷命妇,骂贼而死,理所当然。我怎为他乱了方寸,灰了军心?”,随后便不再悲痛,而投入到御敌的下一步谋划中,其巨大的情感克制力令人可敬又可畏。最后当其见到生还后的杜丽娘时,其第一反应居然是“此必花妖狐媚,假托而成。”以至于柳梦梅感叹道“好狠心的父亲,他做五雷般严父的规模,则待要一下里把声名煞抹。”由此可见,在杜宝的世界里,“理”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对于“人性”的价值和“情”的意义则予以否认和忽视,这与至情的杜丽娘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在这种尖锐的“情”“理”对立中,汤显祖对于“情”和“人性”的大力赞扬与肯定的思想才得以升华。

从剧情的设置来看,杜丽娘的觉醒始于读《诗经》,而后在游园惊梦中进一步萌发,从而开始与杜宝为代表的“理”的势力形成尖锐的矛盾对立,随后在杜丽娘的因情复生中,将“情”與“理”的对立推向顶峰,最终“情”战胜了“理”。尽管本剧不是单纯地歌颂爱情,但在整部剧作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真挚的爱情确实是贯穿剧情的最主要线索。爱情,不仅是人性之美的突出代表,也是受封建压迫的典型,因此汤显祖选取了爱情这一切入点,直击封建理学残酷性和虚伪性的要害。当杜丽娘人生中第一次来到这姹紫嫣红的花园时,花园的“美”无疑深深地震撼了她,使其萌发对美的深切向往。花园的“美”使杜丽娘联想到了自己人生的“美”,作为一个青春懵懂的少女,杜丽娘的人生本应充满着美好,但却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中虚度青春,只得靠做梦来满足自己人性的需求,她人生的美好就像这花园一样“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只得无奈地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面对这种现状,杜丽娘显然无力反抗,但已经觉醒的她又不甘于在这个金丝雀笼内虚度一生,最终只得抑郁而终,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向这个世界做出了最后无言的反抗。

但如果剧情就此结束,《牡丹亭》就仅仅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一次不那么有力的抨击,意味着“情”终究无法与“理”抗衡,难以体现出“情”的价值和力量。因此,汤显祖大胆借助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让死去的杜丽娘魂魄再现,并与柳梦梅大胆相恋,甚至得以死而复生,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此天马行空且具有神话色彩的情节设置在以往的现实主义剧作中实属罕见,但读来又感觉那么的合情合理,原因就在于情节的背后有着“情”的力量的支撑。正是由于“情”的巨大力量,让杜丽娘可以遗梦而伤逝,又可以人鬼相恋起死回生,只要“情之至”了,连生死天命都可以超越,那么那些所谓的上承天命的封建礼教又有什么不可以突破的呢?在最后的第五十五出《圆驾》中,汤显祖为剧作设置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由皇帝亲自“据奏奇异,敕赐团圆”,这就意味着杜丽娘与柳梦梅这段不合礼制的爱情得到了最高封建权威的认可,“理”在“情”的巨大力量下做出了妥协,“情”则彻底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战胜了“理”。由此可见,汤显祖所设置的这个大团圆结局非但没有削弱《牡丹亭》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力度,反而进一步彰显了“情”的力量和价值。

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人性和传统伦理道德的矛盾一直贯穿其中,封建统治阶级也惯于通过利用礼教德育和专制制度压迫人性的方式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直到明朝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但面对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封建理学对人性愈发强烈的压制,“情”与“理”的矛盾也愈发尖锐,人性的变异也愈发凸显。而《牡丹亭》之所以能够蜚声中外、流芳千古,就是因为它以前所未有的人文主义高度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制,充分肯定了“情”的价值和意义,且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极大程度地唤醒人性的觉醒,具有超脱古今中外的永恒价值,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注释:

①(明)沈德符.顾曲杂言:《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②(美)丹尼尔·S·伯特.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牡丹亭》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

③侯外庐.《牡丹亭》外传,人民日报,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第七版.

④(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一位女子因为读《牡丹亭》断肠而死.

⑤(奥)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参考文献:

[1]徐新敏.试论《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多重意蕴[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132-134.

[2]黄若舜.《牡丹亭》与汤显祖的“戏教”思想[J].文学研究,2019,(2):152-163.

[3]李辰辰.明代晚期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异化现象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35-37.

[4]吉灵娟.以人传戏 以戏传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文化建构探究[J].四川戏剧,2019,(11):21-27.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汤显祖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