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社交网络过度使用”术语使用混乱现象

2020-07-30黄嘉鑫

现代交际 2020年12期

摘要:社交网络使用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研究社交网络使用的相关问题时“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和“社交网络成瘾”两类术语出现频率最高,已有研究大多将两者混乱使用且两者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交网络成瘾”取向将社交网络使用问题定性为“成瘾”,有将问题过度病态化之嫌。“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取向对术语中的“问题性”定义模糊,应进行修改。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研究社交网络使用问题时宜以“社交网络过度使用”代替“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和“社交网络成瘾”。

关键词:社交网络过度使用 社交网络成瘾 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 术语使用混乱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094-03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ites)是一个由个体或组织及其关系共同组成的社会网络结构。随着高度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像QQ、微信和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所构成的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社交网络可以满足个体的归属需要、促进人际交流、帮助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1][2]。

与此同时,由于个体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时间在不断延长,强度在不断增加,网络社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例如,社交網络过度使用会使个体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提高抑郁症的患病风险[3][4][5],降低自我概念的清晰性[6]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界开始探讨影响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因素,试图干预这种过度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但是学界对不合理的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通过归纳已有的实证研究发现,大致有两种术语使用的取向:第一种取向认为社交网络不合理使用与行为成瘾的亚型网络成瘾非常类似,因此主张采用行为成瘾的诊断标准来界定这种行为,并将这种行为问题称作“社交网络成瘾”;第二种取向认为,社交网络不合理使用行为不应该完全按照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来进行界定,因为这种行为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只是轻度或者中度的,而且这种后果不一定会产生类似行为成瘾一样的临床症状。支持这种取向的学者将这种不合理行为称作“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本文将对这两种术语使用取向进行辨析。

一、“社交网络成瘾”取向

近年来,国内外“社交网络成瘾取向”的研究者[7]12[8][9]大多采用Andreassen和Pallesen提出的关于社交网络成瘾(Social network site addiction)的定义:社交网络成瘾是指社交网络用户过度关注,并在强烈的动机驱使下登陆并使用社交网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影响了使用者的社会活动、学习工作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并且会损害使用者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10]。且实证研究发现,社交网络成瘾不仅会对使用者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还会对使用者的生理健康造成损害[11],如睡眠质量下降、失眠[12]等。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13]481中,有关赌博的问题性行为已经由“问题性赌博”更名为“赌博障碍”,并将其从“冲动控制障碍”部分移动到“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章节下面的“非物质相关障碍”部分,正式将赌博障碍认定为一种成瘾行为。赌博障碍的基本特征是持续性和反复性的适应不良的赌博行为,破坏了个体、家庭和/或职业追求。赌博障碍的诊断标准共九条,可归纳为六个维度:(1)耐受性;(2)戒断性;(3)复发性;(4)突显性;(5)心境改变;(6)矛盾性。赌博障碍作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被纳入DSM-Ⅴ的成瘾行为,其诊断标准常被用于诊断其他“疑似成瘾行为”。因此,有研究者在编制社交网络成瘾测量工具时,会以赌博障碍的诊断标准作为参照[14]。

有研究者认为,物质成瘾与行为成瘾之间存在非常高的相似性。Griffiths认为,无论是物质成瘾还是行为成瘾,共享六种核心症状[15]:(1)突显性(salience):例如,社交网络成为个体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并且支配个体的思维(全神贯注和认知扭曲)、感受(渴求感)和行为(社会化行为的劣化)时,突显性会出现[7]12;(2)心境改变(mood modification):例如,使用社交网络来缓解焦躁不安的情绪;(3)耐受性(tolerance):例如,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逐渐增加;(4)戒断性(withdrawal):例如,个体被禁止使用社交网络时会焦躁不安;(5)矛盾性(conflict):例如,个体花费过多时间在社交网络上而引发个体的人际冲突,或与社交生活兴趣爱好的冲突,或与自己内心的冲突;(6)复发性(relapse):例如,社交网络成瘾的个体在被干预后,社交网络成瘾反复出现。这六个维度与DSM-5th中关于赌博成瘾诊断标准的六个维度基本一致。Griffiths认为,社交网络使用的所有行为,只要满足了这六点,就可以被定义为成瘾。

同时,网络游戏成瘾者和海洛因成瘾者拥有相似神经机制的猜想也得到了研究证实。贺金波等综述了网络成瘾中最常见的亚型——网络游戏成瘾和物质成瘾中最常见的亚型——海洛因成瘾MRI研究结果[16]。他们发现在静息状态下,四个成瘾环路(奖赏环路、记忆·学习环路、动机环路和认知控制环路)的部分脑区出现结构性萎缩(皮质变薄体积减小、白质向异性增加)和彼此之间的功能连通性降低。因此,贺金波等人根据两者神经机制结构和功能的对比结果,认为网游成瘾应该是同海洛因成瘾一样性质的精神病性障碍(都存在脑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上述研究成果为网络成瘾的定性问题提供了神经生理学的证据,而社交网络成瘾属于网络成瘾的一个亚型。

综上所述,部分研究者认为可以将社交网络不合理使用称为“社交网络成瘾”。

二、“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取向

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Problematic Social Networks Usage)是个体长时间和高强度使用社交网络,导致不可抗拒的延长使用时间,以及由此带来的以心理苦恼和生理不适行为反应为特征的社会行为[17]或指个体长时间和高强度使用移动社交媒体,使生理、心理和行为受到消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但尚未达到病理程度的一种移动媒体使用行为[18]。

判断个体有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主要以心理测量评估为依据。一些学者开发了单维度量表[19]12[20],被试在量表上得分越高,表示有更高水平的社交网站问题性使用行为。Andreassen等编制的卑尔根Facebook成瘾量表(BFAC)是较早编制的针对网络社交的多维度量表,该量表共分为突显性、情绪改变、耐受性、戒断症状、冲突和反复六个维度[21]。姜永志以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为被试,编制了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评估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将问卷题目归纳为五个维度:粘性增加(长时间、高频率和高强度使用社交网络)、生理损伤(视力下降、视觉疲劳、睡眠不足、躯体疼痛等)、错失焦虑(遇到无法及时查看手机时产生的担心错过和遗漏的焦虑心理)、认知失败(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认知上表现的消极后果,如记忆力减退、思维停滞等)、负罪感(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未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时产生的内疚感)。除自编问卷外,也有学者对国外已有的问卷进行翻译修订,应用于实证研究[22]。张志云对广义问题互联网使用量表(GPIUS-2)进行了翻译修订,最终形成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问卷,包括在线社交互动的偏好、情绪调节、强制使用社交网站、消极后果[23][24]。侯湘铃[19]26对社交网站入侵量表(微博版)[25]进行了修改,形成了社交网站入侵量表(微信版),得分越高,表明个体有更高水平的社交网站问题性使用。

“问题性社交网络”取向的研究者认为,“Addiction”代表精神病学的病理性症状,“Problematic”代表正常人的使用问题,较少表现病理性症状,因此问题性的社交网络使用行为,是正常使用和成瘾行为之间的过度行为,不是一种成瘾行为。

三、两种术语使用取向的辨析

从国外的文献来看,“Social Network Addiction”(社交网络成瘾)、“Problematic Social Network Use”(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Over Use of 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过度使用)、“Pathological Social Network Use”(病理性社交网络使用)等是常被提及的,其中以“Social Network Addiction”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Problematic Social Network Use”。“社交网络成瘾”和“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无论是在概念的界定还是在量表的编制上都已经比较成熟。两者在概念的界定上有着诸多的相似点,例如都突出了长时间高强度使用及其对身心社会功能的损害;在诊断问卷方面也存在多个维度的重合。本质上来说,“社交网络成瘾”和“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是对同一种行为问题的不同表述。但本研究认为使用以上这两种术语来定义社交网络使用的问题是不妥当的。

1.“社交网络成瘾”将问题过度病态化

将过度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定性为“成瘾”是不合适的。首先,“社交网络成瘾”造成的功能损伤很小,但造成的道德恐慌很大。目前社会对“成瘾者”有两种看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成瘾者都是“坏人”,他们意志薄弱,成瘾行为都出于自愿[26]。确实,一些个体出于自由意志参与社交网络,他们感到这样的行为是自由的,也是社交需求。人们常常忽略社交网络使用带给个体的积极作用,没有产生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症状的社交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不应该被纳入心理障碍。其次,DSM-5th明确表示,除赌博障碍外的“过度的行为模式”,還没有足够的同行评审的证据来建立诊断标准和病程描述,而且诊断标准和病程描述是确认某种行为是精神障碍所必须的[13]481。最后,目前尚未有研究表明社交网络过度使用者在停止使用社交网络后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和身体不适,即戒断反应;因此将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过度病态化是不合理的。

2.“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中“问题性”定义模糊

将社交网络使用问题称为“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使用的术语是不够准确的。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中“问题性”的定义是模糊的,使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是一种问题?还是网络谣言的传播、网络欺凌和网络诈骗等现象是一种问题?亦或两者皆是?只用“问题性”指代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不合理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社交网络过度使用(Excessive Use of Social Network)”更加合适。社交网络过度使用是指,个体长时间高强度使用社交媒体,使生理、心理和行为受到消极影响,并不可抗拒地延长使用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但尚未达到病理程度的一种移动媒体使用行为[27][28]。这种介于正常使用和成瘾性行为之间的行为会产生类似成瘾的症状(addiction-like symptoms)[29]。其中,概念中的“过度”的含义与“适度”相对,超过正常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强度为过度,对身心和社会功能造成损伤为过度。社交网络过度使用没有将这种行为过度病态化;其次,它将社交网路使用产生的问题具体化。由于“社交网络成瘾”“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和“社交网络过度使用”是同一种行为的不同文字叙述,且“社交网络过度使用”术语表述更加准确,因此主张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代替前两者。

参考文献:

[1]Mccord B.,Rodebaugh T.L.,& Levinson,C.A.Facebook:Social uses and anxiet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4):23-27.

[2]Gentile B.,Twenge J.M.,Freeman E.C.,et al.The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on positive self-view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5):1929-1933.

[3]Turel O.,Serenko A.The benefits and dangers of enjoyment with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J].Eur J Info Systems,2012,21(5):512-528.

[4]Woods H.C.,Scott,H.Sleepyteens: Social media use in adolescence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sleep quality,anxiety,depression and low self-esteem[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6(51):41-49.

[5]陈春宇,连帅磊,孙晓军,等.社交网站成瘾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认知负载和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2):85-93.

[6]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等.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6,39(1):99-104.

[7]朱柏洁.社交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探讨:社交焦虑、渴求感与兴奋性[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8]陈云祥,娄骥,张鹏,等.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2):143-148.

[9]马建苓,刘畅.错失恐惧对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的影响: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与社交网络支持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5):605-614.

[10]Andreassen,S.C.,Pallesen,S.Social network site addiction:an overview[J].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14,20(25):4053-4061.

[11]Tarafdar,M.,Gupta A.,& Turel O.The dark sid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3(23):269-275.

[12]李丽,梅松丽,牛志民.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及负性情绪对睡眠质量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5):646-649.

[1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J].5th ed.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5(6).

[14]Chang L.,Ma,J.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al media addiction scal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8,134(6):55-59.

[15]Griffiths,M.A“components” model of addiction within abiopsychosocial framework[J].Journal of Substance Use,2005,10(4):191-197.

[16]贺金波,聂余峰,周宗奎,等.网络游戏成瘾与海洛因成瘾存在相同的神经机制吗?基于MRI的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8):1327-1336.

[17]Moreau A.,Laconi S.,Delfour M. & Chabrol,H.Psychopathological pro?les of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problematic Facebook user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4(11):64-69.

[18]姜永志,白晓丽,阿拉坦巴根,等.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9):1435-1447.

[19]侯湘铃.大学生压力知觉与社交网站问题性使用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0]姜永志,张斌,李笑燃.基于安戈夫法的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评估标准[J].心理科学,2019,42(1):77-83.

[21]Andreassen,C.S.,Torshein,T.,Brunborg,G.S.,& Pallesen,S.Development of a Facebook addiction scale[J].Psychological Reports,2012,110(2):501-517.

[22]姜永志.青少年問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评估问卷编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10):41-49.

[23]张志云.大学生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社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24]Davis R.A.(2001).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01(17):187-195.

[25]Hou X.l.,Wang H.Z.,Guo C.,Gaskin J.,Rost D.H. & Wang J.L.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can help combat the effect of stress on problematic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ag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7,109(11):61-66.

[26]张百敏,马永慧.成瘾分析的两种进路:道德模型与疾病模型[J].医学与哲学(A),2017,38(12):1-4.

[27]Chan T.K.H.,Cheung,C.M.K.,Lee .Z.W.Y. & Neben,T..Why do I Keep Checking my Facebook? The Role of Urge in the Excessive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C].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48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Kauai,HI,USA,2015.

[28]Cao X.F.,Masood A.,Luqman A. & Ali,A.Excessive Use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d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from Stressor-Strain-Outcome Perspectiv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8(85):163-174.

[29]He Q.H.,Turel O.& Bechara,A.Association of Excessive Social Media Use with Abnormal White Matter Integrity of the Corpus Callosum[J].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2018(278):42-47.

责任编辑:赵世鹏

[作者简介]黄嘉鑫,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