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旅游类高职院校境外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0-07-30周李俐张慧彦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院校

周李俐 张慧彦

摘 要 旅游类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境外办学机构,既是旅游类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内生诉求,也是“一带一路”赋予旅游类高职院校的新使命。基于境外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准确把握旅游类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的关键问题,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开展了境外办学实践探索:依托“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建旅游学院;根据需求设置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双向衔接、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组建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关键词 “一带一路”;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境外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7-0006-05

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教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构想,“力争做到经贸走到哪里,教育的民心工程就延伸到哪里,教育的人才培养就覆盖到哪里”[1]。“民意相通”是“一带一路”确立的“五通”目标之一,旅游产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其独特的先联先通的优势。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境外办学机构,培养理解并认同中国文化的高素质本土旅游人才,促进与沿线国家教育和旅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旅游高职教育竞争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成为“一带一路”赋予旅游类高职院校的新使命。

一、高职院校境外办学及境外旅游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现状

“一带一路”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2];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支持高职院校到国(境)外办学,为周边国家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3]。境外办学是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是高职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境外办学,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同时输出高质量的专业标准和教学资源,通过国际化特色办学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43所职业院校开设了48所不同形式的海外分校。從合作对象的国家来看,海外分校外方合作方覆盖了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在内的世界五个洲的21个国家及地区。外方合作方主要来自泰国、柬埔寨、赞比亚、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泰国海外分校最多为14所,柬埔寨7所,赞比亚4所。从地域分布上来看,43所设立海外分校的职业院校地域相对集中在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等经济文化和教育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从境外办学的主体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与境外院校合作办学,如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成技术学院合作,在海外设立首个职业教育领域的“孔子学院”——“鲁班工坊”[4];二是与“走出去”企业联合办学,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红豆集团在柬埔寨建立西港特区培训中心、校企共同培养学历教育留学生、共同申办海外大学[5];三是高职院校独立开展境外办学,主要集中在民办高职,如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格鲁吉亚分校,在第比利斯创建首个民办汉语培训中心,推广汉语教育[6]。无论何种形式的境外办学,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扩大,海外办学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在鼓励支持高校自主开展境外办学的政策背景下,高职院校境外办学发展步伐加快,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相关资料表明,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高校境外办学为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渐旺盛,很多国家主动向我国职业院校提出境外办学邀请。

(二)“一带一路”国家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一带一路”覆盖了60多个国家及全世界65%以上的人口,已经成为规模最大的区域旅游市场。中国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游客人次逐年攀升,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专业人才,对于“一带一路”国家而言,随着入境旅游的中国人数不断增加,其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数量也随之增加,培养一批熟悉中国语言、熟知中国文化、熟练旅游技能的专业化高质量本土旅游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一带一路”国家的旅游职业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良好的产教融合机制,旅游类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区域及国际旅游发展的需求,尚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各国主要依托所在国的高校开设旅游高等教育,以俄罗斯高等旅游人才培养为例,其人才培养存在“高校与企业合作较少,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学生知识过于理论化,文凭认可度低等问题”[7],就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旅游业而言,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传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外,还应了解和掌握相关国家的国情、地理、文化、语言、风俗等。

二是社会培训的旅游从业人员缺少专业性。目前许多国家仍然没有出台有关旅游从业人员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法律,未推出国家认可的旅游资格从业证书,缺乏官方从业资格和标准认证。一些由民间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或者由旅游企业招聘人员后自行开展的“短、平、快”培训,培训内容缺乏规范性、系统性,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不尽理想,甚至存在非法从业人员扰乱旅游市场现象。

三是运用汉语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缺乏。随着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文化旅游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成为诸多“一带一路”国家的最大客源国。但多数国家没有建立基于市场需求的人才规划监测机制,未结合实际开展旅游人才培养。目前,各国会汉语的旅游接待人才严重短缺,采用短期内“汉语+旅游服务技能”的培训后匆忙上岗导致“语言和文化”“理论和实践”双脱节。

二、旅游类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的关键问题

(一)目标国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是否迫切

市场需求变化很快,高校与企业合作交流少会导致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和市场需求脱节。现实中发现,中国人在出境旅游时,会碰到很多中国留学生兼职导游的情况,说明当地缺乏有能力接待中国游客的从业人员。目标国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直接决定了该国政府会以怎样的态度和政策来欢迎、支持我国旅游类高职院校在该国办学帮助其培养旅游人才,这是旅游类高职院校境外办学能顺利开展的环境基础。

(二)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目标如何区别于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国家汉办从2004年起建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由外方首先提出申请,国家汉办遴选国内合适的本科院校在双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类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会汉语、懂文化、熟悉技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应突出旅游技能型人才。但实际上语言和文化的突破对于当地本土学生而言是一项比较难的工程,导致旅游类高职院校境外办学机构把重点放在语言和文化上,同质化于孔子学院。

(三)人才培养模式该如何定位

旅游人才的培养既是集语言、文化、技能、综合素养于一体的培养,也是两国进行旅游、文化双向交流互动的载体。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充分调研市场预期的国际化旅游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综合考虑语言基础、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有机集合。此外,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旅游类高职院校境外办学机构容易成为高职院校单向“走出去”在境外办学的一个教学点,缺乏双方互动交流机制,导致交互式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难落地。

(四)境外办学师资队伍该如何建设

境外办学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专业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一方面,“境外办学的师资力量直接关乎境外办学形式的整体水平”[8],其对师资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导致教师可选拔范围缩小;另一方面,境外办学机构的教师多以学年或学期为周期选派,流动性比较大,不利于长期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加上出国工作面临的种种现实困难,能够胜任境外办学要求、适合国际化教学的“双语双师”型师资人才缺乏,增加了教师选派难度。此外,不同于国家汉办统一指导的有规范组织管理体系的孔子学院,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目前仍然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对于外派人员的培养培训机制缺乏,导致境外办学的教学和管理效果不佳。

三、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境外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中国逐渐成为俄罗斯和塞尔维亚的最大客源国之一,且中国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两国旅游市场极度缺乏懂中文的旅游人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双高”院校,积极响应推進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于2017年11月在莫斯科与俄罗斯国立旅游与服务大学合作成立了以“汉语+导游”为教学特色的中俄旅游学院;2019年7月在贝尔格莱德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应用技术学院合作成立了以“汉语+烹饪”为教学特色的中塞旅游学院。两个机构都是俄、塞两国在旅游职业教育领域与中国院校合作的首个办学机构。中俄、中塞旅游学院积极探索实践海外旅游教育,其中中俄旅游学院三年累计招收学生82名,中塞旅游学院首期招收学生40名,取得了一定办学成果。

(一)依托“一带一路”国家的旅游院校合作共建旅游学院

首先“合作共建”可以规避办学运营风险。一方面“我国现行财政政策明文规定不允许公办高校对境外办学进行投资”[9],而境外办学所需的各类软硬件建设耗资巨大,高校存在较大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境外办学经费筹集压力巨大,投资收益缓慢、周期长,依靠低廉的学费收入难以维系,办学经费难以保障。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旅游院校合作共建,可以规避中方的海外办学运营风险,保障海外办学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合作共建”可以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中方提供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法,输出先进的职业标准和教学模式等;对方给予基地建设、招生、政策支持等;双方各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开展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活动;本着“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双方在资产、师资、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第三,“合作共建”可以促进“职教共同体”构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合作院校俄罗斯国立旅游与服务大学和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应用技术学院均为所在国知名优质旅游院校,在深化与中俄、中塞旅游教育合作的过程中,双方互学互鉴、互联互通,采取“共商”(共同协商、深化交流)、“共建”(共同参与、合作共建)、“共享”(平等发展、共同分享)的合作方式,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构建紧密“职教共同体”。

(二)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求设置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1.调研产业需求

境外办学要融入旅游产业对本土人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需求,充分考虑所在国职业教育差异和实际情况,深入调研行业需求,分析旅游服务现状,并结合自身旅游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设置、调整和完善境外办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等。

2.拓展校企合作

旅游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当地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紧紧围绕企业的内在需求,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传递“中国职教故事”和“大国工匠精神”。

3.输出社会服务

服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服务旅游产业是旅游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在实践海外办学过程中,办学机构应始终秉承该理念,主动服务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如中俄旅游学院师生参与完成全俄展览中心、世界文化遗产谢尔盖耶夫小镇的中文解说翻译工作,并制作语音讲解音频;实地考察莫斯科景区、博物馆、商场等公共领域的中文标识、汉语导购和导游服务,完成《俄罗斯旅游中文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调研,对丰富俄罗斯旅游景区的汉语解说、提升中国游客在俄旅游体验质量等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三)构建双向衔接、定向培养的旅游职业教育模式

1.探索双语双文化教学模式

境外旅游教育开展,语言是基础,文化是灵魂。中俄、中塞旅游学院积极探索双语双文化的教学模式,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用英语(或俄语、塞语)教授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旅游汉语课程——融入俄、塞旅游文化。开设“旅游汉语”“HSK二级”“中国旅游会话”等课程,采用专业教学标准双语授课,邀请外国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交换生结对互动,设计课堂情景演绎,以灵动活泼、妙趣横生的语言教学激发外国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汉语教学到旅游专业教学的稳步过渡,并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进一步帮助当地学生认知中国。

2.打通双传播人文交流渠道

教育“走出去”,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的“走出去”。利用海外办学机构平台,一方面向当地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向外国民众传播中国旅游文化。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中俄旅游学院连续3年举办“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节活动,通过中国书法、古代诗词诵读、厨艺、茶艺等文化体验、武术表演等,吸引数千名学生参与,让外国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中俄旅游论坛等,向国外参会者进行“美丽中国”宣传推广。

3.实行双向衔接式培养路径

海外办学不只要“单向输出”,还要注重“双向互动”,才能“走得稳”。一方面加强中方学生赴境外办学所在国交流学习,另一方面鼓励外方学生来华留学交流。中俄旅游学院目前有42名专业学生赴俄旅大交流学习,并有赴俄优秀留学生获聘为中俄旅游学院汉语助教,协助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中俄旅游学院在教育输出过程中充分融入专业内容和文化元素,不局限于汉语教学,在学生具备基本的汉语能力后再衔接到中国的学习中来,并采取一系列激励方法实行不同程度的学费住宿费减免以及“一带一路”奖学金政策,吸引境外办学机构学生来华留学,双向衔接、定向培养。

(四)组建“汉语+”“旅游+”的“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1.建立支撑性的师资队伍保障机制

建立国际化师资支撑保障载体,在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授课任务等方面集中智慧支撑境外办学驻地师资力量的不足,为境外办学提供教学资源保障。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针对境外办学课程的核心课程“旅游汉语”成立名师工作室,研究课程标准,编写对外教材,设计授课方案,明确教材标准、周授课课时、教学设备选型等,积极开发中英双语的课程资源包,以期规范化、模块化落实教学任务。针对两个境外办学机构科研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专门成立科研团队,承担教育部委托开展的“俄罗斯职业教育动态跟踪研究”课题,成立“塞尔维亚文化和旅游研究所”,专门开展塞尔维亚旅游业、旅游教育研究。

2.建立长效性的师资队伍储备机制

建立国际化师资储备载体,解决境外办学师资选派难、时长短等问题,为境外办学提供长效化的师资队伍储备力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成立“青椒”工作室,加强师资储备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教师能力多样化、教师队伍结构多样化、教师来源多样化”的标准吸纳热爱旅游国际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定期举办讲座沙龙,组织培训学习,加强沟通交流,以“双语、双师、双能”为目标储备和培养跨文化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满足境外办学对国际化师资队伍日益增长的需求。

3.建立针对性的培训选派和考评激励机制

一方面,加强国际化师资培训的力度和效度,拓展各种文化和旅游培训交流活动,让教师有更多机会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传统、职教体系等。有针对性、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深度访问和交流,引导教师“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回来”,提高培训质量。另一方面,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吸引更多优质师资进入境外办学国际化师资队伍行列。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根据《国家公派出国教师生活待遇管理规定》,参照《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管理办法》,结合高职院校境外办学实际研究出台《境外办学机构中方院长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境外办学机构中方院长和教师的选拔与派遣、任期与待遇、管理与考核,为境外办学机构的顺利运行保驾护航。

四、总结与展望

中国职业教育正快速融入国际教育体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探索海外办学模式,推进国际合作交流,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旅游类高职院校境外办学要瞄准“中国旅游教育标准输出、中国职业技能标准输出、中国文化输出”三个目标,进一步发挥旅游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的引领示范作用,为“一带一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谋划差异发展,提升境外办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要调整和转变汉语教学在境外办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依托母体的旅游职业教育资源与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避免同质化倾向。另一方面针对“一带一路”国家汉语旅游人才匮乏的现状,除加强旅游汉语教学之外,旅游类境外办学机构还需加快探索在合作辦学机构开展学历教育的可行性,深入研究中国旅游教育标准、职业技能标准的融入,真正为目标国培养一批懂汉语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是讲好中国故事,深化文化的理解和相互包容。一方面境外办学机构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节等载体,搭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通过文化传播向目标国展现真实的、立体的、全方位的中国,让更多的“一带一路”国家朋友认识和了解中国。另一方面要尊重民族差异,包容多样文化,积极搜寻“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特征的最大公约数,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交流中促进文化的理解、认同与融合。

三是融入社会力量,增强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主动性。一方面,境外办学机构要增强服务企业发展、引进企业参与办学的意识,与当地企业联合培养本土高等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共同现实需求或强势领域与合作行业,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另一方面,境外办学机构要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除设施设备、外派人员食宿、宣传招生由外方保障外,也面临教师派遣、管理人员配备、办学运行经费的压力,未来还需努力争取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大力支持,通过多方合作来推进境外办学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Z].教外[2016]46号,2016-07-13.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6-22.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教职成[2015]9号,2015-10-19.

[4]李玉静.“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战略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7(25):1.

[5]赵丽.“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境外办学实践——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9):64-68.

[6]杨文进,马紫田.“一带一路”视阈下高职院校格鲁吉亚境外办学的优势及不足——以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汉字文化,2019(24):62-63.

[7]SKAVRONSKAYA LIUBOV,CHERNOV VLADSLAV.俄罗斯高等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7):257-258.

[8]柳玖玲.“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实践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9.

[9]鄢晓.我国高校境外办学的动因分析和对策建议[J].高校教育管理,2016(3):66-70.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Mode of Running Education Programs Abroad by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

——The Case of Zhejiang Tourism College

Zhou Lili, Zhang Huiyan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oversea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by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is not only the internal demand for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also a new mission given to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s by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 By analys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overseas tourism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key issues of tourism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ejiang Tourism Colleg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practices to explore overseas education, including relying on the“Belt and Road”national cooperation to build a tourism academy, setting up talent training goals according to specialized demand, building an education model of two-way connection and directional training, and forming a multi-functional and multi-functional international faculty.

Key words  “Belt and Roa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running education programs abroad

Author  Zhou Lili, research assistant and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partment and Foreign Affairs Office of Zhejiang Tourism College (Hangzhou 311231);  Zhang Huiyan, director assistant of General Office of Zhejiang Tourism College

作者簡介

周李俐(1982- ),女,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外办主任,助理研究员(杭州,311231);张慧彦(1986- ),女,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讲师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