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是表现的支持者

2020-07-30李丽娟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表现性读书情境

李丽娟

摘要:“学会表现”是“表现性学习”的内在要旨,学生成为表现性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表现性学习的支持者。教师要允许表现、鼓励表现,更要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学会表现,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关键词:表现性学习;教师支持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6A-0076-04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在人类学习活动中承担重要角色,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自主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行,这足以看出教师责任之大。

表现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会表现”是“表现性学习”的内在要旨,即将内化吸收的知识技能通过公开的、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出来,以推动学生内在的各种品质全面协调地发展。因此,学生应成为表现性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是表现性学习的支持者。

一、深刻理解表现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承担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主动的施教者,把控着整个教学过程活动的进程。传授知识的多少、内容进程的快慢,都由教师主导。学生受这种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弊端的影响较大,如重视讲授,忽视运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

表现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等于教师放弃自己应有的职责,教师依然是课堂的核心,只不过这个核心的角色变为学生表现性学习的支持者。

表现性学习主张教师在教育中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要允许表现、鼓励表现、指导表现。表现性学习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表现性学习的信息与资源、表现任务与活动、表现展示与评价都需要教师的积极筹划、用心准备。学生的表现意愿需要教师的调动和激发,只有教师具有强烈的“学会表现”的意识,才能维护和激励学生爱表现的天性。教师应尊重学生表现主体的地位,让表现成为教学的主题。学生不仅需要表现的欲望和热情,更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中学会表现。从而,学习对于个人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二、积极探究表现性学习中的教师支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表现性学习是学生语文实践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文情境,设计恰当的表现任务,让学生在参与表现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表现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确立表现性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方向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先行,学习目标的设定一般都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基于学生学情,基于课堂教学。传统的学习目标多指向具体知识的识记、技能的训练,表现性学习致力于目标的具体化、实用化、操作化、可行性,起到能激励学生表现的目的。表现性学习目标的制定是从学生出发,服务于学生的“表现性学习”,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它将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在具体可测的目标中体现,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做得到的学习目标。如:统编版四上《爬山虎的脚》一课目标原为“通过朗读,品味感悟,想象画面,了解爬山虎的特点。”表现性学习目标则设计为“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此目标的设定,让儿童更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2.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深度体验

表现性学习的情境是一种真实性情境,是面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它的创设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最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统编版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然而小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受自身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为了让儿童深入理解文本,就要“披文以入情”,在学习活动中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且是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境十分重要。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更容易感知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力。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度体验,尝试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实现了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如二上第四单元的《日月潭》《葡萄沟》《黄山奇石》等课文都是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美丽中国行”,带着学生在游览大好河山的过程中,了解了各大景点在我国相应省市的名称,在语文实践中认识了火车票,学会了给家长写留言条,当小导游介绍美丽景点。同时,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真正地亲近大自然,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获得自豪感。这种情境,更能支持学生进行深入的表现性学习。

3.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表现性学习提倡以“主题单元”为教学单位,打破了传统以“课时”为单位设计教学活动的固化。教师从大单元的视角人手设计教学,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将单元中各知识点、技能、情感态度等统一调配、合理安排,这就有利于改变以往知识碎片化、单线化的教学弊端,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和经验。

我们目前使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单元编排上采用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方面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另一方面将语文素养落实在单元之中。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首先该单元的人文主题选用苏轼诗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来点明这个单元的选文内容都跟读书这件事有关(《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都围绕“读书”這一主题编排内容和任务;其次也指明了要从这些文章中学习实践“熟读深思”的读书方法。在实践表现性学习中,教师根据单元具体学习内容,从课标出发,制定单元学习目标,选择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表现性学习任务。任务以项目学习和问题解决为主,整合了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探究模式、思想方法等。

(1)创设相关情境,以达成任务驱动

“表现性学习”是任务驱动的学习,表现性任务是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情境的选择和创设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创设基于作品的情境、基于儿童心理的情境,学生才能走进作品的世界。如在进行五上第八单元教学时,某位教师这样设计情境:“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请你与我共赴一场冬日的书会!去品品文人墨客的书中悟语,去听听冰心奶奶读书的谏言,去尝尝“长生果”带给你的千万滋味……让我们用生活所感去漫游书海,让那读书所得带你领略千奇人生……”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将学生带人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更容易感知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儿童尝试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实现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任务驱动,是将本单元的知识、技能、情感等语文元素整合在表现性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表现性任务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表现性任务一般是教师在备课时提前设计好,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师生共同生成,设计表现任务。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点:1.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2.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整合单元教材内容后,教师设计了三个任务:1.跟名家学读书。2.品味读书香。3.做幸福读书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需知识和已有知识之间的冲突,激起了学生对未知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内化。

(2)经历活动体验,达成语文素养

活动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儿童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一个个活动中实现的,在活动中儿童通过合适的方式展示他特有的表现力。儿童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当前的学习,又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实现语文素养的达成。以五上第八单元为例,教师在第一个任务“跟名家学读书”中设计了三个表现性学习活动(见表1):

(3)互助探究、问题解决

表现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更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人。问题解决是一种高阶能力,学生需要通过互助探究,抓住学习内容的本质属性去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发深度思考。在表现性学习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加工,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把相关的信息知识直接抛给学生。以活动一“读书态度养成手册”为例,学生关注了《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中,作者对不同的书评价是不同的,又关注了作者是如何挑选好书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互助探究,找到梳理信息的方法:1.用各种符号在书中圈画;2.分条列出信息(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整理);3.归纳法,把信息归纳成几句话,批注在相应的段落旁;4.列时间轴,将作者的经历串成清晰的一条线索;5.借助图表梳理信息。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不同信息梳理方法的优劣,最后学生结合三篇课文,选择一种梳理方式制作出自己的“读书态度养成手册”。

(4)强调表现展示,实现内化迁移

表现性学习强调结果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学生用自己比较擅长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理解、成果及内在素养。学生如果想获得较好的展示效果,就要将内化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尝试、思考形成外化的表现,让他人能够直观、具体地感知到,把表现的过程当作是自我锻炼、自身内化、习得知识、迁移运用的平台,在肯定自我中提升自我。在五下第八单元口语交际“说说我喜欢的书中人”的教学中,学生经过课前准备、课上交流后,对自己喜欢的书中人物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展示:有的用表格梳理的方式,進行条理叙述;有的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介绍人物。最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学生,改编了歌词,把自己喜欢的理由唱了出来,获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

4.落实过程性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反思

在表现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表现,要从表现意愿、表现方式、表现过程、表现结果、表现能力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持续评价。评价关注过程、重视差异、肯定表现,鼓励学生主动反思,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实现深度学习。教师还应充分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问题解决、表现性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回顾和总结在表现性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何处做得不好?怎样做才能学得更好?……”让学生在评价自己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和素养。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读书情境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