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非学校化”方略

2020-07-30康红兵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资源

康红兵

摘要:当前,“停课不停学”让“非学校化”的课程建设方略回到人们的视野。为了推进新形势下的课程建设,学校需要持续深化课程理念,让学生拥有真实的学习权利和责任;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建立交互帮助的学习网络;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放课程的自由市场;努力拓宽实施路径,充分利用社会支持并生成教育力。

关键词:非学校化;课程建设;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6A-0040-04

2019年底,由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疫情使在线课堂、网络教室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应用,也让“非学校化”的课程建设方略再次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非学校化”思潮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背景下的“教育的危机时代。”作为这一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伊凡·伊里奇(Ivan Illieh)在《非学校化社会》中认为,现在的学校过度重视“制度性”,“教”代替了“学”,学生的想象力被禁锢,真正的学习被妨碍和异化,学习的价值因其制度化和机构化而式微,因此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将自己的人格与认知的发展,和学校的精心计划与控制联系在一起”。“非学校化”思想在对学校现象进行批判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人格和心灵熏陶等积极意义,其思想精华与我们当今建构学习型社会的总体思路和终身教育的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中小学课程建设同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一、深化课程理念:让学生拥有真实的学习权利和责任

“人创造了制度,赋予制度以价值,结果,制度成了价值的化身,而却丧失了自身的价值。……人创造了学校,人把自己的学习托给了学校,学校与教育的价值统一了,人却丧失了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表述尽管具有片面性,但学校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能力”目标达成状况不理想的现实也是显然的。培養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成为学校各项活动的核心和纽带。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是在线学习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也是学校教与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只有有效赋予学生学习的责任和权利,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责任者,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行使学习的权利,自觉自愿地履行学习的责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要转化为学生知识技能的自我建构。“非学校化”思想启示我们,既要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也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中小学学生居家学习的自觉性是有限的,为此,我校各级部分别制定年级组的实施方案,按照原行政班级和原任课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和辅导。班主任在了解学生寒假期间学习和生活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宣传在线学习的意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履行学习的职责。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各任课教师都安排了一定的个别辅导时间,帮助或指导学生(通过各班建立起来的学习小组)解决线上、线下学习期间遇到的具体困难;学生每天提交一份《在线学习自我评价表》,各班主任汇总后交年级组。

亚里士多德在其代表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曾说过,“一切行为都是自己的行为……既然行为是自己主宰的,经过策划和自愿的,那么自己就负完全责任。”马克思也曾强调,“一个人只有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他的这些行动负完全责任。”嗍要让学生内在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我们必然要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参与了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学习内容的选择,能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监督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和调整学习策略。学生承担学习责任的重要依据就是其拥有的学习权利,是学生主体在学习中具有的自由意志。当学习能像呼吸一样自由地发生之时,也就是我们学生身心获得自由发展之际。

二、优化教学过程:建立交互帮助的学习网络

校园使学生拥有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平台,学生在学校提供的“机会网络”(叩ponunityweb)或“学习网络”(leaming web)中都能获得需要的资源,每一个愿意学习的学生都能利用这个机会和平台去交流、沟通和分享。“非学校化”思想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为教育对象提供参考服务,即为一切想学习的人提供学习所需的教育资源,开放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工厂、商店、农场等,向学习者提供传统教育中所需要的设施和设备;二是交换技能,每个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上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网络组织应该为需要学习的人提供这类信息,即这些值得学习的人愿意在什么条件下提供怎样的学习帮助,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技能的平台;三是同伴选配,网络能提供学习者与志同道合伙伴的相互交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机会;四是建立职业教育家咨询中心,主要由教学专家进行有关学习策略和学法指导方面的咨询。

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学校除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加重视学校和教师利用网络、移动终端、电视等开展网上教学和在线辅导,鼓励学生利用线上资源、移动终端和有线电视等平台进行学习。学校及时出台了《线上教学及网络技术保障工作要求》,通过班主任了解和帮助学生解决开通网络和实时收看的各种困难。学生在各班级群里除了收看教师的视频教学,还自主进行提问和解答,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感想和疑虑。学校在精心组织线上教学的同时,引导和组建学生之间6人左右的学习小组,通过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形成“规范、互惠”的知识共享关系网。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创设机会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相互补位、相互协作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活动的成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广泛的学习体验。

三、挖掘课程资源:开放课程的自由市场

“非学校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开放知识的自由市场,学校课程的深度改革则需要开放课程的自由市场。只有将课程的权利交给课程的实际参与者,课程才能获得生命。教师必须获得课程的话语权,学校要将控制课程的杠杆交给教师,使他们拥有课程的自主权。为保证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的实效,我校要求教务处和各年级、各学科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各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要对教学使用的导学案和检测习题进行把关,年级组和教务处安排疫情防护、体育锻炼、心理辅导等教学内容,家长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从学校提供的线上学习平台上选择课程资源。省教育厅提供的“名师空中课堂”让学生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学校各班的在线教学和辅导则依据任课教师对教情学情的掌握而具体开展。除了一些由平台提供的教育资源,主要课程都由本校优秀教师开发。学校认为,本校、本班教师是最了解学生需要的人,也是最了解本校课程运行情况的人。他们有能力、有责任依据学情、校情统筹决定各级课程的安排,选择和决定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教学内容,制定和落实校本课程实施的计划。

学生获得课程的权利是学校课程有效改革的关键。学生们有着千差万别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条件下,这些习惯会逐步内化为学生们的性格倾向,并影响他们一生。只有让学生成为课程和教学的中心与主体,学习才能够真实发生,学生也才能在学校或家庭提供的学习机会或平台中,经由稳定学习的过程形成有利于促进学习发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行动。在空中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保持着原班级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和竞争的关系,维持和调整着与资源、环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教学功能补充的关系,提升和巩固在学习场域中的课程权利,使课程的持续建设不断得到新的平衡和新的发展。

网络课堂、在家上学、线上授课使传统课程建设中的力量发生了分歧和变化,新的视角映射出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主客体关系,学校课程建设的权利关系表现为新型的师生之间、家校关系。比如家庭教育的力量和作用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表现得更为明显。学校课程建设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新的、有利于学习发生的课程场域,空中课堂和在家上学使学生更真切地有了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学生在这种新的认识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学习机会,也让学生拥有了相当的课程权利,支配和使用着课程资源,保持和发展着课程建设中与老师、同学的学习关系。

四、拓宽实施路径:充分利用社会支持并生成教育力

“社会支持”原本是心理学领域用来指代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各种社会行为的总和。但从已有研究来看,这一概念的使用已经超越了原来的内涵,被扩展为对有需要群体进行精神和物質资源帮助的总称,涵盖了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外界力量或因素。社会支持的主体是多元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家庭、社区、个人、群体等都是社会支持的主体,他们提供的专业或非专业的支持交互补充,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的层面共同组成社会支持的系统框架。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社会支持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支持,才能“守住”和“放大”学校教育教学的成果。

社会对教育的支持源于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源于对教育价值的认同。“人们相互联系的能力取决于共享规范和价值观的程度的高低,以及社团能否将个人利益融进群体利益。””学习强国”等平台陆续推出了“在家上学”“智慧课堂”等中小学免费课堂,各网络平台不断完善和加强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倡导、引领和规范“停课不停学”的各项举措,而家长以及家庭在子女教育和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史无前例的彰显。家庭教育不仅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重要力量。

社会支持对教育教学发挥作用,需要社会力量自身的自觉和教育系统内部自身的不断提高。重拾社会对教育的支持,首先要使社会力量成为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共同体成员,增强他们的教育责任感,让他们在支持中感受到自身的教育价值。其次,强化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敬畏和尊重。无论是公权利还是私权利,都要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和自主权,不要肆意干预和滥用权利。在遇到摩擦、误解和冲突时,要积极树立教育的崇高地位。最后,教育系统内部也要加强自我素养建设,提高“自身免疫力”,不能在“有偿家教”“收受、索要家长财物”等师德规范问题上自毁尊严,要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赢得社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同时,教育部门也要积极为社会支持创设机会和平台,推动社会支持更好地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加大经费投入,丰富和改善社会教育机构和设施,提高他们实施社会教育的职能。比如社区活动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要充分发挥其社会福利性和教育性的特点,积极承担起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从社会层面来说,要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开放社会资源,为学生成长提供健康的实践场所。从学校和教育部门层面来说,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重视社会支持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积极意义,主动谋划社会支持对教育的有效介入,甄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教育实践基地,联合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等。

“教育力”是各种社会教育力量开展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活动所生成的“教育作用力”,以及各类社会系统进行活动所包含的“教育影响力”。社会支持生成教育力不是自然而然的,除了“自我觉悟”,还需要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唤醒”和“激励”。比如有些社会培训机构,他们的逐利本性使得他们对教育的“支持”强化了应试的驱使、误导了社会和人发展的实际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智慧”地使社会支持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在彼此衔接、镶嵌的教育行为中增强教育的价值引领。不能简单地将社会支持理解为社会各界对教育物质和资金上的形式帮助,还包括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生活体验和实践场所等机会,要“警惕社会支持对教育发展负向裹挟的危险,促使社会支持形成社会教育力”嗍。

中小学课程建设中的“非学校化”方略,是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活动从而具有教育意义和形成教育力的过程。这些“非学校化”的举措和实践,能够使学校和学生获得和应用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本,通过彼此信任和规范,促进交往和合作,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效率。“非学校化”的课程建设方略是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教学并得以有效运行的“载体”,“非学校化”的过程也是课程建设“嵌入”社会结构和机制的功能化变迁。此类“非学校化”方略加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等学习共同体的深度信任和系统内聚,使课程建设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可能,在组织社会力量、强化课程目标、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价值意义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教学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高职教学翻转课堂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