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推进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史学著作

2020-07-30陈晓辉

奋斗 2020年13期
关键词:时期党史中国共产党

陈晓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史的资政育人作用,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2019年12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就是一部指导党和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繁荣发展的高质量教科书。

(一)此书作者是一位底蕴深厚的党史专家。此书作者刘宋斌研究员,本科、研究生皆习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攻读研究生期间师从北京大学知名学者向青教授。毕业后又进入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30年一直孜孜不辍地从事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著作等身,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近50部论著;研究领域广泛,涉及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史、中国共产党廉政反腐史、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中国共产党城市建设史等,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是作者十几年持续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研究的问题。多年的努力钻研,使作者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的“高位作者”,由作者担任副总撰稿的电视文献纪录片《杨尚昆》获第24届全国电视金鹰奖特别荣誉奖,他撰写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获得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优秀资政文稿奖。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作者也从普通的研究人员成长为党史界的领军人物,曾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第三研究部副主任,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课题组主要成员。

(二)此书是一部填补党史研究空白之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在近100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不仅取得了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也发生过“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回顾党的文化建设史,总结党的文化建设进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这个根本问题,不断加强党的文化建设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从国内现有的成果看,虽不缺少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研究的著作,但这些研究要么只研究文化的某一领域,如廉政文化、党内政治文化;要么只研究某一时期的党的文化建设,如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十八大以来。而此书则全面系统地记录了从1921年党的创立至2011年党成立90周年的文化建设状况,填补了长期以来党史界文化建设史研究空白的缺憾。

(三)此书的行文看似平淡实则富于变化。此书的框架结构总体上是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路来确立。卷和编的脉络,以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纲。三卷的标题分别按照“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进行设定,即第一卷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工作(1921—1949年),第二卷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时期的文化工作(1949—1978年),第三卷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化工作(1978—2011年)。每卷下又各设四编,各编的标题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设定的。比如,第一卷下面包括创建和大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1919—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1927—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1937—1945年)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1945—1949年)。章和节的脉络,基本上是按文化建设的领域和专题设定的,比如第二卷第五编中各章的标题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化领导、新闻报刊事业、图书出版事业、文学事业、戏剧事业、电影事业、音乐事业、舞蹈事业和美术事业等;文学事业部分又分为小说专题、诗歌专题和散文专题;在同一专题下则是按发生的先后进行叙述。

(四)此书坚持以大历史观看待文化建设史。此书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梳理时,坚持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史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史中认识和把握。第一,坚持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认识和把握。此书开篇第一章就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者说:这样设计是因为“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创立、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成为文化建设的稳固根基,也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历史经验和智慧源泉。”第二,坚持放到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认识和把握。此书专设一节叙述中国近代文化的嬗变状况,并提出“在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成为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先进的中国人希望通过学习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但在他们发现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前,他们的努力和探求的效果却是很不理想的。”以此表明,中国共产党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建设领导力量是历史的选择。第三,坚持放到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史中认识和把握。此书叙述每个时期文化建设状况时,都会专设一节介绍该时期党的建设状况,说明党的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为理性分析该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背景知识。比如,第二卷的第八编叙述的是徘徊前进和拨乱反正初期的文化建设情况,本编的开篇就介绍了该时期党的建设状况,即揭批“四人帮”运动、邓小平复出、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等。了解了历史背景,就可以客观看待该时期新闻报刊事业、文学领域等文化专项内容建设的得与失。另外,作者还坚持把精英史观和民众史观相结合。比如,20世纪80年代,既记录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文化部直接领导创作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也记录了以崔健的《一无所有》为代表的摇滚乐等“另类”特色的音乐;既记录了刘海粟、李可染等著名美术家的新创作,也记录了形式多样的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兴起。

(五)此书牢固把握文化建设史的主流与本质。“读史使人明智”,但能够明鉴后人的历史必须是信史。这就要求历史研究者应该像董狐、司马迁那样,坚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官精神,以自己的生命保证历史的真实。此书作者在梳理中国共产党90年的文化建设史中,敢于实录“文化大革命”对文化建设的干扰和破坏的事实,提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文化建设的破坏”“对京剧《海瑞罢官》的错误批判”“红卫兵破四旧对文化文物的破坏”“文艺领域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等观点。就现有成果看,此书应是国内第一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建设的状况全面系统梳理之作。在坚持实录党的文化建设史的同时,作者更牢牢地把握文化建设史的主流与本质,深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需要充分揭示和彰显。突出主题与主线,彰显主流和本质,处理好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以利于人们从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所以在此书的写作中,无论是叙述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化建设,作者都将取得的成功和成就作为主流,着重笔墨,详细记录;洋洋洒洒近60万字,绝大多数的笔墨都在弘扬党的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对文化建设走过的弯路,作为支流,作者科学分析,以期警醒后人莫蹈覆辙。

(六)此书能为今后的文化建设事业提供借鉴。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所以说,一部好的党史著作的首要功能是资政育人。作为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的专家,作者把这种理念贯穿于全书的写作中。从第一卷中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近代社会开明人士学习西方文化的救国救民的效果不会理想”“惨痛的教训促使人们对如何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进行反思,先进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仅仅靠西方政治制度的移植难以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到第二卷中“为了发挥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应尽快解决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待遇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再到第三卷中的“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这些反思和经验可以为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兴盛提供借鉴。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作为一部研究中国共产党90年文化建设的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当然,它也和其他著作一样,有其局限和不足。例如,理论分析略显不够深入,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局限和不足是次要的。相信后学们会沿着刘宋斌研究员开辟的这个研究方向继续向前,为党的文化建设研究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成果。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谭晓丽

猜你喜欢

时期党史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