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省社会心理支持保障系统
2020-07-30王曼
王曼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多次谈到要把加强心理疏导和干预作为加强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内容:“我们推动做好社会面安全稳定工作,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加强群众心理疏导和干预”“要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及时化解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要主动做好心理疏导。”
目前,我国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总体进程看已进入常态化防控时期,然而,此阶段疫情所对应产生的社会心理表现形式却呈现出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根据从多媒介汇集的全国各地情况分析,疫情后期公众社会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外显或潜在的种种问题。随着全省各地疫情防控等级的下调,为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确保我省在后疫情时期的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从根本上提高我省应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特提出构建我省公共卫生安全社会心理支持保障系统的建议。
一、重视社会心理建设,提高相关社会政策供给水平
当前,我省应加强对后疫情时期的社会心理监测、预警和干预工作,必须及时遏制处于个体化状态的心理问题,防止其扩大和传播。要在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化治理机制对重点人群、敏感问题等进行排查、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咨询投入,增强心理调适的社会政策供给,完善社会心理治疗资源的分配,合理分配我省现有的稀缺且分布不均的心理调适资源,尽可能使更多更广泛的人群接受心理疏导及干预,得到心理层面的帮助和正确引导。通过加强心理咨询投入和增加心理调适政策的供给,将心理疏导及干预上升到社会层面,进而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社会心理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能力
公共卫生安全社会心理相关服务产品目前在我省并没有独立的生产供给系统,也没有真正全方位地面向社会群众,但其在心理咨询和干预中的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省应从现在开始着手建立其生产和供给的相关体系,使其尽快在解决我省社会心理问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公共卫生安全社会心理相关服务产品主要包括:心理设施的建设、心理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的硬件和软件等。
首先,在基层组织层面进行心理设施建设。将其转变为能为基层群众共用的公共产品。比如,在社区设立相应的心理活动空间、心理咨询室、心理工作坊等,满足人们的心理指导需求,从源头阻止社会心理问题的积聚,消解社会风险。
其次,生产和供给解决心理问题使用的硬件产品。主要是指心理咨询时所使用的硬件配套设施,如接待室、团体放松室、个案咨询室等内部空间设置与室内物件的种类、摆放等,如各种心理宣泄器材和放松器材、个案咨询室需要的音响和沙发等。
最后,生产和供给解决心理问题使用的软件产品。主要包括心理测评软件、心理矫正软件、心理放松软件等。
总之,在有条件的社区,通过必要的心理设施建设,以及简单的心理疏导硬件和软件产品的应用,及时疏导和化解后疫情时期出现的苗头性、趋势性的社会心理问题。
三、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正确的社会心理宣传引导能力
首先,引导健康的社会心理方向。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邀请心理咨询专家、政府公关人员等,针对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从专业角度答疑解惑,发挥宣传引导作用。
其次,丰富宣传活动,正确调整社会心态。后疫情时期,可以充分利用短视频网络平台播放心理剧、心理故事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健康正确的社会心理知识。
最后,增加心理宣传品供给。充分利用公交车、地铁站等公共空间,以及在社区设置社会心理角落,发放心理疏导宣传册或播放心理指导视频片。
总之,通过正确的宣传引导,既能够为急需心理指导的群众提供指导,也能够常态化进行健康社会心理的宣传引导,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市民的心理承受力和良好社会心态。
四、强化人力保障,加强心理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我省目前的心理危机干预某种程度上仍处于分散与自发状态,缺乏完整的危机心理干预体系,尤其是缺乏人才保障体系做支撑。因此,组建一批包括高素质的心理专家队伍在内的社会心理人才队伍,应对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已日显迫切。
首先,建立社会心理人才储备库。依据严格标准将具备资格的对象收入人才储备库,并有计划地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指导。如此既可确保在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全过程中最大化利用人才资源,也能补齐我省社会心理人才队伍发展缓慢的短板。
其次,重点加强对公益性人才的培训指导。在尽可能组织动员高校心理教师和社会心理咨询师队伍参与社会公益行动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发挥心理热线咨询员和心理志愿者的作用,这两支队伍因其匿名性、低收费性和公益性特点,主要是面向广大低收入群体提供心理服务,但因其专业性不够,只能进行基础性的心理安抚和初步的价值引导,难以更深层次地解决求助者的心理困扰。所以,必须加强对这两类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培训指导,通过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以便在基层持久、广泛地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李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