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墨子的大禹精神
2020-07-30吕芳
吕 芳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一、大禹民本精神的倡导者
民本思想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思想史,经过各个朝代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孟子有“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5]328的观点,荀子以水喻民,认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6]544,强调了“民”的重要性。西汉贾谊提出“民者,万世之本,不可欺”[7]的理论。后世“以民为本”的思想言论层见叠出,“无论其如何变迁、改造和发展,总是印刻了大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8]墨子便是大禹民本精神的忠实倡导者。
1.墨子“兼爱”思想是对大禹爱民精神的发扬传承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起于不相爱”,“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9]101。这里的“天下之害”便是指由“不相爱”产生的“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9]101的社会状态。“天下之利”则是指由“兼爱之心”产生的“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9]103的和谐社会。如何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呢?墨子主张以“兼”易“别”,即以“相爱”取代“不相爱”,以此来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目的,正如伍非百先生所说:“我爱利此九千九百九十九人,而此九千九百九十九人复转而爱利我。”[4]26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融洽而无战争,人人能够互爱,百姓就可安居乐业。在此过程中,“君王本身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君王的喜好直接影响着民风的变化。”[10]墨子举例说明君王的榜样作用,如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则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9]104,不穿华美之服;越王“好士之勇”,则越国之卒便有“蹈火而死”的勇猛精神。大禹是中国上古时代明君的典型代表,也是墨子推行“兼爱”思想的榜样和楷模。《墨子·兼爱中》云:
况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9]107-108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大禹治理水患的范围颇广,利民颇多,不局限于自己的部落,这种“兼爱”精神值得取法和发扬。《荀子·大略》篇云:“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6]493《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亦载:“南到计于苍梧,而见缚人,禹拊其背而哭。”[11]可见大禹能够全面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正是由于大禹真诚地关爱、帮助人民,辟除民害,所以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倘若人人都能像大禹一般,“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和国与国之间无差等的相爱,自然是天下和乐,人间太平。”[12]73这种社会环境也必然有利于民生,墨子这一“兼爱”思想便是对大禹爱民精神的发扬。
2.墨子吸取了大禹讲求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精神
护士应急人力调配是临床护士人力严重短缺时护理系统快速调配人力增援的一种组织行为。建立护士应急人力调配制度并有效的实施,是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解决护士应急人力问题的重要措施[1]。2008年起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将各家医院建立的护士应急人力调配制度及实施情况纳入了护理部管理质量的评估体系。本研究通过调查我院护士应急人力调配制度与护士应急人力劳务支付配套方案在临床中的运用,了解相关科室护士工作满意度,探讨护士应急人力调配机制在临床的应用效果。
《尚书·大禹谟》记载虞舜评价大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13]32,《史记·夏本纪》盛赞大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14]51可见,大禹虽然身为首领,但一直兢兢业业,勤俭节用,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奔走,不敢独自享乐。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家人以俭立身,舍弃淫乐。其孙太康“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月弗反”[13]92,太康的五个弟弟遵照大禹之遗训作《五子之歌》讽喻和训诫太康:“民可近,不可下……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13]93-94劝诫太康要以民为本,以身作则,勤俭立身,不要沉迷于女色、打猎、美酒、歌舞。
墨子十分赞同大禹的“尚俭”行为,《墨子·节葬》篇极力称赞大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铜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埳”[9]184的“节葬”方式,“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9]159。墨子认为“禹七年水”“汤五年旱”然其百姓“不冻饿”的原因是“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9]28,可见墨子对大禹“尚俭”以利民、惠民、爱民的行为极为推崇。墨子“尚俭”“节用”的经济思想涉及衣、食、住、行等很多方面。
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9]36
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9]31
先秦诸子对“尚俭”思想的论述甚夥。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15]24并提出“温、良、恭、俭、让”的伦理规范,然其推崇的“俭”必须符合“礼”的标准,带有强烈的等级观念。老子《道德经》云:“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6]在道家眼中,“俭”是自我修身的方法,旨在摈弃欲望,收敛精神。与之相比,墨子则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认识到“富贵者奢侈”是造成“孤寡者冻馁”的直接原因,并对统治阶级提出一系列“节用”之法,认为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就不必“加费”于物,耗费民力,这种“去无用之费”的做法才是“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这一观念正是对大禹尚俭利民精神的弘扬。
二、大禹自苦精神的实践者
综观《墨子》一书,墨者们时刻践行着“身行为本”的原则,传承、发扬大禹身体力行的人格风范。韦政通在《先秦七大哲学家》一书中指出,孔孟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曾周游各国,不过他们周游各国,游说诸侯的目的是“得君行道”[19]。这表明孔孟是借助君主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理想追求,他们往往只是提出措施而不注重实行。墨子则不同,他在《兼爱》篇表达了“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9]117的“言行合一”观。又在《公孟》篇与告子辩论说:“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9]465表明了墨子言既出、必有行的态度。墨子这样说,也确实这样做。如《公输》一文记载了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之事,墨子听说之后,“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阻止楚国攻打宋国。《备梯》篇记载禽滑厘子侍奉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9]541,也可从侧面看出墨子劳苦奔波的状态。《耕柱》篇载巫马子称墨子有“狂疾”之言: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耶,鬼而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子墨子曰:“今使子有二臣于此,其一人者见子从事,不见子则不从事;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从事,子谁贵于此二人?”巫马子曰:“我贵其见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子墨子曰:“然则,是子亦贵有狂疾也。”[9]428
可以看出,墨子“行义”之举绝对不会因为别人的非议和不解而停止,“为了天下大义,即使自己毫无所得,他人毫无所见,墨子自身也是不会放弃、毫不松懈的。”[20]墨家这种艰苦卓绝、孜孜不倦、热情救世的人格精神正是大禹身体力行、为民谋利精神的再现,“大禹与墨家在精神上已经同化了”[21]。
三、大禹科学理性精神的契合者
众所周知,西方经过工业革命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遂显落后。多数人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的形态大多停留在经验的层面,缺少精密的理论体系。”[2]242“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基本上没有被当作一种客观对象来研究。”[2]246然而,大禹治水的方法及墨子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独到之处无不显示出他们遵循客观规律的创造性思维。
关于大禹治水的方法,古代典籍记载颇多。《国语·周语下》云:“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22]可见大禹已经意识到测量的重要性。《史记·夏本纪》亦有类似记载,“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左准绳,右规矩。”[14]51说明大禹勘测和考察地形的方法已经非常科学。大禹敏锐地发现他父亲——鲧“壅防百川”的弊端,开创了以疏导为主、引水入海的治水新方法。孟子称“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5]151,认为大禹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是遵循河流的运行规律,因势利导。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把各个地区的土质、盛产物、土地级别及贡赋都作了划分和规约。他把大海到泰山之间的地域称为青州,青州“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田上下,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丝。”[14]55豫州“其土壤,下土坟垆。田中上,赋杂上中。贡漆、丝、絺、纻,其篚纤絮,锡贡磬错。”[14]62可以看出,大禹在治理水患的同时,也顺便将全国各地的水土性质、风物特产进行了总结与归纳,这无疑为百姓因地制宜地进行农耕和君主维护国家统治提供了极大便利。大禹这种顺其自然的创造性思维“从战略上占有了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理性高地”[23],对后人治水方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墨子讲“天志”“明鬼”,很多学者据此认为他是一位“宗教家”,这一说法是欠公允的。詹剑峰指出,墨子既没有像耶稣那样自命为救世主,也没有像佛陀那样逃避现实,遁之空门,他的思想和活动是入世的。[24]73这不仅体现在墨子积极救世的人格精神上,还体现在墨子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上。蔡元培说:“墨学中断使中国科学不发达。”[3]220李绍昆认为,“孔子是伦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人物,那么在科学哲学领域最伟大的大师桂冠应归于墨子。”[3]228墨子的科学思想涉及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方面,可谓是“战国时期科学发展的一个高峰”[2]241,军事防御武器的发明最能体现墨子理性的科学创造思维。《墨子·备高临》篇记载墨子为对付“羊黔”的攻城战术,发明创造了连弩车。
两轴三轮,轮居筐中,重下上筐。左右旁二植,左右有衡植,衡植左右皆圜内,内径四寸。左右缚弩皆于植,以弦钩弦,至于大弦。弩臂前后与筐齐,筐高八尺,弩轴去下筐三尺五寸。连弩机郭同铜,一石三十钧,引弦鹿长奴。筐大三围半,左右有钩距,方三寸,轮厚尺二寸……矢高弩臂三尺,用弩无数,出人六十枚,用小矢无留。[9]538-540
可以看出,墨子的连弩车设计之精密,计算之精细,他利用机械力量代替了人工射箭,而且一次能够发射六十只箭,威力甚强。墨子还发明了“转射机”,其“长六尺,埋一尺,两材合而为之辒,辒长二尺……令善射之者佐,一人皆勿离”[9]503-504,以此作为防守城门的武器,用来应对“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9]491-493等攻城方式。针对敌人“穴土而入,缚柱施火,以坏吾城”[9]550的战术,墨子命令陶匠烧制“瓦罂”,用以“中判之,合而施之穴中”[9]551,借此阻断敌人进攻的道路。墨子总能根据敌方不同的攻城方法发明相应的防守器械,根据敌人的战术方式制定出有效的应对之策和防御措施。墨子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表现出较为理性的科学创造思维,这一点在思考方式上与大禹治水有相通之处。
四、墨子所具大禹精神的原因
一种思想理论的出现,不仅受时代精神、公共心理、社会意识的影响,还与创造主体的思想状况、经历、学识有密切关系。墨子具备大禹精神并非偶然,是由其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及其身份意识决定的。
1.托圣以扬己说的时代背景
冯友兰说:“中国人总重过去的经验,这个传统史学是出自占压倒多数的农业人口的思想方式……从孔子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是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论述学说的根据。”[25]先秦诸子似乎对这一“托古”的做法乐此不疲,他们借远古圣王的威名宣传自己的理论学说,以求得到当世君主的接纳与肯定。《论语·泰伯》篇孔子赞美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15]83在孔子眼中,尧是德行广博之人,对人民有深厚和无私的爱,并顺应天道开启了华夏文明史,建立了丰功伟绩。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终极理想追求,更是其游说国君实行仁德之政的美好说辞。孟子“言性善”“必称尧舜”,《孟子·尽心上》篇云:“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5]314孟子认为尧、舜本性就具备了仁义,汤王、武王靠修身实现了仁义,“五霸”虽是假借了仁义之名,但又怎知他们没有仁义呢?“性善论为孟子学说之主旨”[26],其征引尧、舜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性本善”的理论主张。荀子言论中也不乏对古代圣贤的推崇与引用,《荀子·非相》篇表达了人的贤能与长相无关的观点,虽然“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6]73,但他们却“名动天下”“仁义功名善于后世”,这种以列举“圣王”事例的论述方式无疑增加了其言论的可信度。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之道,不必强加干预。《庄子·秋水》篇云:
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17]580
尧、舜虽让位于他人,却最终称帝,宰相子之与燕王哙让位,燕国反而几近灭亡;商汤、周武王夺天下而称王,而白公胜却因争夺王位而殒命。庄子从相对主义角度出发,借助古代圣王、贤士的例子,论证事物的发展变化自有其规律、并不能为人所知的观点,以此来倡导人们回归自然。韩非子也善用“贬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学说。《韩非子·五蠹》篇云:“然则今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18]1401他认为古代与当世的情况完全不同,因而尧、舜、禹、汤、武的治国之道并不适用于当前社会,借此阐明历史不断发展变化的论断。可见,列举史事,托举圣王,阐扬己说,是先秦诸子普遍的论述方式,他们真正关注的不是历史人物本身,而是依托贤者和圣王来架构自己的学说主张。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墨子自然不甘落后,他也将自己的论述依托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墨子》提及大禹“多达五十六次”,[27]墨子用自身行动肯定和传承了大禹精神,这与其个人的意识形态不无关联。
2.墨子“贱民”的身份意识
墨子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色彩,这是学者们所共认的。詹剑峰认为:“墨子本人出身是贱人,曾骄傲地承认自己是贱人。”[24]4戚文认为,“墨子是一位平民哲学家”,他具有“平民政治家的风采、气魄和胆略”[3]6。苏凤捷说:“墨子总是时常道及百姓的耕织日用、百工技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12]15墨子本人对自己的身份有清楚的定位。《墨子·贵义》篇云:
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9]441
墨子认为,草药虽然微小,却能医治天子之病;农夫虽然微贱,但其所生产的粟米能够祭祀鬼神上帝,这无疑是墨子自身价值的自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不如为车巧也”[9]625,虽有夸饰成分,却也说明墨子是出身于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并十分注重民生实用,这样的生产劳动在当时被称为“贱业”。然而墨子这样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平民”,同样也是一位饱读诗书、博学广识的学者。据罗根泽统计,《墨子》一书引《诗经》11处,引《尚书》34处,又多次提到“百国春秋”“宋之春秋”“燕之春秋”等,[28]于此可见墨子学问之渊深广博,这一点或许成为了墨子在古史中寻找支撑自己学说的精神支柱和论辩旗帜。“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的言行事迹是平民意识的最初表现,汤、文、武则是贵族意识的代表。”[12]200墨子自然更倾向于前者,而其中的大禹精神恐怕更为贴合墨子对平民利益的追求。在大禹时代,人们最为迫切的愿望是解决水患,大禹“沐甚雨”“栉疾风”,“为民兴利而不懈”,可谓是劳动者的典型代表,更是维护万民之利的“公仆”,其科学理性的治水思维也与墨子擅长发明的创造性思维若合符契。与大禹相比,尧是高高在上、万众景仰的圣贤之君。《尚书·尧典》记述尧发号施令:“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13]3这俨然是一副身份尊贵、神圣不可侵犯的圣贤姿态。舜与尧一样,都是一副雍容典雅、指令他人的圣君形象。《尚书·舜典》记载其祭祀的场景:“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13]13-14场面之隆重,典礼之盛大,非平民所能企及。总之,尧、舜不似大禹般风尘仆仆、胼手胝足地奔走于民间,而墨子的“贱人”身份决定了其所具大禹精神的必然性。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为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当世君主的认可与支持,皆托举圣王来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墨子必然也会遵循这一方式,但因其平民的身份意识而选择了与自己学说精神吻合度极高的“大禹”作为辩说旗帜。因此,墨子自身体现出颇多大禹精神,其兼爱、尚俭的理论主张与大禹之体恤百姓、勤俭节约的民本思想有相似之处,其自苦为极、摩顶放踵以救天下的实践精神与大禹股无胈、胫无毛以治水的劳苦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墨子和大禹皆在科学创造思维上展现出理性分析和善于创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