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培养孩子核心素养
2020-07-30白琳安文军
□白琳 安文军
我国新课程改革始于2001年9月,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2015年,教育部又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一名寄宿制学校的教师,笔者在教育教学中发现,要想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携手。
教师需要“三个能力”
笔者所执教的学校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明花乡,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是以裕固族为主,藏、汉、回、土、哈萨克等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聚居地。
本乡镇辖区范围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6公里,地域宽广。为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前些年农牧村的中小学采取合并办学模式,最终形成了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目前,我校从一年级到九年级,93%的学生住校,由于父母和孩子接触的时间较少,客观上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加之农牧区很多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家庭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够,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因此,寄宿制学校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更是肩负重任,责无旁贷。那么,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寄宿学校的学生首先要学会自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没有父母照顾的学校生活。班主任和教师应就学生洗漱、用餐、学习、用电、就寝等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并为每个宿舍指定一名学生监督员,遇到紧急情况或突发状况,应让学生监督员第一时间向班主任报告。班主任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当看到学生情绪低落或者衣着邋遢、精神状态欠佳时,应及时向学生了解情况,如果是因为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导致的,要及时找学生谈心,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理能力,并让同宿舍的学生一起关心、帮助那个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自理、自立,以顺利适应寄宿生活。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寄宿学校的学生因为没有家长的耳提面命和时刻监督,很容易在学习上得过且过。班主任应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早晚自习,并指定班干部轮流监督。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定期对学生的早晚自习情况进行监督、抽查,以确保学生时刻绷紧学习这根弦,并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鞭策。针对很多寄宿学生喜欢在宿舍熄灯后闷在被子里戴着耳机玩手机游戏、看视频的问题,班主任除了进行严格管理以外,还应利用班会课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这样做不仅违反作息纪律,无法保证充足睡眠,而且在黑暗中玩游戏、看手机会造成视力下降或导致颈椎病。让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减少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
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寄宿学生平常接触最多的就是班里及宿舍里的同学。如何教育学生与同学正确交往、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是班主任重要的工作内容。因为一旦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极容易产生校园霸凌现象。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黑板报等宣传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共同进步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反映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内容的“手抄报”,还可以在班级、学校召开联欢会时组织学生编排反映同学友爱的小品、相声、话剧等,号召学生从我做起,关爱同学、帮助同学,正确看待和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寄宿生活中收获更多的友情,从同学身上学到对方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家长需要做到“三多”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基于对子女身心发展的认识形成的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它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和家长的教育行为。对于寄宿学生的家长,更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端正对孩子培养的态度。笔者认为,破除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传统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同样是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关键。另外,家长要重视与学校的配合,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和孩子交流感情。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后,与家长见面及沟通的时间就变得非常少了。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并防止与孩子之间产生距离感及心理隔阂,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家长每周应给孩子打几次电话或进行微信视频,主动和孩子聊聊家中的变化,以及与亲戚、邻居交往的趣事,诉说对孩子的想念。同时,要多问问孩子在学校里有什么开心的事、取得了哪些进步、和哪个同学关系最要好;孩子回家的时候,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陪孩子看看电视、一起外出购物等;孩子离家去学校之前,可以给孩子做些爱吃的或买点好吃的,嘱咐孩子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通过上述做法,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疼爱和牵挂。
多给孩子留空间。和睦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既要体现家长对孩子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又能够让孩子与家长一起交流思想和感受,给孩子的心灵留下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感受到心理上的满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上要保持一致,切忌在孩子面前唱“红白脸”。
另外,要在家庭中营造学习的氛围。身教胜于言教,如果家长喜欢学习,对新知识充满兴趣,子女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要注意隔代教育问题。在很多农牧区家庭中,由于父母忙于农牧业生产或居住在遥远的牧业点,无法全身心地照顾孩子,就把孩子交给祖辈或亲戚照管。殊不知,这样会给子女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隐患”,尤其是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及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会造成教育的“脱代”。
多与老师沟通交流。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仅以孩子的分数评价学校和老师,对学校、老师的工作配合不够。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转变观念,最好的方法是定期与老师进行沟通,以此来更迅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成长困惑,并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向老师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管孩子在学校是什么样的状况,家长都要在珍惜老师的每一次沟通,真诚地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让老师感觉受到尊重和爱戴,对孩子也能多一些关注、宽容和喜爱。得到老师明确的指点后,家长也能更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总之,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对学生开展核心素养教育,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其效果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