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温度对红砂种子活力的影响

2020-07-30

乡村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种子活力培养皿发芽势

吴 滨 王 立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红砂(Reaumurica soongorica),属柽柳科(Tamaricaceae)红砂属(Reaumuria L.),别名琵琶柴[1],高80 cm,多数小枝呈曲拐状,当年生枝肉质棕红色,老枝灰褐色或淡棕色。叶细小,短圆柱形,长2~4 mm,叶表面常具灰白色盐霜,角质层极厚,气孔数很少,表面积极小且下陷很深。种子为蒴果,全面被淡褐色长毛,具蜡层质[2,3]。红砂属植物起源于第三纪,是包括亚洲中部在内的“古地中海区系”沿岸地域的代表种之一[3],全世界约有12 种,我国有4种2个变种[4]。

红砂喜光、耐盐、耐寒、耐干旱、耐瘠薄、抗盐碱及抗风沙,同时具有改良土壤、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5],是防止干旱土地荒漠化的重要生物屏障[6-8]。我国西北地区荒漠,经常将红砂作为防风固沙树种和药用饲用植物[9,10]。

研究表明,温度较低时,红砂种子即可发芽,但速度缓慢,所需时间较长,在最适温度下种子能快速发芽,20~30 ℃为适宜的发芽温度,但发芽速度依次减弱;在18 ℃低温逆境条件下,种子活力明显降低,尤其是低活力水平的毛子,受低温影响更大,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明显降低;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温度有增加苗高和根长的作用;30 ℃有利于幼苗生长,20~30 ℃变温有利于幼根生长[11-13]。

Harrington 等曾指出,在含水量为5%~14%时,种子寿命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逐渐缩短[14]。Ellis等早期研究表明,降低种子含水量,种子可在较高温度下贮藏,其效果与较高含水量、低温贮藏相同,贮藏温度是影响种子活力的一个关键因素[15]。研究发现,温度与种子寿命的关系规律为:0~50 ℃,温度每上升5 ℃,种子寿命会缩短1/2[16]。

目前,对于红砂的研究集中在繁殖特性、种子萌发特性、种子萌发对盐胁迫或干旱的响应机制等方面[17],有关温度对红砂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甚少。本文主要结合试验探讨不同温度对红砂种子活力的影响,以便提高红砂种子培育效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供试红砂种子于2016 年7 月采自甘肃省武威市(地处N 38°44′、E 103°10′,海拔1 343 m)。种子采回后于室外晒干,除去种壳,选取健壮饱满、无损伤和无虫害的种子置于纸袋中封口备用。

1.2 试验方法与内容

1.2.1 种子处理。将各个袋中的种子置于烘箱,分别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处理。处理之后挑选大小、饱满度基本一致的种子,用10%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种子30 min,用蒸馏水在流水条件下冲洗五六次,直到没有次氯酸钠溶液的气味。

1.2.2 试验过程。种子经高温、浸种、消毒、冲洗后,均匀排放在铺有2层滤纸、直径为90 mm的培养皿中(培养皿预先消毒,用黑色记号笔在培养皿底部做标记,防止混淆),每个培养皿中摆放100 粒种子[4]。种子处理温度分别为25、30、35、40、45、50、55、60、65 ℃和70 ℃,处理时间分别为24、48、72 h,以及对照组CK(未做温度处理),每个温度设置3个重复。将装有种子的培养皿放置在实验室实验台上,在室温25 ℃下观察发芽情况(种子萌发以胚根突破种皮为标准)。每天按时观察并用滴管补充足量水分(蒸馏水),以浸润滤纸为标准,每隔48 h更换一次滤纸,保持苗床干净,防止种子发霉。观察种子发芽间隔为24 h,安置发芽当天为第1 天,每天按时观察并统计记录种子发芽数量,连续3 d没有种子发芽时结束发芽试验。

表1 不同温度对红砂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对红砂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由图1 可知,在25 ℃(常温组)和30 ℃下,不同时间处理的发芽率变化不大;30 ℃下处理72 h的发芽率略高于25 ℃下不同时间处理以及30 ℃下24、48 h 处理;在35 ℃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呈上升趋势;在40 ℃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呈降低趋势,处理48 h 和处理72 h 发芽率差异不大,40 ℃下处理24 h 发芽率最高,为75.3%;50、55、60、65 ℃和70 ℃下处理72 h发芽率均低于常温处理。

由此得出,在40 ℃温度环境下,红砂发芽率最高,可能是这个温度范围内种子体内的酶活性最高,有助于提高发芽率;当温度高于或低于40 ℃时,种子体内的酶活性降低,发芽率随之下降。

2.2 不同温度对红砂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通过对比各处理时间均值发现,处理24 h 的平均发芽势为49%;处理48 h 和72 h 的平均发芽率为45%。结果表明,处理24 h与常温处理(50%)发芽势变化不大,处理48 h与处理72 h没有变化,均为45%。

通过对比各处理温度均值发现,30 ℃的平均发芽率为36.78%,35 ℃的平均发芽率为43.45%,40 ℃的平均发芽率为57.44%,45 ℃的平均发芽率为44.22%,50 ℃的平均发芽率为44.89%,55 ℃的平均发芽率为47.78%,60 ℃的平均发芽率为39.44%,65 ℃的平均发芽率为50.33%,70 ℃的平均发芽率为47%(见表1)。在40 ℃下,红砂种子发芽势最高,为57.44%。总体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砂种子的发芽势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2.3 不同温度对红砂种子发芽时间的影响

如表2所示,在25 ℃下,处理24、48、72 h的发芽时间均为9 d;在24 h 处理下,除25 ℃和70 ℃发芽时间为9 d外,其他均为10 d;在48 h处理下,平均发芽时间为10 d,其中60 ℃为13 d;在72 h 处理下,平均发芽时间为10 d,其中35、55 ℃为12 d。总体来看,在不同时间处理下,平均发芽时间没有变化,均为10 d;在不同温度处理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芽时间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差距为一两天。这表明不同温度、不同处理时间对发芽时间的影响不大。

表2 不同温度对红砂种子发芽时间的影响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红砂种子发芽率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在25~40 ℃呈上升趋势,50~70 ℃与常温组25 ℃相比呈下降趋势,总体表现为先增后减。随着温度的变化,红砂种子的发芽势没有显著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红砂种子的发芽势呈降低趋势。在高温条件下,活力低的种子会失活,活力高的种子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活力会降低。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发芽势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40 ℃时达到最高。不同温度对发芽时间的影响不大,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平均发芽时间没有变化,均为10 d。

猜你喜欢

种子活力培养皿发芽势
我国破译控制水稻种子活力的“遗传密码”
NASA and Space Exploration
无处不在的细菌
特定基因调控水稻种子活力机理揭示
微生物“长”出惊艳画作
微观世界给艺术创作带来的无限可能
高锰酸钾药剂浸泡处理山桃稠李种子催芽比较试验
腐胺和精胺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的影响
杉木种子活力试验研究
GA3处理对欧亚种葡萄种子发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