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表演研究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与桥梁

2020-07-29谢博杨

参花(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音乐表演跨学科理论

摘要:对音乐表演中实践和理论的研究缺一不可,但当今国内音乐表演研究在理论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上相对薄弱,音乐表演似乎脱离了学术研究的领域,音乐表演理论和实践之间一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建立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值得相关研究者重视与思考的。

关键词:音乐表演 理论 实践 跨学科

理论来自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在音乐表演中,实践和理论的研究缺一不可,但由于音乐表演理论和实践浩如烟海,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以致人们难以把握,它们之间似乎总是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也常常迷失在这条鸿沟之中。英国剑桥大学约翰·林克教授曾强调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提出是否可以建立“表演的音乐学”的学科 ;我国著名音乐学家秦序先生也指出有关音乐表演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总结,相比较而言仍显薄弱、滞后。为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局限,促进音乐表演理论与實践的结合,国内外也开展了相关的学术研讨会,那么如何建立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具体分析如下。

一、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音乐表演比其他音乐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国内外虽然针对音乐表演在某些观点上有一定共识,但由于文化背景和学术传统的不同,对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呈现出较大差异。国内对于音乐表演的研究大都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一方面,音乐表演者执着于表演,缺乏对理论的钻研;另一方面,音乐学家又只注重理论研究,忽视表演实践的重要性。

(一)研究方法欠缺

国外的研究具有专题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加之西方学者注重实证研究,重视实验数据,使其有着极强的科学化、可视化特征。如美国著名音乐美学家卡尔·西萧运用计算机模式进行音乐表演问题的实验研究,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对表演进行测量的科学实证潮流。朗纳和基博用科学测量的方法对表演力度和速度的表现进行的可视化研究等。而国内的研究多是综合性的归纳,多是从中国美学、表演心理、表演的创造性几个角度进行探讨,重描述而缺实证。虽然也涉及表演测量方面的研究,如杨健的《音乐表演实践研究的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文思隆的《交响乐演奏速度研究》 等等,但类似的实证研究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实属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音乐表演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多以哲学美学思想解读音乐表演,很容易陷入理论套实践的误区,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高拂晓也曾指出,国内音乐表演的研究“大多过于简单和零碎”“缺乏实验数据支持”。音乐表演的本质在科技和多元化风格发展的影响下,不断发生着变化,音乐表演的研究需要实验数据的支持来使其具有科学化的品性。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音乐表演者怎样才能尽可能完美地诠释一部音乐作品呢?对作曲家的表现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揣摩是必不可少的, 分析作品的音乐形态及其构成更不容忽视。理论分析和表演实践是相互支撑的,但由于学科专业划分的限制,对于音乐结构的分析并不是服务于音乐表演,而是呈现出单纯为分析而分析,这就割裂了音乐分析与音乐表演之间的联系。理论分析虽不是演奏阐释的唯一标准,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参考。曲式结构的分析只是为了探索作曲家的创作技法和结构逻辑吗?对于和声、旋律等要素分析仅仅是为了探求作品的和声走向和调性布局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演奏和演唱者来说,音乐的分析是以表演阐释为目的的,不完全是为了探究作曲家创作手法和结构逻辑,而是为了表演中如何更好地把握音乐。因此,对表演者来说,无论是从何角度去分析音乐作品,都应是立足于实践的思考和解读。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论文写作上也大有体现,在音乐表演专业的论文中常出现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背景介绍和作品分析与表演实践无关,二是逻辑思维能力不足,三是缺乏学术创新性,这也导致这些论文都像是一个模子中刻出来的。因此,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应加强文化素养,提升思维能力,拓宽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从表演实践中提炼问题和观点,并以此导向理论,从而完成既具有实践意义,又具有一定理论高度和学术含量的研究成果。

二、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在跨学科视域下加强音乐表演与音乐内外部学科的关联,拓展多样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是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理论并不是要对音乐表演“指手划脚”,而是为表演的阐释提供思想基础和学术参考标准,因此,跨学科研究对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音乐学科内部的“跨”

音乐表演与音乐学专业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首先,音乐表演需要运用音乐史学的方法收集作曲家、乐谱、作品等相关文献;其次,音乐表演需要通过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和理解音乐;再次,音乐表演还应从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和方法思考并实践表演活动,这些音乐学理论研究的方法都为表演的阐释建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应注意的是,无论是对历史背景的探究还是对作曲技法的分析等都是建立在以表演阐释为目的的前提下,应把研究的思路架构在对作品的表演实践中,从而完成重塑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表演。

(二)音乐学科外部的“跨”

跨学科的研究不仅限于知识的关联,也体现在各学科不同研究思路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卡尔·西萧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音乐表演中的“偏离”原则 ,他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的演奏进行录音分析,总结演奏家不同的情感表现方式,通过可视化的研究他得出“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存在于对规则的审美偏离中”。此外,帕恩卡特和麦克弗森的《音乐表演的科学与心理学》 也是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成果。当然,国内此类方法的研究也有,如冯效刚通过生理科学的原理探求演奏技能形成的科学性,周海宏引用心理学的方法论及了钢琴演奏操作系统的认知等。但是国内此类跨学科的研究还是少之又少,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机制,加强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

三、结语

音乐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文化,音乐理论并非是脱离音乐实践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对音乐表演实践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音乐表演需要既有“高” “精” “尖”的实践技能,又有“广” “博” “深”的理论素养的双重人才。因此,对于音乐表演的研究应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局限,并采用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促进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学术化的思维来看待音乐表演实践的问题,将中国音乐表演艺术进行了全面梳理,探索出一条研究的新路径,建立起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以推动中国音乐表演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拂晓.音乐表演艺术论[M].重庆:西南大学,2016.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高拂晓.以跨学科的视野加强表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届全国音乐表演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16(06).

[4][美]卡尔·西萧.音乐美学(音乐美的寻觅)[M].郭长扬,译.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1970.

[5]杨健.音乐表演实践研究的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04):54-62+4.

(作者简介:谢博杨,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音乐表演跨学科理论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音乐表演具备的几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