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2020-07-29施洢茹
摘要:本文以西贝柳斯经典交响乐作品《芬兰颂》为例,通过四个方面的解读与剖析,探究音乐作品中的精神文化内涵。
关键词:音乐情感 精神力量 民族 《分栏颂》
著名主持人汪涵曾经说过一句话,“音乐是心底里伸出的一双手来抚慰人心的。”高中的音乐鉴赏课,重在鉴赏,它不是单一地停留于音乐表层的欣赏,更多的是透过音乐去聆听作品内在的声音,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感受。在新课改盛行的今天,音乐教师要注重用啟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他们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这正是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一个教学理念。高中音乐鉴赏真正传达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贴近生活的情感体验,一个蕴含在作品背后的精神力量。本文将以人音版普通高中必修教材《音乐鉴赏》中的《芬兰颂》为例,浅析经典音乐作品中的内涵。
一、寄托于现实创作背景中的精神力量
对于一部乐曲的挖掘,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其创作背景。每一部作品,都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创作背景。它可能产生于作曲家因为某一个人产生的念想;也可能是产生于脑海中的某一件事情,乃至一个印象;当然也会是时代背景孕育了它。比如西贝柳斯的《芬兰颂》,这部作品创作于1899年,是在沙皇残暴统治下,一个民族对自由的渴望与抒发。沙皇残暴统治与波罗的海战役对芬兰人民来说是一段屈辱的血泪史。因为长期的压制,百姓的性格含蓄而内敛。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芬兰颂》出现了。它仿佛将芬兰人的心声传递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向全世界诉说着位于北极圈附近的这个小国,为了他们民族的解放与生存,正在进行殊死斗争!
当教师在课堂上配合乐曲的片段音乐以其激昂的语言,讲述着当时的历史背景之时,能从学生的脸上看到那历史的重量。学生会感同身受,会想起那一段曾经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历史!那是一个民族对于历史的铭记,那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产生的精神力量。
二、蕴含在音乐主题中的精神力量
大多数音乐作品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音乐主题,而对于这些音乐主题的学习,是音乐课堂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些音乐主题也是最能够反映作曲家思想以及音乐内涵的。在对音乐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很多专业音乐技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掉那些比技巧更为重要的深层次的东西,那便是精神内涵。
如《芬兰颂》当中的赞美诗主题。这个主题的出现已经是预示着战争胜利之后的深情主题。在这个主题中,所用到的骨干旋律是跟前面的凯旋主题相似的几个音,节奏等变化使其产生了变奏特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这个主题当中,首先运用了弱起,那么这里为什么要用到弱起呢?音乐直到第四个音才真正推出了强拍,那么强拍出现得晚预示着什么呢?强拍越晚出现越说明人民的情感累积深,心中对祖国的期望高,对自由的期待强。而第一句与第二句的旋律是基本相似的,在这两句基本相似的旋律中,都在2的前面出现了一个空拍,那么为何要在这里处理成前半拍的空白?如果不是空拍又有什么效果?而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范唱便显得非常重要。学生会说那像是人们在抽泣或呜咽。而真正要让学生明白的是,他们为什么在胜利降临之后,当幸福生活开始之时,还会有着如此哀伤的情绪呢?很多学生便会领悟到,那是他们对死去战士的悼念,对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心酸回忆!而到了第三句开始时,旋律突然进行了一个跳进,变得明朗起来,音区升高,并以前三个音的同音重复表现出人们内心深处的呐喊。学生会极其自然地说出那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热爱与祝愿之情!这一段的主题,是芬兰人民在战争胜利之后最真挚的情感表达,那是他们在向全世界倾诉。当1995年芬兰国家冰球队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之时,芬兰人民要求演唱的并不是他们的国歌,而是这一段被填上了词的《芬兰颂歌》。这种精神力量伴随着音乐理解和领悟之后,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三、基于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力量
民间音乐是一切音乐的源头,它是人民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声音,是最贴近人民心房的音乐,也是最能够激起人们共鸣的音乐。它是一切音乐发展的奠基。而音乐作品中包含着的这些民族文化,都是这个民族最原始的声音,最质朴的情感表达,也是他们最动人的民族精神!
比如中国的交响序曲《御风万里》。这部作品是郭文景先生为庆祝香港回归而创作的,意义非凡。他将西方的交响乐与我们中国的民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以一种更为新颖而饱满的方式将民族的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在乐曲的B段的学习中,要通过学习作曲家的复调手法,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通过聆听、哼唱能加强对作品的理解,这种精神感悟是超出任何一种语言的民族精神的传递!
《芬兰颂》是一首由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构成的一部伟大音乐作品。而它为何能够那么贴近当时人们的内心?这与它基于民族文化的探求是分不开的。《芬兰颂》的故事是以芬兰当时的场景为背景。在1899年夏,处于沙皇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统治者的残暴行径,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力的运动。他们进行了义演,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便展示了以芬兰生活和历史主题组成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被称作“历史场景”。《芬兰颂》便是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配的最重要的一首总结性音诗。音乐当中融合芬兰的民歌,以当时的“历史场景”为烘托的这一首交响诗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极大地鼓舞了当时芬兰人民的士气。而在如今的芬兰,这首曲子仍旧无可替代。甚至假如不是芬兰的乐队演出这首《芬兰颂》,没有将其民族的特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芬兰人民都会表现出不满。
四、音乐家本身的精神力量
一个音乐家能够创造出一部蕴含着强大精神力量的作品,那么他本身肯定也有着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如同贝多芬,他对于生命、音乐的诠释是我们每一位后代音乐爱好者所钦佩不已的。他仿佛是一位巨人站在音乐的金字塔顶尖,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哲学。而他的音乐也如同他自己一般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以及精神力量。而《芬兰颂》的作曲者西贝柳斯也正是如此。他的音乐仿佛连接着一片广阔的土地,有着无尽的自然力量。这跟他生活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一直生活在离芬兰首都20英里的农村庄园里面。他的音乐不似拉威尔,不似普朗克,更加不似斯特拉文斯基那般的城市。他的音乐可能在诉说着林间灵动的清泉,可能是枝头雀跃的小鸟,可能是一抹落日,一片朝阳,一个大自然的声音。那是他对自然、对乡村、对人民最质朴的表达。同时,他也很喜欢在他的音乐当中运用铜管乐器,那冰冷的金属质感,发出那浑厚而低沉的声音,如同那位于北极圈的小国,那寒冷的天气冻得人们的内心都瑟瑟发抖。
如《芬兰颂》中的压迫主题。在《芬兰颂》一开始出来的压迫主题中,西贝柳斯便用一个级进下行的旋律来表现当时的苦难,并且以强有力的力度记号,将低音进行了强调,更加烘托出當时生活的压抑,以及那种透不过一丝气来的窒息感。而就是这样一个历史环境的创设,西贝柳斯选择运用浑厚有力的铜管乐来营造当时那种阴冷的环境。铜管乐那冰冷的质感,独特的音响效果,演奏着这个级进下行的旋律,丝毫没有一点削弱感,反而越来越强,是那种深深打到人民心底里去的压力与沉重,是被生活压得窒息的无助感。西贝柳斯用他的音乐向我们阐释着那段艰苦的岁月。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期,芬兰人民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毅力来同命运作斗争的。他用他的音乐给了无数芬兰人强大的信心。西贝柳斯并不是一位政治要人,也不是一位运筹帷幄的将领,更不是一位冲锋陷阵的战士,但是他却比任何一位政治要人都无可替代。甚至就是这样一位民族音乐家,芬兰人民将他的头像印在了他们的马克货币之上。在他百年之后,他们为他修建了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西贝柳斯公园!那是人们对于这个音乐家最崇高的敬意与感激!那便是一个音乐家从内心发出来的精神力量,感染着世人。
五、扩散性思维发展中提升的精神力量
对于中国人来说,《芬兰颂》表现的那段历史我们并不熟悉,询问学生对于芬兰有多少了解,他们的回答都是不太了解。芬兰离我们很遥远,他们的历史离我们更加遥远。那我们为何还要学习这部作品呢?因为这里边含有学生需要学习的内涵。从这样一部作品中,我们了解了芬兰的历史,明白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深厚的民族情感。我们也有过流血流泪的历史,虽然它距离我们已经久远,我们并不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那种苦难,我们所能做的便是把握当下,铭记历史。
每一部作品都会有它的内心语言,在课堂中将它展现给学生,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职责。就如同李斯特所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 音乐课堂要让学生明白的不仅是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及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还是一种饱含着时代精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艳霞.论交响乐《芬兰颂》中的音乐性和非音乐性内容[J].中国民族博览,2016(08):147-148.
[2]郭三刚.《芬兰颂》结构分析[J].北方音乐,2015,35(19):46.
(作者简介:施洢茹,女,本科,宁波市奉化区武岭中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