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装置艺术作品《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
2020-07-29张海军
摘要:《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是印度裔英国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于2019年10月2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展。该艺术作品体量巨大,结构简约,身处其中可以感受到巨大的时空感,引发人们对于生命、东西方哲学文化、工业时代、技术文明等的思考,获得了一系列感知体验。
关键词:艺术 美术 意义
安尼施·卡普尔1954年出生于印度孟买,从小在印度的基督教家庭长大,在以色列学习电气工程专业后,于20世纪70年代初来到伦敦学习艺术,并成为一名佛教徒。由于这样复杂的文化成长背景,“在卡普尔的作品中古希腊神话、基督教、犹太教和佛教、印度教的典故都有其阐释。”在他看来,不同的文化形式蕴含着同样的真理,多元文化是卡普尔敏锐感悟力的来源和创作基础,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思维与东方哲学的融合。
一、东方中国儒道互补的哲学精神
血红色的蜡质砖块从几个上升的传送带末端,一路向着红色的太阳被传送到顶端,然后陡然坠落至一片同样材质的聚合物中。儒家用理性主义精神阐述原始文化,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倡导怀疑论、不论鬼神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如果说作品中红色的巨大太阳象征人世间的美好,人类社会的理想,那么蜡质砖块的一路向上,永不停息,直至跌落,便象征着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仁人志士。道家主静,主张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自然无为,但是在某些方面,它对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思想也有其补充作用,道家学说让人不以得失祸福扰心,对积极入世的人,可以使人去掉顾忌,更好地前行。故此,当人如砖块,一路向理想之阳爬坡时,不必思前顾后,放下得失之心,便可走好这险程。红色太阳是我們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更迭,有如从不停息的传送带,我们就是那一块又一块红色蜡质的砖块,尽可放下生死、得失功利,尽情享受这努力前行的过程即好。
二、古希腊悲剧的壮美
古希腊悲剧,反映了人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的软弱、无力、苦难、不幸,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同时也表现了悲剧主人公不甘屈服于命运,努力摆脱不幸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人类发展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正确解释,便创造了命运这种神秘的外在力量,认为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支配,古希腊时期的悲剧反映了人同命运的抗争而终不得逃脱的结果,正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偷了火种和技艺,最终却不能逃脱命运加给他的灾难。反观《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如果巨大的红色太阳象征希望,象征未来,传送带象征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那么,一块块红色的蜡砖则象征着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那些为了人类追求美好事物而勇敢前行的英雄人物。也许他们没有逃脱当时的命运给其安排的灾难,但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力量的光辉,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
三、关于红色的色彩内涵
卡普尔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鲜红色,红色对他有特别的意义,他曾说:“红色具有某种含蓄和主动的特征,这让我着迷,我总是想用红色创作作品。”
8000年前,文明初露曙光,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开始被赤铁矿染成红色;当族人去世时,身体周围也会被撒上红色的粉末,从这一时代起,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开始出现和逐渐形成。因此,红色从被人类关注的时刻起,便与血液、祭祀、生命、热情相关,传达着神秘的意志和深刻的寓意。在印度人的宗教中,红色是非常重要的,它用在婚礼、婴儿出生、节日等各种场合。人们会在前额点上一个红色的标记作为已婚的标志。印度人经常对神袛的雕像撒以红色的粉末。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红色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多元意义。
四、近现代工业文明语境下作品的含义
卡普尔出生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伦敦学习,亲历了工业革命及人们推崇的技术力量的发展变化,《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这件艺术作品的搭建材料和背景均是工业化的生产场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作品,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静默的、不停息的、生产的场景,机械臂的冰冷、有序,仿佛与太阳的炽热相矛盾。反之,或许可以感受到机械极力统治自然的冷静。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到近现代工业革命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者没有直言好与不好,也没有对技术与文明的关系作阐述,只是创造了一个这样的机械生产的意象,留待人们观察和反思。
《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是一件非常优秀的装置艺术作品,作者用他独特的思想和创作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视觉盛宴,跨越存在与消逝,跨越生与死,跨越远古与现代,跨越东方与西方。每一个欣赏者,对其解读或许都有不同的感受,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件迷人的艺术作品,就是应该拥有这样的生命力,在它的身上,多元文化的交织,斑驳陆离,五彩斑斓。
(作者简介:张海军,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装置艺术)(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