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范畴化的角度解析流行语构式“XX可能VP了假NP”

2020-07-29李辰超

参花(下) 2020年8期

摘要: 2017年,“XX可能VP了假NP”(如:我可能看了假书)成为年度热门网络流行语。这种新的句式表达在语义和交际功能上都区别于它的原型表达,而这也引起了很多语言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就有部分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种构式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本文将在此基础之上,从范畴化理论的角度,对构式“XX可能VP了假NP”的产生及变化进行论述,同时从语义和语用层面对该构式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流行语构式 范畴化 构式解析

一、范畴化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而它的意义也并不仅仅局限在语言本身。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意义更多的是来自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认知过程以及自身的理解。而范畴化则是人类的一个“关键性认知方式”。为了方便认知加工,人们在主观意识上会倾向于将相同或相似的事体进行概括和归类,并对其做出概括性思考和表述,而这便是范畴化的过程。

二、构式“XX可能VP了假NP”的语义分析

(一)构式“XX可能VP了假NP”的原意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可能”一词意为“也许”“或许”(《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772页)。“假”意为“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伪造的,与‘真相对”(同上第657页)。所以,从该构式的情态表达来看,“可能”一词体现出了说话者的一种不确定性和推测性;从构式的话语质量来看,“假”字体现出了说话者对事实属性的一种判断。

例1:“爱喝的注意了!你可能喝了假酒,安阳查获了不少假酒”(腾讯·大豫网)。

上述例子摘自腾讯·大豫网上的一则新闻标题。该新闻主要报道了安阳市工商局经检支队在对当地白酒市场进行专项整治检查时,发现并扣押了200余瓶涉嫌侵权的白酒,而此标题意在提醒当地市民在购买白酒的过程中,小心受骗买到仿冒白酒。

例2:某网友表示“我可能买了个假包”(搜狐网)。

在这则报道中,某位网友通过微信购买了一只二手“香奈儿”皮包。在收到货后发现包的底部有线头且皮子,味道很重,不像是正品。因此,做出了自己可能是上当受骗了的推断。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构式“XX可能VP了假NP”原本表示的是说话者对于某事实经历真假的一种推断。

(二)构式的非范畴化和再范畴化

在人们通过感知和认知实现对客观世界范畴化的过程中,由于现实语境和语言使用的实际需求以及“语言经济性的限制”,人们会对原型构式进行一定的改变或调整,从而导致构式产生了变化或具有了多义性。从范畴化的角度来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当部分范畴成员逐渐失去了该范畴的特征,这便是“非范畴化”;当部分范畴成员被重新分类而划分到其他范畴中,这便是“再范畴化”。

对于近年来成为网络流行语的构式“XX可能VP了假NP”而言,它在被人们重新使用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变化:其实际的语义和表达功能已经完全脱离了原型表达。换言之,其常规意义已经消解并逐渐失去了原本的范畴特征。因此,该构式经历了非范畴化的过程。与此同时,随着该构式中新的语义的产生,人们又会对其形成新的语义范畴,而这就是该构式的再范畴化过程。

(三)新构式“XX可能VP了假NP”的语义分析

新构式“XX可能VP了假NP”最初是源于电竞选手的使用。有些选手平时很喜欢喝酒,所以当他们在比赛中没有发挥好时,便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将失败的责任“推卸”给酒,于是开玩笑说:“我可能喝了假酒。”如果将这个语句表达跟前文例1中的新闻标题相比,便会发现虽然两句话的结构、用词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表达的语义却大不相同。从新的构式表达中,人们可以明确地知道电竞选手并不是真的喝了劣质或假冒的酒,而是以这种调侃的方式来抱怨自己的不佳表现。

再比如,在一则题为“朋友说,我可能买了个假包”(搜狐网)的新闻中,记者已经明确地指出这里的包完全是香奈儿品牌生产的正品包。只不過由于设计师夸张地将皮包设计成了呼啦圈的样子,而让消费者一时间觉得十分费解,于是便略带讽刺意味地调侃这款包并不像大牌香奈儿之作。而这则新闻里所说的“假包”与前文例2中所提到的“二手假包”显然也不是同一概念。

通过上述两组例子可以看出,在新的构式“XX可能VP了假NP”中,“可能”一词所传递出的推测性和不确定性已几乎没有,说话者基本可以确定事实的真假。而“假”这个词在该构式中也与事物的真假属性无关,它不再表示“不真实的”或“伪造的”。在人们使用该构式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个“假”字表达出羡慕、感慨、无奈,甚至是讽刺等的意味。

三、构式“XX可能VP了假NP”的语用分析

通过上述对“XX可能VP了假NP”构式的语义分析可知,在当下的表达中这种构式所传递出的更多的是一种幽默调侃的意味。这种构式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性意义已经减少,而对人的主观情感或态度表达体现较多。

(一)委婉地表示不满或抱怨

构式“XX可能VP了假NP”在实际语用当中会传递出说话者的一种内在的不满、抱怨,甚至是无奈的情绪。

通过与他人对比,表达对他人经历或情况的羡慕,同时也体现出对自身经历、情况的一种不满和吐槽。

例3:“我可能交了假男友”(搜狐网)。

例4:“我可能放了假寒假”(微信公众号)。

例5:“我可能去了假日本”(搜狐网)。

在以上三个例子中,说话者都是在将他者的经历或故事与自己的做出对比之后,在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责怪之余,流露出一种对他人的羡慕、赞赏之意。

超出自己的预想或预期,表示对外界的抱怨或责怪。

例6:“可能遇到了假春天!下周泉州直降7℃ !”(闽南网)。

例7:“美联储可能是加了假息,你的钱袋子会不会瘪?”(经济观察报)。

对说话者自身水平或境况的抱怨。

如前文中已提到的“我可能看了假书”,或者“我可能吃了假减肥药”“我可能有个假脑子”……这些表达事实上都是在抒发对自己的一种不满或吐槽,从而从侧面婉转且幽默地说明了自己在考试表现欠佳、减肥失败以及智商不够高等个人情况。

(二)单纯地表示调侃

构式“XX可能VP了假NP”除了有表达不满之意外,还可以单纯地被使用者用来表示幽默、玩笑。比如,有些粉丝在看完某明星在综艺节目中的搞笑表现后对其调侃道:“你可能是假XXX。”再比如,有网友发现自己的微信上无消息、无点赞、无评论,便开玩笑道:“我可能加了假好友。”这些表达在实际中没有传达中太多的实质性信息,更多的则是表达一种话语幽默和调侃。

四、结语

本文从(去/再)范畴化的角度对流行语“XX可能VP了假NP”构式进行了分析。通过语言使用实例对该构式的原意以及(去/再)范畴化后的新的语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在话语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语言的使用和意义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因而,如果从认知的角度对语言变化背后的规律和原理进行分析和梳理,对其演变路径及使用条件进行概括和总结,则会对语言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曼,肖洒.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汉语流行语“被AB”的构式压制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2(05):119-123.

[2]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卢盈霞.流行语构式“可能V了假N”解析[J].汉字文化,2017(11):37-39.

[4]王天翼.基于“去/再范畴化+”的“A,还B呢”语对构式的语义分析模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06):16-21.

[5]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6]俞建梁.句法构式的范畴化及其多义性[J].外语研究,2017,34(02):36-40.

(作者简介:李辰超,女,硕士研究生,大连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翻译)(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