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甘谷县大像山石窟价值体现
2020-07-29马丽桂
马丽桂
摘 要:甘谷大像山石窟地处渭河流域,以位于山体中部的6号窟大佛造像闻名遐迩。该石窟有全国罕见的禅窟群和丰富多样的古建筑,是一处融石窟、古建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文化遗存,也是渭河中上游历史、艺术、文化、思想的载体,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甘谷;大像山石窟;价值体现
甘谷大像山石窟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古迹遗存,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甘肃东部佛教石窟艺术特有的风格和体系,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优秀代表。尤其是6号大佛窟,布局精致,内容丰富,该窟大佛像以其独特的造像艺术享誉全国,是渭河流域唯一一尊唐代大佛,也是全国石窟开凿中相对地面最高的大佛造像,对我国石窟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即对甘谷大像山石窟在历史、艺术及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体现做简要分析。
1 大像山石窟基本概况
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西南的文旗山,该山为秦岭余脉朱圉山系,山势巍峨险要。全山广泛分布着距今约一亿四千万年(白垩纪第三纪形成)的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十分丰富,为开凿石窟提供了条件。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全国各地兴修寺庙,开窟造像,大像山石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灿然绽放。后经历代不断开窟营建,逐渐闻名于世。自山脚沿山脊而上至山顶,总长约1.5千米,占地面积约0.42平方千米。山势西低东高,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以石窟为主,现存洞窟22个,以位于山体中部的6号大佛窟最为重要。除大佛窟外,其余多为平顶近方形且带有禅窟的洞窟,这种带有禅窟的洞窟在内地较为罕见。西区以古建筑为主,现存明清古建15处,古建筑多依山脊分布,错落有致,疏朗自然。2001年6月25日,大像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大像山石窟价值体现
2.1 历史价值
①大像山石窟是渭河流域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渭河流域佛教文化的进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全国范围内名山胜地凿窟造像之风盛行,在渭河流域留下了珍贵的石窟遗迹,大像山石窟地处渭河中上游,即为这一时期的产物。①大像山东临天水麦积山石窟,西接武山水帘洞石窟,是陇东渭河流域水帘洞—大像山—麦积山三座石窟中的重要一环。三座石窟的关系也体现了渭河流域佛教传播与发展的历史,为研究渭河流域的佛教文化进程提供了实物资料。
②大像山石窟的禅窟群在内地较为罕见,为研究我国北方地区佛教宗派的发展、窟龛形制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实例。
大像山石窟现存22处洞窟,其中与大佛同期的有9处,除最初开凿的双明洞以及其后的大佛殿外,其余均为禅窟。基本形制呈平顶方形,且洞窟侧壁上凿有僧人修禅的禅房,这些窟龛集中分布在大像窟(6号窟)东、西两侧。凿窟习禅流行于我国北朝时期,禅窟主要集中在西域与河西一带,中原地区分布的禅窟数量少,规模小,形制简单。大像山石窟这种成规模的禅窟群在我国内地比较罕见,为研究北方地区佛教宗派的发展、窟龛形制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实例。
③大像山石窟是佛教传播及民族交流的重要物证。甘谷大像山石窟所处的伏羌县(今甘谷县)地处丝绸之路由长安至河西走廊一段的南线,东连天水,西控陇西,汉唐时期作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要冲,经济文化交流活跃,成为佛法东渐的主道。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使甘谷地区对佛教文化的多元性更易接受。隨着佛法东渐,佛教寺院和其他佛教艺术品应运而生,石窟以其特有的艺术风貌和丰富的遗存脱颖而出。尤其6号窟大佛像,其服饰、坐姿、手印、雕凿手法都有强烈的西域风格,同时也彰显了中华雕塑艺术的个性,可谓是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的典范,为驿道及佛教传播的重要物证。
2.2 艺术价值
①大像山大佛造像独特,是全国开凿相对高度最高的大佛造像,也是甘肃东部地区石窟中最大的造像。
大佛窟(6号窟)位于大像山山巅,海拔高度1516米,相对地面高约200米。窟为穹隆顶,北向,窟高34米,宽14米,深4.5米。窟内依山开凿石胎泥塑大佛像一尊,佛高23.3米,肩宽9.5米,头高5.8米,膝长6米,面相庄严,静穆慈祥,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左手抚膝,右手施拔济众生印。“大佛就其外观看,表现出多样化的风格特征,既有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罗风格所有的蓄有须发以及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螺旋头型,两眉之间有白毫相。其二,表现出颈部较粗、鼻宽短、面部神情温和韶秀等北周特征。其三,主要显示出面部饱满、唇润颐丰、眉毛下弯、眼睛明澈而略显突起的盛唐风格。”①甘谷大佛还有一特别之处,就是宽厚上唇上的短须,这在佛教造像中较为罕见,是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体现。该大佛是渭河流域唯一的唐代高大佛造像,在陇东地区的石窟中也仅有此例,也是全国同类佛开凿中相对地面最高的一尊。②
②大佛雕塑采用了多种消除视觉误差的精巧处理方式,反映出古代雕塑的高超技巧。
大佛高20余米,但窟前的栈道仅2米宽,古代艺匠在塑造大佛时,采用诸多手法解决了近距离仰视大佛形成的视觉误差,巧妙地解决了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观看所产生的视觉差问题,使技巧与观感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佛的双耳、耳廓上缘提高;二是使眼珠突出,上眼睑高出瞳仁部分,瞳仁高出下眼睑;三是眉棱骨采用阴刻凹槽的雕刻方式;四是直线雕塑鼻梁,使之成为直直的硕大的梯形体积,鼻孔朝前;五是上嘴唇高出于下嘴唇很多,下颌骨微收,整个头部向前倾。所有这些都是古代艺匠在研究了大佛的高度、观看的位置和角度后,精确计算其变化规律,以小模型逐步放大,最后解决了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观看所产生的视觉误差问题,使观者在栈道上从不同角度观看时,均感觉比例协调,和蔼可亲。
③大像山石窟古建布局合理、科学严谨,古建筑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甘谷大像山东区的石窟群和西区木构建筑相结合,规模宏大,美丽壮观。就古迹的组合而论,以无量殿为界,其下主要以木构建筑为主,并以鲁班殿为代表,有神庙、殿宇、阁楼;其上主要以石窟群为主,并以大像窟为中心,两侧分布形制多为近方形平顶的禅窟,尤以大像窟为其精华。石窟与古建布局科学、合理,以山体走势安排木构建筑修建,以岩石开凿石像的可行性开凿石窟,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利用自然的积极性。大像山各式各样的山门、牌坊,荟萃了建筑种类的精华,形成了姿态各异的建筑群,体现了当地能工巧匠的技艺。古建筑所包含的举架做法、角梁做法、檐下做法至今仍在传承、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当地的营建活动之中。丰富多样、灵活生动的建筑风格对于研究明清时期陇东地区的建筑形式有重要意义。
2.3 文化价值
①大像山石窟是融石窟寺、古建筑及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大像山迤逦起伏,规模宏大,名胜古迹依山脊一线排列于上。东区以6号大佛窟为中心,在其两侧悬崖上修有2米宽的栈道,崖壁上窟龛相连,大多是平顶方形且带有禅房的洞窟,十分壮观。15处古建与石窟相辅而建,浑然一体。朱阁夕照、双明古洞、绝壁飞阁、白云封处都是大像山的独特景观。其中“悬崖大像”“朱圉晚霞”为“甘谷八景”之二。在占地约0.42平方千米的大像山保护范围内,生长各种植物172种,分属51科、128属。其中白皮松飞崖凌空,紫丁香芬芳四溢,奇特果榆,榆钱累累,根据大像山不同的地形地貌,这些植物分为五种植物群从,形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对保持当地生物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③
②大像山石窟反映了当地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的兴盛。大像山石窟是佛教发展的产物,也是古代文化交流、演变的重要见证。大像山的宗教活动随经济、政治的变革而兴衰,发展到明末清初时,儒、释、道更加融合,在不断渗透、融合中各有发展。大像山的石窟既有以佛教为题材的石窟艺术,也有被儒家、道教占据而改制供奉神像的洞窟,并且有儒、释塑像同置一窟的现象。自明清后,各行各业手艺人按照各自需求在大像山选择场所,安置自己崇拜的偶像,所以古建筑群成为众多民间信仰的物质载体,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习俗。这些殿宇既有对伏羲的祖先崇拜,对工匠鲁班、染匠梅葛、财神关羽的民间信仰,也有对土地、地母、火神的自然崇拜,数量大、类型广,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兴盛。
③大像山石窟的匾额、碑刻、楹联等附属文物为研究大像山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大像山拥有为数众多的碑刻、匾额、楹联、千秋带等附属文物,时间集中在清代和民国时期。这些附属文物详细记载了大像山的发展与变迁,如现存的《飞云岩》《松花崖》《白云封处》《汉平襄候姜维祠碑记》《圣门石子故里》以及《重建大像山碑记》等碑刻遗存;大佛窟《悲度浊劫》,伏羲殿《人文初祖》《一画开天》,山门处《大像山》和土地庙《安且吉》等匾额遗存;宋廷桢题写的文昌阁联“阁临碧宇迎朝爽,门对朱山映晚霞”,宋梓题写的鲁班殿联“楼构数椽容膝易,窗开三面会心多”,李则广题写的财神殿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教我为难”,以及清代王海涵题写的伏羲殿联“绍皇开泰运,厥后有石子访道,伯约怀忠,问化育根源,发蒙在炎黄颛喾而上;望古动幽情,其下则烟火成邻,桑榆布荫,幸邃初风景,复睹于金戈瓦砾之余”等楹联遗存。①另外还有许多建筑中的千秋带,详细记载了建筑修缮的时间和工程组织情况。这些附属文物是大像山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及石窟区与古建区,布置精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为研究大像山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④围绕大像山形成了高度的文学成就。在甘谷,大像山早已超越了一座普通名山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大像山的宗教及民俗活动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早期以佛教和道教活动为主。明清时期,随着儒家文化活动的融入,呈现出了儒、释、道、民俗等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优美风景吸引了无数游人,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为数众多的文章诗词。1875年,大像山文社的创立使围绕大像山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鼎盛阶段。《大像山文昌阁创立文社碑记》详细记载了当地文人墨客共聚大像山以文会友、创立文社的经过,同时描述了“四月八”浴佛日乡民到大像山上香祭祀的盛况。②大像山是宗教、艺术、文学的完美结合之地。
2.4 社会价值
①大像山石窟是甘谷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山体中部的爱民亭是甘谷县“双拥模范县”的见证,更是大像山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可替代的部分。“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爱民亭引导着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推动文化事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②大像山文化庙会是甘谷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由县委县政府的牵頭,大像山都要举办盛大的文化庙会活动。庙会期间,人们上山烧香祷告,祈祷一年的平安。此外,秦腔演出、书画交流、武术表演、商贸活动等给人们呈现了别样的文化盛宴,全面展示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貌,不仅弘扬了当地文化,展现了民俗风情,同时加强了群众文化建设。
3 结语
甘谷县大像山石窟内涵丰富,价值多样,生动记录了大像山的历史变迁,为研究佛教文化在内地传播的途径、方法、进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实物资料。做好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工作,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