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要凸显“三性”
2020-07-29徐海斌
徐海斌
[摘 要]空间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整体性、层次性、操作性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空间观念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空间观念;培养;整体性;层次性;操作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42-01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形体的特征,还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实施时总有些顾此失彼或者教学方式不当,导致学生不易理解与接受。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培养空间观念要凸显整体性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整体入手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避免学生出现只注重局部而不关注整体的现象。这样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几何形体的表象,然后由表象引发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不要一上课就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等相关知识,而应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说出不少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如冰箱、文具盒、火柴盒等。然后教师提问:“教室里,哪些是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物体?”在学生回答后,教師让学生仔细观察粉笔盒,说说它有几个面、上下左右的面各是什么样的,以及它的每个面、每条边各有什么特点。最后,教师让学生想象粉笔盒的样子,逐步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样从整体到部分进行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且随着观察与思考的深入,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更加深刻。
上述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说说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感知,然后对具体的实物进行观察、探究,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概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表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培养空间观念要凸显层次性
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某一知识或者能力的获得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具体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感知物体的特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全面且深刻。
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点,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为三角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有初步认识。然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棒试着摆一摆,并说说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尝试各种各样的摆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就自己的观察发现进行交流。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循序渐进,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层层深入。这样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条理,感知更清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自然水到渠成。
三、培养空间观念要凸显操作性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仅靠看与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去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易拉罐等饮料瓶,整体感知圆柱的特征,再让学生用纸板试做一个圆柱,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圆柱的特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圆柱的侧面剪开,说说圆柱的侧面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最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用长方形做侧面与用正方形做侧面的圆柱,说说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并让学生闭眼想象圆柱的样子。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操作感悟中抽象总结出圆柱的特征,完成对新知的建构,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上述教学,教师从引领学生观察实物,到通过动手操作去实践探究、体验感受,再到抽象出圆柱的本质特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使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使学生轻松地解决几何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整体性、层次性、操作性三个方面着手,深化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