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数学教学中转化策略的应用

2020-07-29朱玥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8期
关键词:转化策略数学教学应用

朱玥

[摘 要]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策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转化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27-02

转化既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又是一种重要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由数量向图形转化、由复杂向简单转化、由特殊向一般转化,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由数量向图形转化

数量向图形转化是数学思想的实践应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实物或示意图等来分析问题,这样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实现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

例如,教学《圆环的面积计算应用》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有关铺路、花圃等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图形题,通过梳理题中的数量关系,把握问题的本质,最终正确地解决问题。如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利明小学操场旁,有一个直徑20米的圆形花坛。学校计划在花坛外围修一条3米宽的碎石路。如果修建1平方米的碎石路的价格是80元,那么修建这条碎石路一共需要多少元?”题目出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转化为图形题(如右图)。通过画图,学生能够进一步分析问题:花坛外围的碎石路实际上就是一个圆环,它围在直径20米的圆形花坛外,宽度为3米。通过解读题中的基本信息,学生明白问题的实质就是计算一个圆环的面积。

上述教学,教师有效运用转化策略,不仅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解读问题,理解题意,而且有利于学生寻找到隐藏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得问题解决的思路更清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意识、反思意识。

二、由复杂向简单转化

小学生思维水平不高,理解能力较弱,对关系较为隐晦、数量较为复杂的问题难以理解,导致解决问题困难重重。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搭建平台,教会学生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顺利推进。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设计一些特别的题目,意在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发学生的创新思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敏捷、充满灵性。如有这样一道题:“学校为庆祝国庆,举办学校文化艺术节,搭建了一个活动大舞台。舞台长20米,宽12米,高1米。正中间还有一组向下的台阶,共4级,每一级台阶高20厘米,宽50厘米,长6米。现在用红地毯把舞台及四周和台阶都铺好,问一共需要多少红地毯?”台阶的形状虽然简单,但它的表面构造复杂。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想到台阶是一级一级的,它是由横平面和竖立面两部分构成,且题中的台阶是4级连在一起的,所以思考和研究它非常困难。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获得灵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首先,让学生用硬纸片折叠出4级台阶的模型,进一步观察台阶的构造,并思考如何才能更好、更简洁地计算出红地毯的面积。其次,让学生用彩纸当作红地毯,铺好这4级台阶,并标注相应的长和宽。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展开后的彩纸变成了一个大长方形,由4个长6米、宽20厘米和4个长6米、宽50厘米的长方形构成。经过分析、比较以及交流讨论,学生明白4级台阶上的红地毯本身就是一个大长方形,从而使问题解决变得简单容易。

上述教学,教师灵活运用转化策略,引导学生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使得问题解决有了质的突破。同时,这样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由特殊向一般转化

数学教材中的很多习题具有普遍性,蕴含一般性规律。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从一些特殊的现象中逐渐发现具有一般性的规律,进而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一般性规律分析问题,最终正确地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线段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情猜想,在特殊的例子中发现一些共性规律,并在验证的基础上覆盖到一般性的问题研究之中。首先,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问题:“一条线段AB,它的上面有n个点。问线段AB上一共有多少条线段?”这是个很宽泛的问题,学生读后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手解题。这时,教师可激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再学习、再思考。其次,搭建台阶,引发学生探究。教师问道:“这个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是吧?”“是的,我们都不知道这‘n个点到底是多少个,所以没有办法思考解题。”学生的疑问可谓切中要害,也引发了学生对“n个点”的深度关注。此时,教师顺水推舟,以问促思:“那你们认为n会是几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尝试探究:“n是1个点。”“不对,n是2个点。”“n是3个点吧!”“n是4个点。”“n是5个点。”……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认为n的个数是不确定的。教师趁势说道:“那我们就一个个地来研究,不着急,先从n是1个点开始。”“1个点是不能构成线段的,一条线段至少有2个点。”“2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段。”“3个点可以构成3条线段。”“4个点可以构成6条线段。”“5个点可以构成10条线段。”……举例后,有学生说道:“通过画图,我发现3个点可以构成2条线段,还可以构成1条最长的线段AB,所以共构成3条线段。”“如果画出的线段上有4个点,这样就能构成3条线段,但最终能数出6条线段。”通过比较与分析,学生很快明白:3条线段是由1+2得来的,6条线段是由1+2+3得来的,10条线段是由1+2+3+4得来的……从而推导出有n个点时,应有1+2+3+4+…+(n-1)条线段。

上述教学,教师把特殊问题转化为一般问题,引导学生在举例中发现规律,形成普遍性的猜想,在不完全归纳的验证中建构概念,使得数学学习充满情趣、充满智慧。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感受到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数学认知建构更扎实有效,实现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转化策略数学教学应用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