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设计探索

2020-07-29曲蕴慧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摘 要:针对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将“学习共同体”的机制概念引入计算机实践教学设计中去,以问题为导向,使得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有良好的推动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141-002

1.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各高校都逐渐认识到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讨。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全校必修的通识课程,虽然理论和课程实践的比例为1:1,但从学生以及用人单位而言,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就用人单位反馈,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操作技能仅仅局限于实践过程中做过的,一旦需求超出了实践教学范围,甚至需求与实践教学内容发生了一点的变化,学生就显得无能为力,无法完成任务。

学习共同体就是由一个学习者及助学者(老师、辅导员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和体验,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组织形式,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进步成长[1-2]。

本研究根据用人单位以及学生本人对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反馈意见,在课程实践设计过程中引入“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改进课程实践模式及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其日后的学习、工作需求。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及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着重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数据库、网络基本概念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并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计算机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4]。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在医学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5-7]:

(1)教学模式不适应。长期以来,课程实践方式采用传统的“教师给例子并进行示范、学生按照老师示范进行操作”教学模式,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而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示范进行操作,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便不知从何入手。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3]。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统一的实践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目前国内各地中小学均开设信息课程,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实践基础。但由于中小学的信息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目标及考核要求,加上各地重视程度不同,使得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计算机实践水平差异较大。目前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统一实践内容,产生一部分同学完成困难,而另一部分同学却“吃不饱”。

(3)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单一落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考核方式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以及阶段性考核两种方式为主。第一种是在整个课程实践结束时设置实践考试,最终实践成绩为最终实践考试成绩占70%,平时实践考勤或作业占30%;而第二种则将整个实践过程分为5个模块,每个模块结束时进行实践考试,最终实践成绩为5个实践模块考试的平均值。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均为教师为主体进行设置,并且最终成绩受学生原本基础影响较大,难以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情况以及很难考查到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很难反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完成较吃力,而另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内容过于简单,收获少。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共同体下的课程实践设计策略

针对医学院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引入“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及方法,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设计新的、有效的课程实践内容及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新的课程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设计[8]。

3.1增强实践内容的层次性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现有传统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全班甚至全年级统一的实践内容的缺点,提出新的课程实践设计策略。

(1)设计挑战式、闯关式实践内容,并增加难度系数选择。学生在每次实践之前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践的难度系数,并在此难度系数下进行闯关式挑战。

(2)针对学生对自身能力估计不当等问题,在挑战闯关过程中可设置一次更改难度系数的机会。

(3)每次实践课程的最终成绩根据难度系数以及挑战闯关过程中获得的分数综合评定。

(4)另外,为了防止高水平的学生反复选择低难度的实践内容,在实践内容中增加了强行增加难度系数的设置,即如果上一次在此难度系数下的实践成绩高于95分,则此次进行难度选择时必须提高一个难度档次。

这种闯关式的挑战,给学生的实践内容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难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从情况,适应不同背景,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3.2增加合作性的实践形式

为了使课程实践形式多样性,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合作意识,在课程实践中设置组队PK环节。

(1)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组队。对学生根据前一阶段答题情況进行分层,每组学生根据分层情况进行组队。

(2)每組题目进行难易设置,每队学生根据题目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层次进行分工完成实践内容。

(3)完成过程中,队内学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但不能替代完成任务,并且每位学生均需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

(4)整队任务完成后让每队学生根据最终完成情况及完成过程中的收获进行答辩及交流,最终根据每队完成情况进行评分,给出此项实践内容的成绩。

这种队间PK形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相互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3.3增加自主设置问题的实践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从被动地解决问题到主动地提出问题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尤其在组队PK的过程中,增加了为其他队的队员设置问题的环节。

(1)每队均需根据此次课程实践的内容,设计一道实践题目,并给出其难度系数,交由其他队伍完成。

(2)题目的设置可以是自己曾经碰到的较难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从自己的专业出发,设计具有专业特点及背景的题目。

(3)实践中将每队出的题目进行统一,实际PK过程中可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题目的分配以及解答,并根据解答情况给予出题方和答题方相应的分数。

这个环节的设置,转变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出题,学生解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学习共同体中,转变角色,从被动转化为主动。

4.结论

基于学习共同体机制下的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模式的设计,针对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增加实践教学中创新型实验部分,多样化实践教学形式,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增加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在整个试点过程中取得了一定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进。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SGH18H441); 2020年度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课题(ZX18);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XGH17142);西安医学院配套基金课题(2018PT55)

参考文献:

[1]阮显政.浅议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特征及意义[J]高教学刊,2017.53(5):193-194

[2]金玲.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学习任务和形式的设计探索[J]才智,2018.34(12):119

[3]徐红梅.“两依托、三教育学习共同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模式的实践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6):38-40

[4]陆艳洁.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46(11):98

[5]沈红伟,李允.基于移动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6):188-190

[6]白新国,李阳.基于MOOC与传统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8.7:22-23

[7]曲蕴慧.OBE+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医学影像图像处理》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6):195-196+210

[8]苏虞磊,曲蕴慧,薛方.信息化时代如何上好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2):154+220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