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和时代意义
2020-07-28张雪
张雪
关键词:党史国史;习近平;时代意义
历史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和集体记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并强调要分析研究党史国史。分析研究党史国史,根本目的是全面深入总结其经验教训,进而深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三大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全面深化总结党史国史经验教训、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
一、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
近日,中共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这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史国史的高度重视。
(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在《尊史》中曾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一个先进的执政党,最难得的是能自觉地做到以史鉴今、以史资政,努力为现实社会政治服务,在承继历史中实现与时俱进,在放眼未来中实现开拓创新。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要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以史为鉴知兴亡之根本、察民心之所盼、明资政之方略,后人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二)古代历史是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问题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习近平强调,不管是民族、国家、群体还是个人,都有其历史,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我们必须正视和尊重历史,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握历史和历史规律,为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2019年1月,习近平在论及历史研究时强调,新时代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充分发挥党的历史对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对党和国家决策的资政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2010年7月,习近平明确指出,坚决反对任何扭曲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2015年9月,习近平强调,人类历史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证明,正确的道义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9年来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2018年6月,习近平在甲午海战故地刘公岛时指出,领导干部要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领导干部读点历史,不断增强历史眼光,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正确对待党和国家的历史事件及人物
(一)科学把握历史规律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天地万物各有规律,历史亦是如此。历史规律有着重复、预见、层次、不确定与开放等特征,一直以来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发展的了解和分析,掌握客观历史规律,即可做出科学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预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是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道路的科学真理。2019年1月,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从各国历史发展规律的逻辑高度来看,没有一切顺遂的事业,伟大的成功,其过程是充满曲折且艰辛的。历史本来就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这正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运用唯物史观思维
坚持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全面看待历史、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习近平认为历史是不能割裂的,体现了党史国史的连续性,坚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和视角看待历史,这样才能认清历史演进的逻辑和发展的脉络。被割断历史的历史忽视了历史连续性的本质属性,容易导致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从而无法科学看待事物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唯物史观关于从历史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历史事件及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原则,于此可以看出,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思维是一种十分紧要的科学的治史态度。
(三)坚持辩证主义原则
任何工作中,坚持辩证主义原则,讲重点论、讲两点论,分部分和整体,分主次,全面客观地看待,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评价历史进程中的事件和人物亦是如此,运用辩证思维,以优势劣势视角审视历史人物,考虑历史人物在特地时空和个人自身能力限制下所做出的决断,即使导致失误,也不能用全责备的眼光看待,因其过而全面否定历史人物所作的功绩。习近平指出,革命领袖也会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而影响到他们的认知,即使理论和实践水平很高。2013年12月,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不能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三、习近平谈党史国史的时代意义
(一)堅定信念,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
目前,我国在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的国内外舆情环境面临着工作者的治学能力与传媒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新兴媒体传播乱象、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国外学者歪曲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等十分严峻的时代挑战。面对各种现实考验,积极推进党史国史在权威记述、学术创新、文献出版、社会传播、大众记忆等方面上的话语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揭示党史、国史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运用中国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导学者、媒体对党史国史的认知及认同,最终树立正面的历史形象,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
(二)以史为鉴,明晰治国理政之方略
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犹今日之国情。历史,昭示着过往,连通着未来,用心重温党史国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长远意义。党史国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文明史、兴亡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伟大复兴的探索史、奋斗史、改革史,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多彩的资政理念、领导方略和中国智慧。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需要从党史国史的发展经验教训中汲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养分,全体党員干部不管是增强党性修养,还是提升领导水平的现实需要上也都需要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这样有助于更好的实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三)砥砺奋进,不断开拓创新勇担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勇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因为在纵向的历史长河中,在横向的东西方历史互鉴中,认识到坚持四个自信的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坚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与世界发展和全人类的共同福祉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我们要坚守“初心”、践行“红心”、树立“信心”,勠力同心,共同营造出一个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山东考察专程到甲午海战故地刘公岛时的讲话[R], 2018-06-12.
[2]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强调: 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N].人民日报,2019-01- 04.
[3]郭群英.学习习近平关于科学评价党史国史人物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1)
[4]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Z],2019-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