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古、师古、化古
2020-07-28叶植盛
叶植盛
画家简介:
许涵山,名元庆,号河东居士,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国家画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特聘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讲师,吉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河北东方学院客座教授等。近年来多次应邀在甘肃定西、广东湛江、山西晋城、吉林师范大学、河南长垣、北京、广东遂溪、高州、哈尔滨等地作专题讲座。作品被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潍坊万印楼、北京通州博物馆、黑龙江省文学馆、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俄罗斯滨海国立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出版《中国画松树技法》《许元庆印集》《许元庆篆书岳阳楼记》《许元庆画集》《许元庆篆书百寿》《寻韵中和·许涵山书法作品选》等作品。
百年以还之中国绘画,由传统与革新问题而引发争端,澜翻涛涌,至今犹余波未定。综而观之,延伸传统之命脉者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数家,以其着手回春之技,复使老树著花,传统因之重光。以革新而驰骋画坛者有徐悲鸿、刘海粟、林凤眠诸人,而以徐、刘最著,其壮志雄心、豪情胜概,一时至风云之表。徐、刘取径虽异,而殊途同归,其旨均欲融合西法以改造中国绘画。但艺术随国风民俗而殊,此国愈异于彼国则愈见其价值所在,分则双美,合则两伤。强为嫁接,吾国绘画精神理趣大失,而西画谨严精微又不达,童牛角马,两无所归,诚类俗语所谓“两头不到岸”者也。
鄙意以为画者,其人必具时风不可薰染之质,流俗不可移易之志,且能意与古会,心与天游,学富根柢,谙古知今,才学识三者备,然后方可言家。征诸于史,其卓然成家者舍此则鲜有之。吾国画坛,历改良、革新、文革画、八五新潮、穷途末路、现代化诸论争后,流派杂呈,各自矜异,欲以一新而鼎足扬名,故而故弄玄虚,投机取巧,浮躁之风日甚。然艺者苦心之道,无终南捷径可寻,能传之久远者,一气韵,一功力。气韵由学养天性诸素质合成,由笔墨催生,而笔墨之美善,则借功力以彰显。盖功力,须苦习前人之法方可得之,非粗心浮气轻妄之辈可所获取,每飚风过后,摇波微定,退而思之,古未必无可取,新未必皆可效。以求新叱咤画坛,呼号乎东西,固为勇者,而潜心师古,厚筑根基,亦不失为智。察之今日画坛,有所觉悟而重寻斯道者,盖亦不寡见矣。许君涵山,则其中有真知灼见,至诚至真者也。
涵山正春秋鼎盛,窥探六法奥旨,博古笃修,脱弃凡近,脉承黄公望,倪瓒、王蒙、董其昌、龚贤诸家,兼综条贯,撷菁采华,骎骎逼古人之室矣。观其所作山水,纯水墨者则清澄明澈,幽淡简远;设色者则含滋蕴彩,纤秾秀润。然清而不薄,简而不空;纤秀而不伤弱,秾润而不伤肥,真力弥满,真骨内藏,儒雅洒落之气郁郁然逼眉睫而来。涵山秉守常达变,以古为新之旨,不随时流追虚逐异,于古法摘叶寻枝,直截根本。盖其志弥坚,其用心弥专,用力弥勤,今洪炉高设,日锻月炼,以待青纯。余见涵山运腕优游不迫,欲大将临阵,胜算在胸焉,盖不亦于斯有得欤。流辈每以古为病,彼不知若能善吸纳精华,则病蚌成珠矣,慨乎其甚者视古法为桎梏,弃之如敝履。于学则以食西人残羹冷炙当入盛筵,于技则以花樣夸奇胜,于旨则以茫昧惚恍,不可诘究为高深,于品则以西人好尚定高下,随人俯仰,以至怪行异举层出不穷。一盲作俑,万瞽从风,而每以开新创格相标榜,涵山于此深鄙之。凡艺须进乎道,方可言风格,由技进道,得先圆通其技,倘技未谙,道将安归。“薪非火不燃,火非薪无附。古迹之流传,皆后学之楷模。”“未明古人却言独造,非同呓语,即饮狂泉。”此宾翁之言也。宾翁上窥古人堂奥,下辟现代门径,为后学开一新境界,立一新榜样,固画之大者,盖在其行专、其学纯、其见高、其识深,流辈难望其尘影也。才学识三者,而识尤重,识见不真,才学两废。涵于理法亦多有见地,其《行止堂随笔》,贯穿新故,言人不能言不敢言者,识力颇深,词锋亦利,中有发人深省者甚夥。读此亦可略窥涵山治艺之去取,明其文化之观点立场也。涵山书印亦精,闲雅简净,不比时流耸肩缩颈以夸新异,搔首弄姿以邀俗宠,导之以法轨,出之以自然,余因见之不多,故此不多饶舌,然尝一滴可知大海味矣。
品涵山之画,读涵山之论,赏叹之余,述往思来,痛画道之榛芜,哀文心之缺丧,撰斯文以志感慨也已。
编辑 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