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初探
2020-07-28王安琪隗雪燕
王安琪 隗雪燕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必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具有覆盖面广、课时量大、时间跨度长等特点,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十分必要。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大纲课程育人体现不充分、部分教师育人意识不强、教材中国文化元素不足等。可以通过明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要求、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内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大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是立足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思政课,通识课和专业课未能发挥应有的协同作用。只有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才能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必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人”,而一个完整的人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通识课比专业课更多地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十分必要。
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的过程伴随着人文精神和世界文化的传播。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客观看待中外文化的碰撞,培养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现象,一些教师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放在首位,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培育不够充分。大学英语的授课对象是本科低年级学生,他们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崇尚真善美,正确辨析西方意识形态,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大学英语还具有覆盖面广、课时量大、时间跨度长等特点。该课程几乎覆盖了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一名教师通常承担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每周至少有四节课,为期一年至两年。师生接触时间长且互动频繁,课程目标和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是一个很好的育人平台。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教学大纲“课程育人”体现不充分
每门课程都有详细的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内容,是组织教学和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受教育部委托,高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6年完成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研制。这份指导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内涵,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目前,一些学校没有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更新教学大纲,课程育人的目标与要求不够具体,教师按照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开展教学,德育效果差异较大。
2.部分教师课程育人意识不强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欲育人先自育,欲言教先自教。[2]然而,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德育工作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所在,与自己关系不大,各类课程未能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也不例外,部分教师课程育人意识不强,他们更加关注课程的工具性,重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養,而忽视了课程的人文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体现不充分;一些教师仅停留在知识和文化的传授上,没有找准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切入点,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还有一些教师在谈及英语国家时缺乏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导致学生产生盲目崇拜心理,这不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塑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牢固树立。
3.教材中国文化元素不足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有效地使用英语。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应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理念,汲取世界文明精髓,更应肩负起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让世界了解中国。无论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还是向学生输入语言素材,都离不开教材。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材侧重于介绍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较少涉及中国文化元素。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为例,第一册至第四册共有64篇课文,只有一篇课文讲的是中国式的学习风格[3]。中国文化输入不足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下,学生容易照搬照抄、盲目崇拜,从而削弱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中国学生和青年学者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4],即不能很好地使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一方面,他们缺乏关于我国历史、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缺乏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着力点
1.明确“课程思政”目标要求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各高校应与时俱进,做好顶层设计,切实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尽快更新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育人的具体目标与要求。明确大学英语课程预期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如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素质人才。可以把课程承载的价值理念细化到具体章节的教学中,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教师有章可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于2019年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目标增加了践行新时代“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师生共建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2019年9月,开始实施大学英语“1+N”教学模式,形成了一门必修课(“基础英语”)加八门素质拓展课的新课程体系。素质拓展课包括“经典阅读”“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概况”“学术英语”“虚拟仿真实训课”“英语演讲”等。
2.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意识
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离不开学校、学院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学校层面,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评价体系,筑牢课堂教学政治底线、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在学院层面,认真贯彻学校的改革举措,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召开经验交流会,让教师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德育工作的心得体会,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个人层面,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不断提高个人政治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介绍西方国家时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自觉学习中国文化,阅读经典书籍,观看优秀纪录片,通过官方媒体、权威教材等渠道积累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为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基础。
3.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内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不是用英语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拓展德育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一过程非一时之力、一日之功,要采取教学研讨、资深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的集体备课等手段,有效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技能。[5]要将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与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匹配、有机融合,启迪引导学生塑造正确三观和健全人格。
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并加以拓展。例如:课文《中国式的学习风格》[6]讲述了一位哈佛大学教授在中国考察时发现中西方教育孩子的方式大不相同。中国喜欢“把着手”教孩子,重视技能训练;西方倾向让孩子自己探索,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提出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客观认识教育差异,如作者的发现是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吗?中西方教育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借此机会,还可以补充其他方面的文化对比。笔者在授课时展示了生动有趣的中德对比漫画,涉及饮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让学生看图说话并发表意见,进一步开拓思维、深化主题。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新颖活泼、贴近生活的方式增强德育效果。采用专题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汇报展示、角色扮演、正反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结合政治新闻和热点事件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例如: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每组分配任务,要求课下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中英文对照版,课上进行小组汇报,最后开展知识竞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鉴于部分教材中国文化元素不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中国文化展示,在补充文化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说技能。新学期伊始,笔者要求每个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并制作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五至七分钟的英语汇报。部分话题是指定的,如城市(北京、西安、上海、杭州、成都、香港)和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其他话题可以自选,介绍中国文化的某个方面,如饮食、文学、艺术、科技。该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他们认真准备自己的展示,仔细观看他人的展示,利用这个机会增长中国文化知识、积累相关英语表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5]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3][6]李荫华,夏国佐.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学生用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4-8.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C01).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