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嘴
2020-07-28殷健灵
殷健灵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儿童小说。小说中故事的大背景为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实施残酷的种族清洗,大量的犹太人出逃至中国上海。小说中“我”通过藏着故事的“牛皮箱”,引出了外婆所讲的故事,而犹太小女孩薇拉则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作者展现了薇拉一家人从柏林来到上海度过的七年时光,更记录了薇拉与伙伴们的成长。这是一个关于战争与人类、亲情与守护、信念与坚守、道义与承诺的故事。作者叙事生动,小说情节张弛有度,读者在阅读中可以了解到战争的可怕、和平的可贵、爱与希望的美丽,更能深入体会到跨越种族、国别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
1941年夏天结束的时候,爸爸对索尼娅和薇拉说,他想让她们转学去西摩路上的上海犹太学校。索尼娅和薇拉都不情愿。薇拉说,她不愿离开露西、萨拉、克劳斯和苏菲小姐他们。
“我们已经像亲人一样,我害怕陌生人。”薇拉说。
“你们也会在新学校里找到亲人的,”爸爸说,“那里的教学质量更好,他们用的是英国传统式教育。”
爸爸的理由听起来很有说服力,尽管他需要为两个女儿多付五美元学费,全家需要过更加节俭的生活,但是爸爸觉得这很值得。不过,能不能进西摩路犹太学校还是个未知数,因为那所学校原先优先考虑招收生活在公共租界和英法租界的犹太孩子,然后再考虑虹口的难民孩子。薇拉和索尼娅焦急地等待了几个月,终于收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
在接到录取通知的同一天,爸爸兴奋地向全家宣布:赵先生邀请他们一家去他家做客!
赵先生,对于薇拉一家是一个特殊而神秘的名字,他不仅意味着幸运,也是恩情的同义词。除了爸爸,连妈妈都没有见过他。
“哦,我们该做些什么?”妈妈既兴奋又紧张。
来到上海这么久,他们还从来没有正式去中国人家里做过客。他们见识过中国穷人“在马路上的生活”,也从外面窥探过中国邻居黑黢黢的简陋脏乱的家,但还没有去中国人家里赴一次正式的家宴。
妈妈盘算着所有要做的事情,那天一家人该穿什么衣服,该带上什么礼物,对中国人的家庭礼仪,他们几乎一无所知。
妈妈向招娣打听,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妈妈觉得,招娣之前在有钱人家里帮过佣,有经验。招娣想了想,对索尼娅和薇拉说:“上海有钱人家里讲规矩,不能没大没小,像你们这样对爸爸妈妈直呼其名,不行的哦!你们要向赵先生鞠躬。”
从一个星期前,妈妈就开始和爸爸商量准备带去赵先生家的礼物。“不需要太贵重,特别的就好。”爸爸建议道。
那应该是什么呢?爸爸建议带上一本海涅的精装诗集,因为赵先生喜欢文学;索尼娅说,妈妈烤制的蛋糕特别好吃,赵先生一家也一定喜欢;薇拉说,除了蛋糕,还可以去舟山路的宝宝糖果店买上一盒糖果,那是一个叫她既爱又恨、充满嫉妒的地方,因为对她来说,哪怕去糖果店买上一小包糖,都是一件魂牵梦萦难以实现的事;最后,妈妈说,他们建议的这些都可以考虑,她还要送给周夫人一条羊毛披肩,那是她从柏林带来的,从没有舍得用过的漂亮披肩。
去赵先生家做客那天,妈妈特意给索尼娅和薇拉穿上了招娣送的中式女童旗袍,自己穿上了藏在箱底的风衣,爸爸也找出了很久没有穿过的西装,还打上了领带。
临走前,爸爸对索尼娅和薇拉说:“听着,我的孩子,赵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中国人,他邀请我们去做客,你们一定会表现得很好,对吗?”
索尼娅和薇拉郑重地点点头。可是,在去赵先生家的电车上,索尼娅在薇拉耳边悄悄说:“我觉得爸爸妈妈紧张过头了。”
赵先生的家在霞飞路,位于法租界,沿途有很多时髦的商店,高级服装定制店、皮草店、鞋店、面包房、俄式餐厅、乐器店……还有一家建筑风格很特别、用紫酱红和白色外墙砖镶嵌的国泰大戏院。薇拉还惊喜地看到了一家名叫彼得·潘的童装店,它从车窗外一闪而过,像童话一样地消失在视线里。
眼前的街景光鲜亮丽,和由弄堂房子和破旧公寓组成的阴暗惨淡的虹口地区相比,仿佛天地之隔。
他们走进一条整洁的巷子,尽头是一排法国式花园,乳白色的围墙上,爬满了常春藤。他们进了门厅,搭乘电梯上七楼。头发上抹了发蜡的电梯工用英文说:“赵先生关照了,今天有贵客。”
薇拉的妈妈冲他礼貌地笑笑,这里的明亮和整洁让他们有一点不知所措。
七楼到了,电梯门打开,门厅口站着一个中年人。他穿白色西装,戴金丝边眼镜,白皙修长的手中夹着一支雪茄。他有一张笑意盈盈的脸,好像遇到再大的愁苦都可以用淡淡的笑意抹去。他用英式英文和客人打招呼,声音是好听的男中音,略带一点嘶哑,他的语调温和平缓,想象不出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声音会声嘶力竭地说话。
在他身后,站着一个中国小姑娘,她一点不怕生,一见薇拉一家,就咧开嘴笑了,一笑,露出两颗俏皮的虎牙。她的神情和薇拉之前见到的羞涩的中国女孩都不同,她的目光机警而灵动,她左右打量索尼娅和薇拉,对她们穿的小旗袍充满了兴趣。
赵先生带他们参观自己的家,深色木地板光可鉴人,红木家具,皮沙发,水晶灯,随处可见中国式的瓷器和玉器,以及数不清的线装书,案几上,一缕沉香袅袅款款……眼前的一切,让薇拉感觉来到了招娣讲的中国仙境。
他们没有见到女主人,两位老年女佣忙前忙后,端茶倒水,不时从厨房飘来饭香味,混合着葱姜、酒糟、酱油和香料的气味,那是让薇拉感到新奇的食物的气味。
薇拉很快就和小姑娘熟络起来,她知道了对方叫如瑶,比她大两岁,她的小学校也在摩西路上,离犹太人学校不远;她还知道了,如瑶的妈妈在她三岁时就患病去世了。“我不记得妈妈长什么样的,她只是待在照片里。”如瑶说。
吃饭了,老佣人端上一只砂锅,锅盖上的小孔里冒出丝丝鸡汤的香气;蘑菇炒青菜,绿白相间;四喜烤麸,饱吸酱香的蜜汁;虾籽大乌参,软糯得好像在和舌头缠绕跳舞;切成薄片的五香牛肉,耐嚼,嚼过后齿颊留香;还有饭后那一碗宁波汤圆,真让人想不明白,那包甜香流油的芝麻馅是如何自己跑进白胖的糯米皮里的?
薇拉的爸爸问赵先生:“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您。”
赵先生说:“您请问。”
“您认识我不久,就将一大笔钱作为定金交给我,让我换大房子,办工坊,难道就不怕自己的钱付之东流吗?您并不了解我,也许我是一个骗子呢?或者是一个不靠谱的混混?”爸爸问。
赵先生想了想,说:“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想要获得什么,必须先给予别人一些什么。没有‘给,哪来‘得呢?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作‘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没有信任,哪里来成功的合作?”
爸爸笑了,说:“但是,我们犹太人也有句俗语,叫作,一块钱如果花得没有意义,等于损失了两块钱。您的给予,很可能在我这里变成了更大的损失。”
赵先生说:“中国古人还说过,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我行走南北这么多年,还是会识人的。”
爸爸说:“艾美琳和我,以及我的两个女儿都非常感谢您。是您,改变了我们在上海窘困的生活。”
趙先生摇手道:“不要说谢,我只是尽自己本分。哎呀,话题太严肃了,这三个孩子都要睡着了,来,让我们说点别的。”
赵先生转过身,让索尼娅和薇拉分别介绍自己,也让如瑶说说学校里的事。
“你们会说中文吗?”赵先生问。
“我不但会说中文,还会说宁波话和上海话。”薇拉说,于是,她分别用国语、上海话和宁波话说了“你好”和“吃饭”。
赵先生大笑起来,说:“小中国通!我再教你们一种中国方言:四川话。听说过吗?”
索尼娅和薇拉都摇头。于是,赵先生便教她们学起来。
薇拉一边学,一边开小差,她觉得自己这会儿特别像鹦鹉杰克。这么想着,她咯咯地笑起来。索尼娅和如瑶不知她在笑什么,茫然地看着她。
“薇拉太喜欢笑了。”妈妈有些尴尬地冲赵先生解释。
“我喜欢快活的孩子。”赵先生抚着手掌,慈爱地说。
(选自《彩虹嘴》,天天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