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与策略研究
2020-07-28陈建国
陈建国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实施,社会各界及家长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也更加的重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更要注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整合,要对学生的体育科目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实施,注重学生体育精神和综合素养的引导,使学生真正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通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与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教学培育;路径策略
一、前言
初中时期是学生教育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对其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制订一套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使学生具备体育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意义
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说足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观念。核心素养主要是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进行培养,对创新能力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引导,对各种信息的敏锐性和看待发展事件的眼光、与人的交际合作能力、与人有效沟通的能力、自我约束自律的素养进行培养等。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养成的一种具有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特征。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不相同,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教学实践的目标,具体包括体育情感、体育精神、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健康知识行为等。因此,体育课程设置也就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与策略研究
1.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初中以前的阶段,家长和老师往往只注重文化课程和理论知识教育,而对体育知识的学习较为忽视。这就使学生受到长期被动学习的影响,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加强学生的体育学习意识,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生,注重培養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体育知识、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例如,在进行“篮球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解篮球运动的规则、动作要领、得分技巧等;然后进行班级调查,记录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好、看法和运动习惯等;最后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学习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运动问题和困难,并加以解决。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篮球运动的重要性,让学生对篮球运动形成新的了解,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对体育锻炼不够重视的心理。课后教师还要对各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梳理和记录,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并积极鼓励学生按照计划进行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变成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
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体育锻炼足一项长期的、多样的、复杂的体育技能活动,无论是什么科目的学习都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和消化的漫长过程。长期以来,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认为体育学习仅仅是课堂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这是远远不够的。针对上述现象,教师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培养,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保持高涨的体育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教学“接力跑运动”科目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技术,从网络上下载接力跑的完整视频教材,在给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教师可以随时向学生讲解接力跑运动中要注意的事项、标准动作、活动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长跑、短跑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接力跑科目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动作要领,之后再引导学生讲述接力跑与长跑、短跑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并鼓励学生表达对长跑、短跑、接力跑这些体育运动的看法和想法;最后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讲解每个体育项目的特点,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指正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知识求知欲。
3.树立健康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长期以来,学校和家长都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所以造成了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甚至逃避上体育课。对体育锻炼和健康观念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是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每一个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锻炼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健康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只有树立健康理念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够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提高体育素养。
例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开展“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教育,也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当下初中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质进行阐述,通过表格、数据、视频、图片等比较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当下人们的亚健康状态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问题;然后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健康问题制订健康计划和运动时间安排表,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并且要求学生设立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安排表,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树立起健康的理念,引导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运动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4.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
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对班级整体的提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个人的体育技能提升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点,男生和女生的体育需求和运动承受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找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都能够找到自信,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体育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首先要拉近距离,只有拉近距离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沟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兴趣点和喜欢的运动项目,从沟通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师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学习方向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优点和擅长的科目进行体育活动的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满足自己的体育学习需求。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不同的体育项目,提升了自身的体育技能,培养了自身的体育素养。
5.走出校园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科素养下的体育课程安排不仅仅只在校园内进行,还可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通过户外运动和实践活动,认识和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和团结意识,通过体育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不仅锻炼了体质,强健了体魄,更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价值观。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進行户外爬山活动,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更能够放松心情,减轻学习和课业的压力。在爬山活动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环境整治”比赛活动,让学生自备垃圾袋,在爬山的途中进行卫生整治,并将垃圾进行分类整理。这个过程不仅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学生去感染身边更多的人;不仅对学生的身体进行了锻炼,还对保护环境知识进行了宣传,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自我认同感,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还能够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进而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教育部门对学生素质教育和综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为培养具有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应把握的关键与有效策略[J]体育学刊,2017,24(06):84—88
[2]杨惠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0):112—113
[3]朱明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发展路径研究[J].运动.2019((12):9—10.